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六点的广州,天河立交车水马龙;而在五公里外的棠下村,一条曾经用来炒粉、贴膜、卖十元快剪的窄巷,如今摆满了 A4 纸——“大单间 30/天,拎包入住,Wi-Fi 热水齐全”。房东们穿着拖鞋、摇着蒲扇,像摆摊卖荔枝一样兜售自己的水泥格子。十年前,他们坐在档口里
一、开场白:一条马路的两种呼吸
傍晚六点的广州,天河立交车水马龙;而在五公里外的棠下村,一条曾经用来炒粉、贴膜、卖十元快剪的窄巷,如今摆满了 A4 纸——“大单间 30/天,拎包入住,Wi-Fi 热水齐全”。房东们穿着拖鞋、摇着蒲扇,像摆摊卖荔枝一样兜售自己的水泥格子。十年前,他们坐在档口里收租喝茶;今天,他们把“收租”二字拆成了“求租”,一字之差,阶层的天平已悄悄倾斜。
二、供需关系的急转弯
1. 需求端:
• 外贸工厂订单下滑,快递、外卖、直播基地三大“兜底池”同步收缩。
• 00 后“逃离北上广”话题在小红书获赞百万,返乡考公、数字游民、地摊经济成为替代方案。
2. 供给端:
• 2021—2023 年,广州城中村“二房东”加杠杆抢房源,将握手楼改造成“网红公寓”,总可租面积比疫情前增加 35%。
• 大量原本做日租的民宿、青旅,因牌照整顿被挤出旅游市场,只能回流到城中村,与日租单间正面竞争。
需求退潮撞上供给海啸,房租断崖式下跌就成为必然。
三、“拖鞋房东”的众生相
1. 第一代包租公:靠 2008 年拆迁赔款拿下整栋握手楼,过去每月净收 3—5 万。如今空置率 50%,他把三房一厅拆成 6 个胶囊间,按日租 25 元“甩卖”,仍只能填满 3 间。
2. 第二代二房东:2019 年刷信用卡 80 万装修 40 套公寓,本想三年回本。现在每月倒贴水电,晚上跑滴滴补贴房贷。
3. 第三代“职业转租”:大学生情侣,专做“日租流量”,把房东的长租房先签下来,再挂到闲鱼、抖音做“98 元住 CBD”。他们赚的是信息差,赌的是房东不敢违约。
三代人共同的心态:从“躺赚”到“躺不平”,只需一场经济周期。
四、日租模式的底层逻辑与隐忧
1. 逻辑:
• 零押金、零中介、即住即走,切中了灵活就业者“干三天歇两天”的节奏。
• 房东把“空置成本”拆分成“可售间夜”,用酒店式收益管理对冲长租房的空置率。
2. 隐忧:
• 日租客流动性大,消防、治安、邻里矛盾直线上升;村委一纸禁令即可让模式归零。
• 房东从“资产性收入”退回到“经营性收入”,需要投入人力、保洁、客服,利润率反而更低。
• 对整个租赁市场而言,日租泛滥会进一步扭曲价格信号:当 30 元/晚的单间大量存在,谁还愿意签 1500/月的长约?于是空置率继续攀升,形成死亡螺旋。
五、躺平与自救:一个时代的双向奔赴
1. 租客:
• 有人把日租当“缓冲垫”,一边接单做短视频剪辑,一边观望行情;
• 有人干脆把行李寄存在 24 小时自助仓,背包客式地“逐日而居”,最大限度压缩生活成本。
2. 房东:
• 有人开始“以工换租”——给会做直播的租客免三天房租,只求在镜头里露个脸,带旺整栋楼;
• 有人联合 20 户房东,把连片顶楼改成共享菜园、露天影院,试图用社区感留住年轻人。
当“躺平”不再是消极姿态,而成为双方重新谈判的筹码,城中村出现了奇妙的再协商:房东让渡部分利润,租客让渡部分稳定,二者在不确定中寻找新的平衡。
六、宏观回声:城中村房租悬崖的连锁反应
1. 地方财政:广州 2023 年房产税、租赁税同比仅增 1.2%,与此前年均 8% 的增速形成鲜明反差。
2. 金融市场:多家城商行“租金贷”不良率突破 5%,二房东信用卡逾期激增。
3. 城市更新:原本计划 2025 年启动的旧改项目,因“租不抵拆”陷入停滞——开发商测算,拆除后的回迁房租金无法覆盖过渡安置费。
七、结语: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城中村从来不是单纯的居住容器,它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低成本劳动力蓄水池”,也是城市化红利最末梢的毛细血管。如今,水池水位下降,裸泳者浮出水面——
租客发现,城市不再需要那么多“灵活就业”;
房东发现,水泥格子并不能永远孵化钞票;
城市发现,当人口、订单、资本同时转向,再坚硬的钢筋也托不住一个阶层的坠落。
“日租求生”只是一块遮羞布,它提醒我们:真正需要长租的,不只是年轻人,还有这座城市对未来的信心。
来源:比亚迪现状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