摘要:东京时间2025年3月,日本气象厅发布了一则引起全球震动的地震预警:南海海槽活动频率正在加剧,未来五年内发生“超大震”的概率高达70%。
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东京时间2025年3月,日本气象厅发布了一则引起全球震动的地震预警:南海海槽活动频率正在加剧,未来五年内发生“超大震”的概率高达70%。
一时间,日本社交网络陷入恐慌,电视台重播起1973年的老电影《日本沉没》,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日本学者和媒体人开始认真探讨一个被当作幻想的设想.
如果有一天,日本真的沉了,会不会有人来救我们?谁会来?为什么?这并非杞人忧天,过去百年,日本经历了20多起7级以上地震,2011年那场海啸和核事故,依旧是国民心中的痛。
现在,他们开始认真地盘点:如果日本真的消失在地图上,世界上哪些国家会出手相助?又为什么是它们?
日本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四面环海,坐在四块地质板块的交界线上,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在它脚下不停挤压,地壳运动一天不停止,日本人就一天没法安心。
过去100年,日本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7级以上强震,2011年那场“3·11”东日本大地震,造成了超过2万人死亡和失踪。
海啸过后,福岛核电站爆炸,成了全世界都无法遗忘的灾难现场,到了2025年3月,官方通报显示,仍有超过3万人生活在辐射隔离区外,无法回家。
更离谱的是,2024年12月,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报告称,如果南海海槽真的全线错动,东京湾沿岸将面临10米以上海啸,全日本四分之三人口都可能被迫疏散。
这不是“万一”,而是“何时”,于是,一种被称为“沉没焦虑”的情绪,在日本蔓延开了,媒体人、学者、普通人都在思考一个极端问题,如果真的哪天日本沉了,谁会来救我们?哪些国家会伸出手?
美国人会来吗?答案很简单:会,而且是第一个来,原因也不复杂:日本是美国在亚太的桥头堡,自从1951年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后,美国在日本设立了47个军事基地,常驻5.4万美军。
这不是普通的驻军,这是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眼睛、耳朵和拳头,说白了,日本出事,美国就得第一时间响应,不然自己的亚太战略就等于瘫了。
历史上已经验证过一次,2011年,日本地震刚发生,美国启动“朋友行动”,出动了舰队、飞机和无人机,直接把福岛核电站的冷却系统接管了。
那是美军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人道主义救援,那一次,美国不仅救了日本,也保住了自己在亚太的脸面,所以说,如果日本真的“沉了”,美国不可能袖手旁观。
而且,美国不只是出于战略考虑,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日本手里掌握着大量核心技术,特别是在半导体、精密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如果日本完蛋了,美国也得跟着吃亏。
很多人不知道,全球最大的日裔聚居地,不在亚洲,而在巴西,早在1908年,日本人就开始大规模移民巴西,如今,巴西的日裔人口超过210万,分布在圣保罗、巴拉那、马托格罗索等州。
这些人有的已经第五代了,但血缘和文化从未断过,2022年,日本政府和巴西签署了一项“远景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农业、土地、数字基础设施的双边合作。
有媒体披露,日本企业已经在巴西秘密购地超百万公顷,用于未来可能的“国家级迁徙预案”,别以为这是小说,这就是现实。
巴西地广人稀,土地面积是日本的23倍,气候适宜,农业发达,如果日本真的需要“转移人口”,巴西是最理想的接纳地之一。
更重要的是,巴西有情感基础,对巴西而言,接收日本难民,不是单纯的外交义务,更像是一种百年轮回的责任感。
如果说美国是出于战略,巴西是出于血缘,那澳大利亚就是出于利益,澳洲国土769万平方公里,人口才2600万,说白了,就是“地太多,人太少”。
而日本呢?技术全、人才强,就是没地儿,这就让澳大利亚看到了机会,近年来,两国已经悄悄开始谈“技术换人口”的合作意向。
什么意思?就是澳大利亚愿意接收一部分日本难民,作为交换,日本提供高铁、智能制造、芯片制造等技术支持。
2022年,日澳签署了新的《防务合作宣言》,里面就提到了“重大灾难时人员撤离”的合作机制,这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现实预演。
而且,别忘了,日本是澳洲矿产最大买家之一,煤炭、铁矿、天然气……没有日本,澳洲的出口就瘫了,所以说,澳大利亚出手,不仅是帮助,更是维稳自己经济命脉。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韩国为什么要帮日本?不是一直水火不容吗?其实你要真这么想,那就太低估现实逻辑了,韩国是日本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联系极其紧密。
尤其是半导体产业,韩国80%以上的关键原材料,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如果日本一夜之间消失,韩国的芯片工厂也得跟着停摆。
再说地理位置,釜山到福冈只要200公里,坐船3小时就到了,这种距离,决定了韩国能成为第一批抵达日本的援助力量,2011年地震时,韩国就是第一个派救援队的国家之一。
他们不是出于感情,是出于现实,日本倒了,韩国也好不了,所以说,韩国的援助,是被地理和经济“绑架”的结果,不帮不行,帮了也不是多高尚,而是自保。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是中国?为什么不是欧盟?为什么不是联合国?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有自己的战略格局,不会轻易为他国“托底”。
而且,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跟日本建立民间移民关系、军事同盟或资源互补性深度合作,相反,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至于欧盟?别看嘴上说得好听,真到出事那天,能动多快?协调机制得开几轮会?联合国?更别提了,光是开会就得一个月。
这4个国家,美国、巴西、澳大利亚、韩国,是现实意义上最有可能、也最有能力出手的国家,他们有技术、有地、有情、有利益绑定,而其他国家,不是不愿意,而是力不从心。
现在回头看,小松左京在1973年的《日本沉没》里写的那些东西,地震、海啸、核事故、迁徙、国际援助、技术转移……这些在小说里看起来天马行空的情节,今天都变成了可以量化分析的现实变量。
但有一点他没写透——人性的部分,当一个国家真的走到崩塌的边缘,谁会出手?为什么出手?是人道?是利益?是历史的责任?还是无奈的交换?
日本不怕沉没,它怕的是没人愿意伸出手,而这四个国家,已经在过去几十年里,用不同的方式递出了橄榄枝,只不过,日本人自己,有没有准备好,去接住这根“救命绳”?
来源:观律鸣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