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从清晨到傍晚,目光总在“写”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0:38 2

摘要:早上醒得早,天刚蒙蒙亮就摸起了手机。刷头条时看到篇讲老年健康的文章,一时兴起,我就坐在床头敲起了字,标题就叫《当个健康的老寿星》。发出去时,窗外的麻雀刚落在空调外机上,叽叽喳喳地叫,倒像是在给我捧场。

已是深夜23点45分,窗外这会儿已变成哗啦啦的瓢泼大雨。我开始记下今天做的46件事,从清晨读书到傍晚写日记,目光总落在那几行关于“写东西”的字上。

早上醒得早,天刚蒙蒙亮就摸起了手机。刷头条时看到篇讲老年健康的文章,一时兴起,我就坐在床头敲起了字,标题就叫《当个健康的老寿星》。发出去时,窗外的麻雀刚落在空调外机上,叽叽喳喳地叫,倒像是在给我捧场。

上午想起前几天头条刚更新了创作规则,我琢磨着新规则里“鼓励真实生活记录”的说法,正好和今儿这事儿对得上,便又动笔写了篇《头条新规出台前后》,絮絮叨叨说了说自己的看法,倒也不觉得枯燥。

下午和老伴逛街。路过卖糖炒栗子的摊子,她非要买一小袋,还剥了个递到我嘴边:“你尝尝,甜不甜?”后来又在巷口喝了酸梅汤,冰凉凉的汁水顺着喉咙往下滑,舒服得很。回家后我还惦记着这滋味,就写了《和老伴逛街尝美食,喝饮品》。写完没歇多久,我又想起老伴中午做饭时,把家里的小电扇对着电饭煲吹,水汽居然被吹散了。我觉得这法子又巧又实用,赶紧又写了篇《小风扇吹散蒸饭雾气》,把这过日子的小妙招记了下来。

其实这几篇微头条都不长,说的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可写的时候心里是热的。

第一篇:当个健康的老寿星(2025-08-30 07:52)

清晨起来读头条,看到篇讲“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的信息,说我国现在100岁以上老人有140968人。这数儿不算多,可我心里挺振奋。
其实三年前我就在《今日头条》写过“梦百书想百岁”系列。那会儿就琢磨,人得先照顾好自己,世界才真属于咱。现在瞧着这上万的百岁老人,更觉得争取加入他们,该是咱们的小目标。
今年我正好60,回头想这辈子没混出啥大动静,歌星、舞星那些“星”一个没挨着。不过还好,眼下还有机会,不算晚——努努力当个老寿星呗!
再说现在国家对老年人多好,90岁以上每月能领500块高龄津贴,100岁以上每月1000块。有这待遇,咱没啥理由不好好过日子。
目标明了,号角也响了,梦想还没实现,咱得接着奔!头条的老朋友们,一块儿加油,争取都当个健康的老寿星!

第二篇:头条新规出台前(2025-08-30 15:46)

头条新规出台前,我的创作收益是几角几分;新规出台后,我的创作仍然是几角几分。我要屡败屡战,生命不止,写作不停。
头条新规出台前那段日子,我总习惯在每天中午看创作收益。屏幕上的数字大多时候是“0.xx”这样的字眼。这两天新规正式落地,再点开收益页面,那串熟悉的角分又跳了出来:“0.xx”。
说完全没波动是假的。毕竟写了这么久,花的时间不算少,熬的夜也不算少。可收益这回事,就像个认死理的朋友,始终站在“几角几分”的原地等我。
关掉页面时,我想起写头条的初心就是“写点自己想写的,能有人看就好。”这几角几分从来不是我写下去的理由。所以啊,新规来或不来,收益是三角还是五角,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写作这回事,本就不是冲着某个数字去的。
以后还会在每个中午看到那串角分,还会有写不下去想偷懒的时刻。但只要心里还有话想说,还有故事想记下来,手指就不会停。毕竟生命这趟路,能有件“想做、能做、愿意一直做”的事,已经足够幸运了。管它收益是几分几角,写下去,就对了。

第三篇:和老伴逛街尝美食喝饮品(2025-08-30 20:31)

和老伴逛街,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知不觉的吃到各种美食,喝到各种饮品。
清晨的街市上,刚出炉的板栗糕冒着热气,她会停下脚步,买上一小块递到我手里,“尝尝这个,看和上次那家是不是一个味”。糕体软糯,甜而不腻,暖意从指尖传到心底。走着走着,巷口的酸梅汤摊前围了些人,他又会拉着我过去,要两杯冰镇的,“天热,喝点这个解解暑”。吸管插入杯中,酸甜的汁水滑入喉咙,燥热感顿时消散了大半。
傍晚的超市里,烘焙店的香气隔着玻璃门都能闻到。老伴会指着橱窗里的蝴蝶酥,“你以前爱吃这个”,然后自然地推门进去买上一小盒。酥脆的外皮在嘴里化开,黄油的香气萦绕在舌尖,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她也是这样,总记得我喜欢的味道。路过奶茶店,她会选一杯温润的桂圆红枣茶,双手捧着杯子,暖意顺着掌心蔓延,连脚步都变得轻快了些。
其实我知道,这些零食饮品并非山珍海味,可因为是和老伴一起,每一口都多了层别样的滋味。她从不会刻意说“我们去买些吃的”,却总在不经意间,把我可能喜欢的味道送到眼前。这大概就是与老伴逛街的妙处——无需刻意寻觅,那些细碎的美味便随着并肩的脚步,自然而然地融入时光里,成为岁月中最温柔的注脚。

第四篇:小电扇驱散雾气(2025-08-30 21:27)

中午,老伴在做米饭时想了一个小妙招,驱散了飘落在墙上的雾气。
正午的日头正烈,厨房里已经飘起了米香。只见老伴拿出一个巴掌大的绿色小电扇,在电饭煲斜上方的刀具上柄上用夹子固定好。扇叶“呼”地转起来,风不大,却正好对着电饭煲的盖孔吹。
这时候,电饭煲“咕嘟咕嘟”地冒起了更浓的白汽。可这回,水汽刚从盖孔钻出来,就被小电扇的风吹得往斜上方飘,像一缕缕轻烟似的,慢慢散在了厨房的空气里。我凑到墙根看了看,瓷砖上干干净净的,连一点水珠都没留下。
老伴的这种方法很神奇。原来做饭时,从电饭煲的盖孔丝丝缕缕冒出来的白汽,直往上蹿,一碰到微凉的墙壁,就凝成细密的水珠,慢悠悠地往下淌,在瓷砖缝里积出浅浅的水痕。以前总以为擦干净就行,可日子久了,水珠里带着的米浆似的东西,就在墙上洇出了黄印,用钢丝球擦都费劲。至今还留着前阵子擦了又擦的黄印子,像块没洗干净的补丁。
米饭蒸好了,水雾也慢慢散去。老伴关了电扇,笑着说:“你看,这法子管用吧?以后再也不用天天擦墙了。”我摸了摸墙上光溜溜的瓷砖,又看了看她沾了点灰的袖口,心里暖烘烘的。
这厨房的烟火气里,藏着的不只是米香,还有老伴琢磨出来的,过日子的小智慧呢。

来源:伍歌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