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村超”这把野火熄了——中国足球弄巧成拙新迷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7:20 2

摘要:说到最近中国足协发布的那个《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老实说,我第一反应是“哟,足协终于‘盯上’那些民间超火的赛事了?”其实细也是最近像贵州的“村超”、广东的“粤超”,这些家门口的足球比赛,热闹到不行。有一次我刷短视频,就看到一个山区的小村庄,因为“

说到最近中国足协发布的那个《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老实说,我第一反应是“哟,足协终于‘盯上’那些民间超火的赛事了?”其实细也是最近像贵州的“村超”、广东的“粤超”,这些家门口的足球比赛,热闹到不行。有一次我刷短视频,就看到一个山区的小村庄,因为“村超”搞得像过年一样,大爷大妈们举着牛角喊加油,连队员进球后庆祝动作都特别有民族特色,那个氛围,跟咱们平时看到的职业联赛完全不是一回事。说真的,看职业比赛的时候,我经常觉得场地上那么多广告牌,球星一个个笑不出来,反倒不如这些“接地气”的民间赛过瘾——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据相关统计,光是“村超”2023年在线收看直播的人最多时一次就突破了2000万,这数据让人有点怀疑是不是自己眼睛花了。

足协的动作为什么引起这么多人讨论?说实话,一方面大家都明白,作为大管家,足协肯定有权利对全国各地的足球赛事说上一说,但大家也担心,这样是不是要把“村超”“苏超”这些民间的热情给管死?我想了半天,这问题就像小时候我们玩弹珠,大家自主凑队玩得正嗨,突然班主任说规则要统一,结果本来很灵活的玩法,反倒变得死板,大伙儿都不爱玩了。民间赛事最大的魅力就来自它没有复杂的条条框框,每个村子的比赛都有自己的规矩,有自己的文化。你贵州“村超”里半场休息还要唱山歌,比赛有时会等下雨停了才接着踢,气氛就像乡村庙会,大家一起凑热闹。这样的事,职业联赛哪搞得出来?

说来有趣,其实这些年,职业足球的关注度下滑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信你以前中超请大牌外援的时候,比赛偶尔坐满三万人,但现在更多的看台空着,连转播平台都懒得抢版权。2023赛季中超总观众人数比2019年低了将近50%,赞助商也不再排长队。国家队成绩更是让人唉声叹气,世预赛打不进决赛圈都快成了“常规操作”。可就是在这种大家“不怎么看”的时候,“村超”“粤超”这些群众赛事反而像雨后春笋蹭蹭长出来。本来嘛,足球这项运动最早不就是老百姓闲空时踢着玩的吗?结果越管越专业,反倒没人玩、没人这多少有点反常。

回头看足协的新办法,说它“规范”赛事没错,但难免也让人觉得有点急于“收编”。像最近网络热议的那句话“别用剪刀把花剪死了。”这种担心没毛病吧?其实我开始也觉得也许有规范是好的,可后来仔细回味,真怕这种一刀切,反倒把民间足球的自发热情给伤了。如果照着职业比赛那一套,报备、检查、审查一大堆,会不会本来踢着开心的村民们,觉得麻烦不搞了?我还记得有一年去亲戚农村过年,好几个村的小孩直接在田埂上踢球,没人管,但大家都特别自觉,输的一方买饮料。你要是突然来个领导站旁边记名字,估计没人愿意玩了,太有压力。

这折射出咱们中国足球一直以来头大的问题,就是“怎么管、管什么”的老谜题。职业联赛那么多年改革,喊的最多就是要“去行政化”,“市场化”,但说归说,真正把管理权放给市场、让专业团队做事,还是差点意思。职业联赛变冷清,有些原因就出在上头做决策太多,缺少自下而上的动力,大家踢球、看球的热情没法持续。足球要想真活起来,不是靠谁发个文件说几句就能点燃的,而是需要从每个热爱这项运动的普通人心里,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可这事换个角度琢磨,民间赛事突然这么受欢迎,其实就是一种提醒人们还是喜欢足球,喜欢和家人、邻居们一起在土场踢球、一起吼加油的感觉。那些自发、自由、不那么刻板的赛事,给中国职业足球带来了新的“范本”。以前以为职业联赛才是“主菜”,现在看起来,家门口的“村超”“苏超”突然成了“黑马”。足协如果能顺着这个势头,多去听听村民、球迷怎么说,别急着一切纳入老框框,或许会发现一些新路子。真正的足球精神,本来就是拼搏、合作,还有那点小小的自豪——不管你是职业选手,还是只是村里的前锋,都值得为一粒进球呐喊。

我想起去年在朋友家楼下广场看业余比赛,一个五年级小朋友进球后高兴得跟爸爸拥抱,场边围观的叔叔阿姨全都拍手笑起来。那一刻,没有高大上的管理标准,也没有复杂的赛事审批,但足球的快乐就那么简单、直接。这次中国足协出台办法也许是好意,但什么事情都要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平衡点。把足球还给大众,把快乐留在球场,这才是中国足球真正的未来。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你问我——中国足球到底往哪儿走?也许答案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多了。

来源:网排TV茶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