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第98卷第18期:《蚊虫趋性行为与人体因素关联性研究进展》
2.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3年第41卷第4期:《吸血昆虫宿主选择机制研究进展》
你是不是常有这样的经历:一家人出门野餐,天上飞的、地上爬的都来凑热闹,别人安然无恙,你却成了"万蚊丛中过,片甲不留身"的悲剧主角?回到家,浑身上下被咬得跟麻子脸似的,痒得直跳脚。
民间有句俗话:"蚊子专咬富贵人"。这话听着耳熟,但说白了就是哄小孩子的。
蚊子才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它们只在乎你是否合它们的"口味"。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血型是蚊子选择目标的关键因素,但这种说法经不起科学推敲。
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第一个原因:二氧化碳是"蚊子导航仪"
人一呼一吸,都会呼出二氧化碳,这对蚊子来说,简直就是"灯塔"一般的存在。
蚊子有专门的感受器,能在50米之外就嗅到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
研究表明,呼吸频率高、呼出二氧化碳多的人,更容易引来蚊子的"青睐"。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孕妇和肥胖者常常成为蚊子的"盘中餐"——前者由于怀孕需要供养胎儿,代谢率提高约20%,呼出的二氧化碳自然也就多了;后者因为体重较大,需要更多氧气来维持基础代谢,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也比常人高。
这就像古人说的"引狼入室",你每呼出一口气,就在向蚊子发出一次"请柬"。有些人运动后喘得像拉风箱一样,呼出的二氧化碳量陡增,不被蚊子盯上才怪呢!
第二个原因:体表气味是"蚊子美食指南"
你身上散发的气味,对蚊子来说就是一本"美食指南"。
人体皮肤上有超过300种化学物质,而蚊子对其中某些物质特别"钟情"。
皮肤上的乳酸、氨、尿素等物质含量高的人,更容易招来蚊子光顾。尤其是爱出汗的人,汗液中的乳酸含量高,简直就是给蚊子发了"请帖"。
中国医科大学皮肤科研究发现,人体皮肤上的微生物群落也在散发着独特的气味,而这些气味对蚊子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有些人身上的味道,对蚊子来说就像"鲜花插在牛粪上"——又香又臭,叫它们欲罢不能。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的研究表明,人体出汗后,皮肤表面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会促进更多气味物质的挥发,增加被蚊子发现的几率。
第三个原因:体温是"蚊子热成像仪"
蚊子有着堪比"热成像仪"的能力,它们能感知微小的温度变化。
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通常在31-35℃之间,而这恰好是蚊子最喜欢的温度范围。
体温偏高或皮肤表面温度较高的人,往往更容易被蚊子"青睐"。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刚运动完的人、发热患者以及孕妇更容易被叮咬——他们的体温比常人高。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实验发现,当环境温度为26℃时,蚊子对体表温度34℃以上的物体表现出明显偏好。有些人的基础代谢率较高,即使静坐不动,体表温度也比他人高出0.5-1℃。
这看似微小的差异,对于蚊子这种精密的"生物热敏探测器"来说,却是非常明显的信号。
蚊虫叮咬,不只是烦人那么简单
蚊子叮咬不仅带来瘙痒不适,还可能传播疾病。
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蚊媒传染病,包括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等。
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显示,我国登革热发病率较前五年同期上升了43%。
这一数据足以警示我们:防蚊灭蚊不仅关乎舒适,更关乎健康。
老百姓常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防蚊工作也是如此,一旦疏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防蚊有道,科学制胜
知道了蚊子为何"独宠"你,接下来就要讲究"防患于未然"了:
控制体表气味:运动后及时洗澡,减少体表乳酸等物质的累积;避免使用带有花香的香水、沐浴露等产品。
合理着装:选择浅色、宽松的长袖衣物,因为蚊子对深色物体更敏感,而紧身衣物则容易让蚊子通过布料叮咬皮肤。
科学驱蚊: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驱蚊产品,这类产品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手册》推荐为最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之一。
但需注意的是,避蚊胺浓度不宜超过30%,且不适用于3个月以下婴儿。
环境治理:消除家中和周围的积水,定期清理花盆底盘、水桶等容器,切断蚊子的繁殖途径。
合理使用蚊帐和灭蚊灯:在蚊虫活跃季节,使用蚊帐可以有效隔离蚊虫;而紫外线灭蚊灯对雌性蚊子有一定吸引作用,但效果有限,不宜过度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流行的"超声波驱蚊器"效果并未得到科学验证。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的研究表明,蚊子对100-500Hz的低频声波有一定趋避反应,但目前市售超声波驱蚊器频率多在15-20kHz,对蚊子几乎没有影响。
结语:与蚊子和平共处
自古以来,人类与蚊子的"战争"从未停止。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艾熏驱蚊",到现代科技研发的各类驱蚊产品,我们一直在寻找与蚊子和平共处的方法。
了解蚊子为何偏爱你,采取科学防护措施,才是真正明智之举。
正如古人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了解"敌情",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下次当你的朋友疑惑"为什么蚊子总是咬你不咬我"时,你就可以笑着告诉他:可能是我体温高、出汗多、呼吸重,对蚊子来说,我就像是一道"香喷喷的盛宴"吧!
防蚊灭蚊,人人有责。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与蚊子这个"夏日老熟人"保持适当距离,共享美好夏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湘珺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