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一提去医院就发怵?这本书带你拆穿 “医院不可爱” 的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12:02 2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就医的体验,都曾到医院做过体检,或者去看病,或者陪护家人。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医生太忙。医生本可以更多地跟你交流病患中的困苦,却没有时间跟你探讨当下困苦背后的原因。此时的医生、护士,有点像扛着机枪的战士,只顾着对眼前的敌人开火。但是,我们今天面临

人生:一趟“无常”的穿越

我们每个人都有就医的体验,都曾到医院做过体检,或者去看病,或者陪护家人。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医生太忙。医生本可以更多地跟你交流病患中的困苦,却没有时间跟你探讨当下困苦背后的原因。此时的医生、护士,有点像扛着机枪的战士,只顾着对眼前的敌人开火。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是超视距的“战争”,还没看见对方的飞机、舰艇,导弹就已经发射。过去是患者出现不适或难受的症状去求医,如今则常交由精密的现代医疗仪器,检测出各种危险因素和潜在疾病。也就是说,人类疾病、失能、衰老的征象提前被侦测到了。既然诊疗模式变了,我们对生命、疾苦、衰老、失能与残障、死亡的认识,也应该随之而变。

在深入解读疾苦、衰老、失能与残障、死亡之前,必须开启一个基线式的话题,那就是健康与健康观,因为,一般人都认为疾苦、衰老、失能与残障、死亡是对健康的背离,是失去健康的表现。当然也有最新的认知,认定疾苦、失能与残障是健康的反面,而自然衰老与死亡是健康的一部分。

诚然,疾苦、衰老、残障、死亡不是单纯的疾苦体验与医疗救助问题,而是生命哲学问题。生命两个字可以分开来看:生有两面,一是生生不息,二是劫劫不休;命则是一个人在独自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来去的路上会伴随着疾苦与灾难。疾病的发生、灾祸的降临,科学上看是一个概率问题,哲学上看则是宿命问题。为什么我得癌症,身边的人不得癌症?有环境问题,也有个人行为偏好问题,有遗传问题,也有基因突变的问题,有性格问题—所谓性格即命运,也有社会人格问题,有如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所描述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也称之为社会人格异化导致的疾病(如巨婴症、游戏沉溺、信息茧房包裹中的偏执狂等)。

所以,在本书里,一方面,我会讲到生命的体验,包括人们到医院看病或者陪伴病患的体验;另一方面,我也会带领大家了解一些苦难文学、疾病文学、癌症文学,包括影视作品,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给读者一些新的思考。这些思考就不再是如何面对当下的疾苦或者疾病的医疗问题了,而是更多地思考当下和未来的生命刻度问题,也就是超越生理、病理的视域,进入命理(不是迷信,而是文化病理学的“龟纹”)的境遇之中。这就是这本书与别的书不一样的地方。知识型医疗保健书籍可能更多的是讲有了症状该怎么应对,疾病怎么诊断、治疗(真相、真理),但这本书可能会更多地讲生命的态度、生命的隐喻、生命的意识、生命的真谛。

我曾经是一名临床大夫,后来是医学编辑,现在是大学里讲授医学哲学的老师,还是一名医学与文学跨界学者,所以,这本书的主题更多是直面生老病死的咀嚼与哲学思辨。哲学与宗教的关注大致都落在生死、苦难(疾苦、衰老、残障等)、诱惑三个母题上,生是一种欲望,爱也是一种欲望,甚至死也是一种欲望。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它们?这就是这本书要给大家展现的生命的真谛。

苏格拉底曾大声呼吁:“人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很难认识自己。人生的三大母题,从医学角度可以这样发问:我从哪里来?——是生育问题、生殖问题,也是进化问题。我是谁?——我是病人,还是健康人?我到哪里去?——我的未来,是出生入死,还是向死而生,如何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人生?我今天有点不适、不爽、不安、失眠、失意、失落,是把这种不适、不爽、不安、失眠、失意、失落的前因后果看得很重,还是稀里糊涂,放任不管?是忍、熬、拖,还是嚷、躁、飚,背后都是一种医学的敏感。由此可见,医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

我常讲,医学是一场穿越。它穿越生命,穿越生活,同时穿越命运。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带着医学去穿越生命的各个阶段、各种境遇;面对“生死爱痛”,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去展现生命的波澜。我们还有生活之道,其中有苦难哲学,有死亡哲学,它的背后则是爱和智慧,对医生来讲,当然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医学不是纯然的科学和技术,而是人学,它源自科学技术,但又高于科学技术。它的思想方法也不完全是实验室的方法,其实更多是生命态度,即生命观。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苦难观、医疗观、健康观……这些观念串在一起,会构成一种底色,或明丽,或隐晦,生老病死、生死爱痛不过是投射在这道底色上的多彩风景,共同书写着命运的开阖、沉浮,也会从根本上解答心中的终极困惑。

哲学家狄尔泰曾经讲过,人只有生病才能够体验很多熟知而非真知的事情与境遇——继而理解这个世界的无常(自身知义)。经历了疾病(患者),或参与了疾病的疗愈(医者),人们才知道这个世界是由怎样的生命忐忑、波折拼接而成的,如同认识台风的生成与呼啸、震撼,最后归于平静。生命不是宁谧的海湾,既会给人带来健康的机缘,也可能给人送去疾病的风险,而猝死的悲剧更无先兆,完全是雪崩式的横祸。当这些危机降临,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生命的戛然而止,而对另一些人,可能是一种生命的提升、涅槃。人常说“大病之后才明白”,生了病以后,才知道时光紧迫,应该向死而生,从而拥有更高、更大的人生目标。我景仰的哲学教授何怀宏老师曾经感悟道,“人只有一生”,仅此一生,只能格外珍惜。

对于人生百年,我们应该树立“预则立,预则安”的理念,力求有准备地因应疾苦,有准备地因应衰老,有准备地因应死亡。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过好一生,才能够对生死、人性、德性进行穿透性思考,才能够抵达理想的、幸福的人生。

医学即生活,无法回避人生中的负性体验,如在职场深陷内卷的旋涡,在奋进与躺平的彷徨中,难免会不适、不爽、不安,或者难受、想哭,出现各种躯体的或者心理的症状。从体验出发,一方面寻求诊察疗愈的可能,另一方面进行生命觉知与开悟的探索,这就是这本书的二元维度。从生命体验抵达生命的哲思,源于感性,穷于理性,终成慧根。

阅读本书,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便是寻求生命的洞察力,面对生命体,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群体生命,都不能简简单单地打量(观察)、考量(测评),而应该“隔岸观火”,用“意”,而非单纯用“目”。因此,国人的评估单是“意 - 见”“洞 - 见”,背后是总体主义与长期主义的“悟达”,正反合的辩证“审视”。展开来讲,一是主观性—客观性融通,即主客间性的凸显,犹如男女之间的“秋波”传情,二是视野之内与视野之外(超视距)互参,三是现场感与历史感的交汇。柏拉图的“囚徒”的尴尬境遇就在于,“人在现场却不明白真相”。“膏肓”隐喻的妙处在于揭示了医生、医学总有盲点,无法全知、全能、全善。

“生命洞察力”无疑是哲思化的命题,是彻悟“生命”的路径选择。在哲学家福柯看来,生命洞察力是一份特别的身体技术,也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生命伟力。哲人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在《显现的本质》(The Essence of Manifestation)一书中认定有一个大写的生命,本质上是主体性与生命感,譬如美美的幸福感(不全是满足)、瑟瑟的惬意感(不全是快乐),它只是某种特殊的、非对象化的、不可计量的生命体验,因此,是无法还原的,也就是不可见的,只能洞悉;它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不仅派生出生命科学,还派生出一种伦理学,一种美学,一种价值观。四百年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就发现了这种彻底的、静默的内在维度,将其表述为“我思”故“我在”,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性,其真谛在“我”,以我的阅历、学养、体验、沉思投射到“存在”境遇之上,而非纯粹客观化、对象化的细微考量;是战略、策略层面的运筹帷幄,而非战术层面的纠结拉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其归结于“潜意识”的盘桓与追溯。因为显性的生物 - 观察是初阶(一阶)的路径,隐性的生命 -洞察才是高阶(二阶)的路径,它通往生命母题的洞悉,去破解健康与疾病、生与死、强壮与残障的谜团。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是“三联中读”同名音频课程的文字整理稿,但在从“言说”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中,笔者费时费力修正了诸多口误,并补充了若干知识背景,增加了“正视失能与残障”“重审医学与健康”两个篇章,使得结构上更加丰满,内容上更加厚实。此外,我寻思,聆听者与阅读者或许不是同一群人,后者或许有着更多的文字洁癖,因此,修订时特别在乎阅读的语感,力求简洁与温润。

最后深情感谢“三联中读”张天健、杨茹茹、赵翠编导、俞力莎总监在音频课程策划与制作过程中的辛勤付出,感谢世纪文景公司姚映然总编辑、李頔编辑在图书出版方面的鼎力相助。

来源:玉娇的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