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文艺作品入选“五个一工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2:00 2

摘要:近日,安徽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名单公布,芜湖市两部文艺作品——黄梅戏《杏林春暖》和歌曲《一湾蓝》上榜。这两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形式各异,但都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出色的艺术表达,成为展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近日,安徽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名单公布,芜湖市两部文艺作品——黄梅戏《杏林春暖》和歌曲《一湾蓝》上榜。这两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形式各异,但都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出色的艺术表达,成为展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以其唱腔清新婉转、表演质朴动人而独树一帜。它吸收了采茶调和民歌小调等民间艺术的精华,《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至今仍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近年来,黄梅戏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和跨界合作焕发新生,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创新的艺术理念,在黄梅戏《杏林春暖》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该剧以“全国道德模范”、新安中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张舜华的感人事迹为原型,用黄梅戏特有的艺术语言,将一个中医世家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仁心仁术与家风传承,演绎得感人至深。

《杏林春暖》主创人员和张舜华(图中坐轮椅的老人)合影

01

匠心打磨铸精品

从灵感萌发到舞台绽放,黄梅戏《杏林春暖》的创作之路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与智慧。该剧自2022年9月启动筹备,历经一年多打磨,于2023年10月在芜湖大剧院成功首演。

筹备初期,剧团邀请了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潘昱竹担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王训怀担任编剧、作曲家徐代泉进行创作。导演潘昱竹、编剧王训怀带领团队多次走访张舜华老人,深入其生活过的故土采风,在点滴细节中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王训怀曾坦言,在创作之前,没想到安徽有这么一个家庭,几代人医术都很精湛,医德特别高尚,家风又特别好,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最令人敬佩的是,他们把医风家风都很好地传承下来。

在《杏林春暖》的创作过程中,团队面临不少挑战。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张舜华背着孩子翻山越岭出诊的场景,便是难题之一。经过导演与演员的反复琢磨,他们通过运用“老背带”这一标志性道具,以及配合舞台调度、设计演员身段等,生动再现了张舜华背着孩子去行医的艰辛历程,成为剧中催泪亮点。此外,这部戏对演员的演技也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演员们需要从青年演至老年,既要展现年轻时的朝气,又要刻画年老时的沧桑,需要有很高的表演功底。为此,演员们通过反复揣摩人物心理,不断调整声腔与身段,最终完成了跨越数十年的角色塑造。

在艺术融合上,创作团队力求将黄梅戏特色与题材内容深度结合。音乐创作根据剧情发展与人物情绪变化,在传统黄梅调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让唱腔既保留悠扬婉转的韵味,又充满节奏张力,增强了情感感染力。正如导演潘昱竹所说,大家的初衷就是不煽情、不浮夸,踏踏实实写本子,踏踏实实表演,用最接地气的创作,来展现中国普通百姓身上所蕴藏的大爱。

02

以戏为媒传大爱

这部以张舜华为原型的作品,从最初拍摄宣传片的构想,到最终打磨成一部完整的黄梅戏作品,背后承载着创作团队对真实感人故事的敬畏和坚守。

谈及为何选择张舜华医生作为创作原型,芜湖黄梅戏剧团团长、《杏林春暖》出品人曹帮萍说,最初的计划只是拍摄一部20分钟左右的宣传片,以记录这位中医传承人的故事。然而,当创作团队与张舜华的家人交流长谈,深入老人的家乡采风,一点点拼凑出她的人生轨迹时,所有人都被这份真实的感动震撼。“她的故事远不止‘宣传片’能承载,那是一段跨越时代的坚守,感人至深,值得被更好地搬上舞台。”

打动剧团的,是张舜华身上诸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特质。年少时,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侍奉患病父母、照料年幼妹妹;婚后,她支持爱人李济仁专注事业,独自肩负起行医与育儿的双重责任,从未放弃悬壶济世的初心。曹帮萍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张舜华不仅将‘张一帖’医术发扬光大,还将五个子女培养得十分优秀,这种集孝老爱亲、敬业奉献、自强不息于一身的品格,让我们创作团队坚信,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对芜湖黄梅戏剧团而言,这个题材有着特殊的意义。张舜华是安徽本土成长起来的道德榜样,她行医的经历体现了新安医学的代代相传,她的家风故事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曹帮萍认为,用黄梅戏这种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来演绎她的故事,一方面是对家乡杰出人物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03

《杏林春暖》润人心

从原型挖掘到舞台呈现,《杏林春暖》的创作过程,既是对张舜华人生的致敬,也是黄梅戏艺术在新时代的一次有益探索。

黄梅戏《杏林春暖》演出剧照

这次入选安徽省“五个一工程”戏曲类优秀作品奖,对芜湖黄梅戏剧团而言意义非凡,这也是该剧团第三次获此殊荣。对此,曹帮萍坦言,荣誉带来的不仅是喜悦,更多的是“担子与压力”。获奖也印证了剧团“用故事打动人,以作品感染人”的创作理念,也让他们在传承戏曲文化的道路上更添底气。

荣誉的取得,不仅来自专业层面的认可,更源于广大观众真切的喜爱与共鸣。演出中那些真挚的反馈,成了主创团队最宝贵的收获。

曹帮萍表示,《杏林春暖》在安徽大剧院演出时,现场座无虚席,省领导在演出后的座谈会上给予了高度评价,让创作者们倍感鼓舞。在长三角地区演出时,曾有一位从事中医的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特意上前表示:“这部剧既打动人心,又传播了中医文化,很感动。”还有一位淮南戏迷告诉他们,这部戏的故事非常感人,让她看到了曾经黄梅戏演员的不易,也看到了黄梅戏的不断发展,演员们唱得好、演得也好。这一份份来自观众的认可,让团队更加坚信创作的深远意义。

黄梅戏《杏林春暖》的成功,不仅是一部戏的绽放,更是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生动印证。它让我们看到,诉说着真情的作品,才能直抵人心。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