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年第41卷第5期《口腔疾病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 《中国循环杂志》2024年第39卷第2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前兆信号与预后关系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老话常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话看似在调侃,却暗藏生死玄机!
前不久,杭州一名45岁的李姓男子,牙疼半月不以为然,结果猝不及防地倒在了回家的路上,再也没能睁开眼睛。这究竟是何等孽缘,让一口小小的牙齿,竟成了夺命的罪魁祸首?
这位李先生本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平日里烟酒不离手,饮食无节制,作息更是紊乱至极。
自半月前开始,他右侧后槽牙隐隐作痛,却只当是小事一桩,吃点止痛药便继续埋头工作。谁知疼痛越演越烈,且逐渐扩散至右侧面颊和颈部。
他心想,"小小牙痛,忍忍就过去了",竟也一直未去医院就诊。天不遂人愿,就在前日下班途中,李先生突感胸闷气短,右臂麻木,还未等他呼救,便已倒地不起。
经抢救无效,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猝死。
老祖宗的中医典籍《内经》有云:"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牙痛看似小事,实则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千里预警"。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口腔感染可通过血行播散影响心血管系统,牙周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常人高出25%至30%。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医学事实!
李先生的牙痛并非普通的牙痛,而是心脏病的"求救信号"。
中医讲究"心开窍于舌",口腔与心脏在经络上密切相连。《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牙痛尤其是不能明确病因的牙痛,可能是心肌缺血的反射性疼痛。
牙痛引发猝死,听着匪夷所思,却是实实在在的医学现象。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报道,约有30%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牙痛、下颌痛等口腔不适症状,尤其以右侧牙痛最为常见。
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将其简单归结为普通牙病,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细细思量,李先生的症状其实已经相当明显:右侧牙痛并向面颊、颈部蔓延,正是心脏病特有的"牵涉痛"表现。中医理论中,这属于"痛证上犯",是心气不足、血脉瘀阻的外在征象。
若能早日就医,或许悲剧可以避免。
现代人忙于生计,往往对身体小恙不以为然。
殊不知,这种漠视实则是对生命的不敬。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如同危楼之上的警报,不容忽视。
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张主任指出,每年有近50万人死于突发心脏病,其中超过六成在发病前都有过明显的预警信号,如牙痛、肩背疼痛、胸闷等,却都被轻易忽略了。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真正高明的医者,是在疾病尚未成形之际就能察觉蛛丝马迹并加以防治。对于普通人而言,也应当学会"听"身体的声音。
牙痛超过两周不愈、伴随面部放射性疼痛的,尤其是中老年人,务必警惕心脏问题,及时就医检查。
除了牙痛,还有哪些身体"求救信号"容易被忽视?
胸闷:许多人将胸闷误认为是疲劳或消化不良,殊不知这可能是冠心病的先兆。中医称之为"胸阳不振",是心气亏虚的表现。
若胸闷伴随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的特点,则更应警惕。
头晕:不少人将头晕当作"上火"或疲劳,却不知这可能是高血压或脑供血不足的信号。
中医将其归为"气血两虚"或"肝阳上亢",需辨证施治。
夜间频繁小便:众人只道是喝水多,不知这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心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夜间平卧时体内水分重新分布,导致夜尿增多。
呼吸困难:尤其是夜间突然醒来感到呼吸困难,或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的情况,极可能是心力衰竭的征兆。
中医称之为"喘证",多因心肺功能失调所致。
这些症状看似寻常,却可能是致命疾病的前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李先生这般"小病拖大"的例子,在临床上俯拾皆是,令人扼腕叹息。
古人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来势汹汹,恢复却需漫长时日。
预防胜于治疗,这道理人人都懂,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在此,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定期体检,不可心存侥幸。
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血压、血脂检查。
二、警惕非寻常疼痛。
尤其是不明原因的牙痛、下颌痛、左肩痛等,可能是心脏病的"牵涉痛"表现。
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平衡饮食。
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底子好了,自然百病不侵。
四、学习基本急救知识。
掌握心肺复苏技能,遇到家人突发心脏问题,能够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五、心态平和,切忌大喜大悲。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情绪波动过大会直接影响心脏健康。
人生在世,健康为本。
许多人辛苦一生攒下钱财,却在病榻前悔不当初。如李先生这般英年早逝的案例,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家庭的灾难。
愿世人能从中警醒,珍视生命,不让小病酿成大祸,莫让生命突然画上句号。听身体的警报,胜过千言万语的医嘱。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小夕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