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焊工的“家庭博物馆”再现白山黑水抗战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0:52 2

摘要:张树明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人,今年65岁。他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常年握焊枪留下的厚茧,说话时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爽朗。“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焊东西,另一件就是收这些‘老物件’。”他指着满屋子的藏品,眼神里满是珍视——谁也想不到,这位普通的老焊工竟

“过去的这些年,我像一位执着的历史拾荒者,走遍各个角落,寻觅这些珍贵的资料与照片。”江桥抗战研究者、齐齐哈尔市民间收藏家张树明在随笔中这样写道。

张树明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人,今年65岁。他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常年握焊枪留下的厚茧,说话时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爽朗。“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焊东西,另一件就是收这些‘老物件’。”他指着满屋子的藏品,眼神里满是珍视——谁也想不到,这位普通的老焊工竟默默收藏了近千件历史藏品。

张树明收藏的马占山将军照片、《满洲事变纪念写真帖》、侵华日军书信、忠灵塔的建设图纸等珍贵藏品,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抗战的英勇无畏,揭露了侵华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只要是跟江桥抗战有关、跟齐齐哈尔抗战有关的日本鬼子的罪证,不管花多少钱,我都会收集。”他说。

张树明在曾经的江桥抗战作战地察看。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点燃收藏初心

在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和平镇团结村,有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居民房。推开房门,一股混合着木质与时光的味道扑面而来——这里收藏着诸多关于抗战的珍贵藏品,没有华丽的展柜,没有专业的照明,却藏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房子的主人叫张树明,曾经是以电焊为生,为乡亲们修复农机具,因此得名“老焊工”。如今,他另一个被邻里熟知的身份,是这间“家庭博物馆”的守护者。

张树明的头发有些花白,皮肤黝黑,时常穿一身迷彩服,说话掷地有声,双手依旧稳健,眼神里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

张树明与收藏的缘分,要从儿时说起。张树明的父亲,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的一名战士,在李兆麟、于天放两位将领的麾下,在小兴安岭东山里的林海雪原间抗击日寇。彼时的东北,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抗联战士们凭借简陋的装备,在深山老林中与武器精良的日本关东军讨伐队周旋。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常常一天难觅一口粮食,夜晚更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为了躲避日军的侦察,即便寒风刺骨,战士们也不敢生火取暖,只能相互依偎、背靠背抵御严寒。

后来,张树明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中受伤,身体严重受损,无法跟随部队转战。在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安排下,他被护送回齐齐哈尔市疗养。即便身处病榻、远离战场,这位老兵依旧心系抗联事业,暗中为部队搜集日军情报,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着对家国的忠诚。父亲的这段烽火岁月,如同种子般在张树明幼小的心中扎下了根,那些鲜活的抗战故事,让他从小就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了探寻的渴望。

张树明捐赠的“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筒。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漫漫收藏“寻宝路”

真正让张树明开始有明确目标、把收藏当成“正事”的,是2000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那年,张树明在龙沙公园古玩城看见一本日本人出版的《满洲事变纪念写真帖》,里面详细记载了江桥抗战的资料和照片,里面提及了泰来县、大兴镇、汤池镇、依里巴村等熟悉的地名。“以前只听父亲和老人们讲述江桥有个大英雄马占山将军,他阻击日军,打响了江桥抗战第一枪。在看到这些资料后,便激发起我要收藏这段历史的欲望,我要把这些珍贵的抗战资料、文物,收集、保护起来,还要永远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记住这些为中华民族英勇牺牲的勇士!”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张树明开始专注江桥抗战收藏、东北十四年抗战史料收藏及齐齐哈尔泰来县百年历史文化收藏。

不过,在面对一些专业性强的史料时,张树明难以深入解读背后的历史细节,甚至在辨别资料真伪、梳理历史脉络时屡屡碰壁,这成了他开展抗战收藏的一大阻碍。2004年,儿子给他装了电脑并教他上网,帮他注册有关抗战论坛的个人账号,还起了个网名“老焊工”。于是,张树明一点点从网络上接触历史信息,既开阔了视野又认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收藏家。慢慢的,在收藏界都大家知道,在打响江桥抗战第一枪的泰来县有一位专收抗战藏品的“老焊工”。

“这筒‘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反映了当时全国敬仰马占山,要求积极抗战的热情。”张树明小心翼翼地从家中拿出他视为珍宝的这件藏品介绍。

泰来县是黑龙江省西南部一个紧邻吉林省的小县城,1931年11月4日,泰来县江桥暴发了震惊世界的战斗,被称为江桥抗战。当时的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带领东北军阻击日本侵略军,打响了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为了支援马占山将军和东北军抗战,全国各地纷纷出钱出物。上海福昌烟厂公司专门出品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一方面用于宣传抗日,一部分支援前线。从1931年12月到1932年初,上海《申报》还接连刊登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广告。

“‘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的圆形烟筒高8.2cm、直径7.2cm,历经近百年沧桑、局部多处磨痕,庆幸整体画面完整。”张树明介绍,烟筒正面是马占山身穿大衣的全身像,背面是一群战士在战壕里伏击的照片,顶盖压印着“马占山将军香烟”字样,筒底印有“中国福昌烟公司”字样。

当年张树明辗转收藏了一个“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烟筒,2015年,他将这个烟筒捐赠给了江桥抗战纪念馆。此后,一位山东的收藏家聂老师被张树明的执着和决心感动,将自己收藏的另一个“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的烟筒让给张树明。“很多东西的收藏是金钱买不来的,更多是靠朋友帮忙才做到的。”张树明说。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泰来人,我觉得江桥抗战精神我们应该传承,子孙后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张树明说。

张树明捐赠的“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广告。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打造家庭博物馆

目前,张树明收藏有大量东北抗联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珍贵文史资料,日军遗留原始档案、文件、报纸和照片等。他的家,从客厅到卧室,从阳台到储藏室,各个角落都放置着藏品:有马占山部队使用过的武器、炮弹壳、军用地图,还有日军留下的军用水壶、饭盒、日军手票、勋章等侵华罪证……每一件藏品,他都亲自打理,用标签仔细标注着来源、年代和背后的故事。

为了收藏,张树明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无论是人声鼎沸的古玩市场,还是藏在街巷深处的古董小店,只要从旁人闲谈中捕捉到一星半点与抗战相关的线索,张树明总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循着蛛丝马迹匆匆赶去。可现实的困境始终如影随形:一边要供儿子念大学,学费、生活费是笔不小的开支,一边要为收藏花钱。

收藏史料、文物的费用时常让他犯难,本就拮据的日子常常过得捉襟见肘。有时为了拿下一份记载着关键史实的资料,他得在日常开销上一再克扣,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攥紧在手里,只为换回那一纸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文献。每当资料被小心翼翼地装进收藏夹,他总会坐在灯下反复翻看,眼神里的光芒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连疲惫的笑容里都满是满足。

在谈起收藏家人对他的态度时,他无不歉意地说:“老伴开始不同意,多年劳动收入多数用来买藏品,老伴有意见,后来看我这么执着也就不管了。后来,她也慢慢理解我,还帮我整理标签、打扫藏品室。”

在张树明眼里,这间老房子早已不是普通的家,而是一座“家庭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不屈的精神。

近年来张树明捐赠了近百件文物和资料照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让历史“活”在更多人心里

2015年,是江桥抗战爆发84周年。这一年,张树明做了一个让全家人都意外的决定——将自己珍藏的22件江桥抗战文物,无偿捐赠给江桥抗战纪念馆。

“回想起第一次捐赠时的情景,内心依旧澎湃。那一天,我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和对历史的敬畏,将精心收藏的抗战文物郑重地交到纪念馆工作人员手中。”张树明回忆。在他看来,这次的捐赠是让抗战文物从尘封走向世人视野。

随后的十年间,张树明还陆续进行了数次捐赠,涉及近百件文物和资料照片:2021年5月11日,张树明将民国时期福昌烟草公司“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烟盒等反映抗战题材藏品92件套,捐赠给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马占山历史陈列展;2022年9月,张树明向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捐赠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司令王凤阁、妻子张氏及三位义勇军被捕照片;2023年11月,张树明向江桥抗战纪念馆捐赠抗日英雄张锡武烈士照片……

他捐赠的这些文物中,有曾经在战场上见证过枪林弹雨的武器部件,它们历经战火的洗礼,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仿佛在诉说着惊心动魄的战斗;还有抗战时期的生活用品,粗糙又实用的设计,彰显出当时军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那些资料照片,它们定格了历史的瞬间,让后人得以直观地看到抗战时期的场景、人物的神情,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真实。

“看到抗战文物在纪念馆中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展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些文物而了解江桥抗战的历史,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张树明说。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来源:上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