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5年长治、邯郸、聊城三市签署合作协议以来,这条横跨太行山脉、串联晋冀鲁三省的高铁便踏上了漫长的审批征程。2020年1月《三方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预可研阶段;同年5月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新开工项目,成为“青银通道”的重要支
——跨越三省的铁路博弈与曙光
一、十年长跑:从纸面规划到国家战略
自2015年长治、邯郸、聊城三市签署合作协议以来,这条横跨太行山脉、串联晋冀鲁三省的高铁便踏上了漫长的审批征程。2020年1月《三方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预可研阶段;同年5月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新开工项目,成为“青银通道”的重要支线。截至2025年3月,项目已完成预可研和可研编制,正等待国铁集团评审——这已是规划提出的第十个年头。
二、现实困境:四大悬而未决的难题
1. 地质与成本的博弈
线路需穿越太行山主脉,仅河北涉县至山西潞城段就需建设28座隧道、47座桥梁,桥隧比高达82%。地形复杂性导致投资从初期预估的495亿元攀升至最新披露的503亿元(摘要17),每公里造价1.68亿元,远超平原地区高铁标准。
2. 三省利益分配的拉锯战
山西力推“太焦高铁-聊邯长”通道以打通出海口,山东更倾向优先建设鲁中高铁,河北则纠结于平衡雄安新区与冀南发展。2025年山西全团建议“由国铁集团主导建设,三省分摊资本金”(摘要11),但具体出资比例仍未敲定。
3. 铁路局管辖权的暗战
线路横跨北京、郑州、济南三大铁路局辖区,货运调度与客运收益分配存在深层矛盾。邯郸南站规划的东西联络线虽连接京广高铁,但“不互通”设计(摘要2)暴露了路网协同的割裂。
4. 沪太高铁的平行竞争
国家规划中的沪太高铁与聊邯长线路近乎平行,河南正全力争取沪太过境安阳。这种“一山二虎”的格局,导致国铁集团在资源投放上举棋不定(摘要4)。
三、2028时间窗:政策推力与工程阻力的较量
1. 政策层面的积极信号
- 2025年三省同步将项目纳入年度重点工程(摘要17),山西启动征地拆迁摸底,山东明确“争取2025年开工”(摘要6),邯郸在2025年2月宣布“取得实质性进展”(摘要14)。
- 国铁集团在2025版《国家铁路网建设及规划图》中,将聊邯长列为“2026年前中期计划开工项目”,优先级高于沪太高铁(摘要18)。
2. 工程节点的现实挑战
按高铁建设常规流程,从可研批复到施工招标至少需18个月,而穿越太行山的控制性工程需提前启动。若2025年内完成可研评审,2026年进行初步设计,最快2027年才能实现局部开工——这与抖音传闻的“2024年开工”存在明显偏差。
四、关键变量:2025-2026年的三大观察点
1. 资本金筹措机制
山西提出“承担省内资本金的40%”(摘要11),但河北、山东尚未公布具体出资方案。若三省无法在2025年底前达成共识,可能触发国铁集团的介入接管。
2. 雄商高铁的协同效应
2026年雄商高铁通车后,聊城西站将成为区域枢纽(摘要5)。聊城市政府正推动“高铁新城”规划,若能在2025年完成土地收储,将增强对聊邯长项目的站场建设支持。
3. 国家财政的倾斜力度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占比提升至18%,而聊邯长高铁正属于“黄河战略交通走廊”组成部分(摘要1)。若能争取到政策性银行贷款优惠,将大幅缓解资金压力。
五、理性预判:2028年开工的可能性图谱
情景 概率 关键条件
顺利开工 40% 2025年完成可研批复,2026年获施工许可
分段先行 35% 河北平原段2027年启动,山区段延期
再度搁置 25% 沪太高铁规划调整,三省协调失败
结语:太行山不会永远沉默
当2025年春日的风掠过涉县赤岸村的129师旧址,村民们仍在传颂当年八路军劈山修路的故事。或许正如那位在抖音直播中感叹“高铁修通就回家开民宿”的武安农民所言:“石头硬不过人心,山高挡不住车轮。”这条承载着三省4000万人口期待的高铁,终将在政策与民意的双重驱动下,穿透时光的岩层。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