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慎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被誉为“字学宗师”、“字圣”,豫州汝南郡人,因编纂中国首部系统性字典《说文解字》名垂青史。
许慎
许慎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被誉为“字学宗师”、“字圣”,豫州汝南郡人,因编纂中国首部系统性字典《说文解字》名垂青史。
《礼记·王制》记载周代以中原为中心将四方族群分为“夷、蛮、戎、狄”,具体而言就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什么意思?
“东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部族的称呼。
“南蛮”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的统称。
“西戎”是中国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北狄”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许慎在《说文解字•羊部》注中说:
夷,平也。从大从弓。
东方之人也。
南方蛮闽从虫。
北方狄从犬。
东方貉从豸。
西方羌从羊。
西南僰人、焦侥从人。
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
惟东夷从大。大、人也。
夷俗仁。仁者寿。
有君子不死之国。
按天大、地大、人亦大。
大象人形。
则与夏不殊。
夏者,中国之人也。
从以上许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许慎认为:夷,从大从弓。本义是“平定各邦”,有“讨平、平定”的意思。“夷”字形由“大”和“弓”构成,就是指东方人。
南方的“蛮”“闽”,字形都带有“虫”旁。北方的“狄”,字形带有“犬”旁。东方的“貉”,字形带有指兽类的“豸”旁。西方的“羌”,字形带有“羊”旁。西南的“僰人”“焦侥”,字形带有“人”旁。坤地,八卦中“坤”代表西南,意思是说大概是因为处于西南地区的族群,人们多有顺从道理的品性。
东夷
只有东方的‘夷’,字形从‘大’,‘大’就是人的意思。夷人风俗讲求仁爱,有仁心的人长寿,所以传说中东方有君子长生不死的国度。按照《说文解字》的逻辑: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大”字的字形像人的样子。
而“夷”字从“大”,这一点和“夏”地的中原人没有差别,“夏”就是中原地区的人。
根据许慎的分析,只有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夏”人,才是最地道的中原人,在古代中国“中国人”主要指的是中原地区的“夏人”。古代中国也称“中华”,是指中原地区的“华族人”,因为“华族”和“夏族”都地处中原,所以中国古代也称“华夏”。
周朝以中原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方则分别称为“夷、蛮、戎、狄”,结合四方方位就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也是古代中国称中华和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从字形上分析“夷、蛮、戎、狄和华夏”含义和中国古代东南西北中“五方人性”。
东夷:东方部族
夷最早见于金文,会意字,从大从弓,合起来表示正立之人持弓的模样,本义为讨平、平定,引申为除去、铲平、诛灭、平坦义、平安、平和等义。
东夷是位于东方沿海或近海的族群,早期以渔猎、农耕为主,社会结构相对松散,与华夏族交流中冲突较少,《礼记》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性格特征为“好和而不争”“柔顺”。古代东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东方部族。西周中期金文竞卣有“命戍南夷”句,意谓命令戍守南夷之地。
南蛮:南方部族
中国古代南方即称“蛮”,分布范围从鄂西、湘西延伸至云贵地区,包含百濮、百越等不同支系,主要指代南方族群。因南方气候湿热、地形复杂多山林虫兽,复杂生存环境使得南方部族“习于水战”、“轻死易发”,古代华夏族认为他们性格“剽悍”“尚武”。
西戎:西方部族
戎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由用于进攻的“戈”和用于防御的“甲”构成,本义是兵器的总称,引申指兵器的使用者:兵士、军人,引申指与军事有关的事情。戎在上古时期又指称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戎”多指西方游牧或半游牧族群,因西方多草原、戈壁,族群以游牧为生,需频繁迁徙、抵御外敌,《史记》说西戎“逐水草而居,不事农桑”,形成了擅长骑兵作战、性格刚烈的特点,古代华夏描述西戎性格“勇猛”、“善骑射”、“迁徙无常”。“勇猛”本质是华夏族群对游牧文明生存模式的概括。
北狄:北方部族
北狄,原指古代居住在华夏部落北方的狄族,后泛指北方各少数民族。北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朝时期的中原人把周围非华夏的四方,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春秋》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战国以后,“北狄”之名被改为代指匈奴及鲜卑等游牧民族。
狄的本义有“远”与“剔除”的含义,后引申为“驱除于远方”之义。《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狄也就是商代的鬼方,鬼方是周代的赤狄人,周朝将其称之为狄,北方的非诸夏部落都被称为狄。秦汉以后,匈奴被称为狄人,再后东胡族系也被称为狄人。
“狄”与“戎”类似,主要指北方游牧族群。北方气候寒冷、草原广阔,族群以游牧为主,为争夺牧场、资源常与华夏族或其他族群发生冲突,古代华夏族认为他们“强悍”、“好战”、“耐寒耐苦”。《左传》就多次记载狄族与中原诸侯国战争,强化“好战”印象。
华夏:中原中央部族
“华夏”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称。“华夏”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就是华夏各族以及四方的少数民族,没有不遵从华夏号令的。其中“蛮貊”就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古代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君主或统治者威望极高,天下各族皆臣服。
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人有认为“夏”是从夏水也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也有人认为华与夏曾相互通用,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中国因为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从此,也就以“华夏”称中国。
古代华夏族以中原农耕文明为核心,进入农耕文明较早,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秩序、礼乐制度,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伦理规范,与周边族群的“非农耕”、“非礼乐”、文化形成对比,自认为“礼仪之邦”,性格特征自我定义为“重礼义”、“尚教化”、“温和内敛”,本质上是华夏中心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认同。
“夷、蛮、戎、狄和华夏”的称呼主要源于以中原为中心对古代中国四方不同地域部族的称呼,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都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组成部分。
你对我国四方人民人性认为如何呢?
来源:智慧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