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录完一段配音,结果回听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声音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完全就是在机械地念稿,毫无感情和特色可言,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被老师点名朗读课文的尴尬场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录完一段配音,结果回听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声音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完全就是在机械地念稿,毫无感情和特色可言,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被老师点名朗读课文的尴尬场景。
再想象一下,你准备了一段精彩的文案,但配音时总像照本宣科,本想着用自己的声音赋予它灵魂,可最后呈现的效果却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是不是觉得努力都白费了?
其实别焦虑,问题很可能藏在“重音”里!那到底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配音摆脱“念稿”的魔咒,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呢?
今天知声就用3步沉浸式表达法教你破解“重音”这个配音魔咒~
重音
定义与作用
定义
Definition
“重音”是语句中需要强调的词语或词组,通过声音的变化来突出其重要性。
作用
Function
明确语义:帮助听众更清晰地理解语句的重点和含义。
表达情感:通过重音传达角色的情感状态,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塑造角色:不同的重音处理方式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和形象。
好了,我们已经理解“重音”了,那么现在开始学习3步沉浸式表达法吧!
1、高低强弱法
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来强调“重音”的技巧,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突出语句重点。这就是“高低强弱法”。
高低是音高的变化,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音高来突出特定词语或短语。
强弱是音强的变化,即声音的响度或力度。通过增强或减弱声音,可以使某些词语或短语在听觉上更加突出。
例句练习及分析
狂风呼啸着,像一头愤怒的野兽,疯狂地撕扯着大地上的一切。
这句话中“狂风”、“愤怒”、“疯狂地”可以提高音高,增强声音力度,强调出狂风的威力,让听众能直观感受到狂风的狂暴如同愤怒的野兽一般,体现撕扯的疯狂程度。
而“呼啸着”则可以适当降低音高,减弱声音,模拟狂风呼啸时那种尖锐而持续的声音效果,同时表现出狂风的猛烈。“大地上的一切”可以适当降低音高,减弱声音,有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突出狂风破坏力的强大。
2、虚实结合法
根据剧情需要、角色性格以及情感状态,灵活运用实声(真声)和虚声(假声或气声)来表达台词,使声音更加生动、立体,富有感染力。这就是“虚实结合法”。
实声的声音响亮、坚实、有力,共鸣充分,适合表达坚定、有力、直接的情感或信息。
虚声的声音轻柔、飘渺、空灵,共鸣较弱,适合表达神秘、梦幻、细腻或遥远的情感。
例句练习及分析
他静静地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灯火,喃喃自语:“家,究竟在哪里?”
这句话中“他”、“家”都是重音,但强调的方法却不一样。“他”用实声加重音,突出角色主体,奠定现实基调。“家”用虚声中突然加重音,强调内心核心诉求,形成虚实反差。
同时“远方”虚声处理,弱化具体指向,营造距离感。“喃喃自语”气声修饰虚声,表现低声细语。
3、快慢停连法
调整语速的快慢以及语句之间的停顿与连接,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是“快慢停连法”。
快慢是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调整配音的语速。
停连是根据语句的意义和情感需要,合理安排停顿和连接。
例句练习及分析
战争结束了,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终于,他们看到了家乡的炊烟。
句子的前半部分可以用低沉缓慢的语速和拖长的停顿,表现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疲惫。
后半部分语速渐快,“终于”语速稍快,停顿后语气上扬,传递希望与解脱。“他们看到了家乡的炊烟” 语速适中,停顿在“炊烟”后,留出回味空间,暗示归乡的温暖。
“重音”堪称语言传递情感、明晰语义的基石,它关乎语句核心意图的凸显以及情感氛围的渲染。在运用“重音”时,需精准把握语句的核心目的与内在情愫,从全局视角进行统筹,巧妙搭配主次“重音”,让每一句话都能掷地有声、情真意切。
好啦,关于“重音”的分享暂且告一段落。相信大家对“重音”有了更深的印象,那么赶紧行动起来,多多练习吧!
来源:知声教育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