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致斯诺夫人唁电内容与影响(毛主席挽纪逝者51)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4:08 2

摘要:获悉埃德加•斯诺先生不幸病逝,我谨向你表示沉痛的哀悼和亲切的慰问。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毛泽东致斯诺夫人唁电

斯诺夫人:

获悉埃德加•斯诺先生不幸病逝,我谨向你表示沉痛的哀悼和亲切的慰问。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毛泽东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六日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六日,毛泽东主席致电斯诺夫人,就埃德加·斯诺先生的不幸病逝表示沉痛哀悼与深切慰问。这封唁电篇幅简短,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重量与真挚的个人情谊,不仅是对一位国际友人一生贡献的高度肯定,更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特殊历史转折关头的一处意味深长的注脚。埃德加·斯诺先生于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五日在瑞士日内瓦寓所因病逝世,他所罹患的胰腺癌最终夺去了这位毕生致力于沟通东西的记者的生命。在斯诺先生病重期间,应其家人请求,中国政府专门派出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疗团队远赴瑞士,实施医疗援助与看护,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中方对这位老朋友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关怀。

毛泽东主席在唁电中称斯诺为“中国人民的朋友”,这一称谓在中国政治语境中具有特殊而庄严的意义。它代表的是跨越民族与意识形态界限的真挚情谊,是对斯诺自一九三六年陕北之行以来,数十年来以笔为桥、以真相为舟,努力消弭中美之间误解与隔阂所作努力的最终确认。一九三六年,斯诺突破封锁抵达陕北,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长时间深入交流,其后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形象、革命理念与生活状态客观而生动地呈现于世界面前。该书打破了国民党当局长期的舆论垄断,使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民众——得以了解中国革命的正义性与复杂性,斯诺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在苦难与奋斗中寻求解放的重要见证人与传播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陷入长达二十余年的对峙与隔绝。在这样的背景下,斯诺仍以罕见的文化勇气与新闻毅力,分别于一九六〇年、一九六四年和一九七〇年三次访问中国,成为极少数能够在此期间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访高层领导人并开展系统性观察的西方记者。他通过报道与著作,不断将新中国的发展现状、社会变迁与人民精神面貌传递至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公众与决策层,为双方在缺乏正式外交渠道的情况下保持某种程度的“认知接触”提供了可能。

毛泽东在唁电中指出,斯诺“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评价在发出之时更具有现实的政治意涵。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即将访华,这一被称为“破冰之旅”的历史性访问标志着中美关系迎来重大转折。而斯诺的离世,恰在尼克松抵达北京六天之前。毛泽东选择在此时以个人名义公开发出唁电,不仅是对一位逝去友人的追思,更是一个具有战略视野的外交姿态。它向美国乃至国际社会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中国重视与美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肯定那些为两国相互理解而付出努力的人,也愿意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以斯诺所代表的民间友好精神为基础,开启更高层面的国家间对话。

“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这不仅是一句告慰,更是一种历史的铭记与承诺。斯诺其人其作,早已超越个人生命的局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的记忆序列。《西行漫记》至今仍被视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最具权威性与感染力的纪实作品之一,斯诺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中美民间交往的史册中,成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象征。在中国,多所中小学教材均收录其事迹,他在北京大学的故居得到保护与纪念,其形象作为“国际主义战士”和“真诚的沟通者”持续产生影响。

毛泽东致斯诺夫人的唁电,既是一篇礼仪文书,也是一段历史文献,更是一份情感真挚的个人告别。它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领导人始终不忘老朋友的优良传统,也折射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国家高层如何借助一位记者之死,传递出期望和解、重视人民的深刻信号。斯诺未及亲眼见证尼克松访华的成功,也未看到一九七九年中美正式建交的历史场景,但他生前所做的一切,无疑为这两国之间从对抗走向对话、从隔绝走向接触,奠定了不可忽视的舆论与情感基础。而今回望这段历史,斯诺之名,仍如一座无声的桥梁,跨越时空,连缀起两个伟大民族之间理解与友谊的可能。

来源:视角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