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及分期,特别是分期的特殊性,是由贵州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与已经出版的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不同,贵州彝族文学史可以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当代几个时期。在研究贵州彝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时候,文本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
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及分期,特别是分期的特殊性,是由贵州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与已经出版的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不同,贵州彝族文学史可以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当代几个时期。在研究贵州彝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时候,文本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贵州属于彝语东部方言区,这里是彝文的发祥地,是彝文古籍最多的地区。同时,贵州彝族文学的主体,是彝族民间文学。进入新时代,彝族作家文学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作为一个特殊地域里面的贵州彝族文学,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云南和四川相比较,由于历史发展的情况区别较大,文学的分类及分期问题,有其特殊性,因此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仔细区分。
贵州彝族文学;分期;分类;文本
目前,公开出版的彝族文学史著作有三部,一部是李力主编的《彝族文学史》一卷本,一部是左玉堂主编的《彝族文学史》上、下册两卷本,一部是杨继中、芮增瑞、左玉堂编著的《楚雄彝族文学简史》。李氏本和左氏本中,对于彝族文学分类区别不大,即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分类方面,基本是一致的。而关于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两者则不相同。李力本把彝族文学史划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文学(?~ 公元前 205 年)、
奴隶社会时期文学(公元前 205 年~公元 1279 年)、封建社会时期文学(1279 年~1949 年)、社会主义时期文学(1949 年~1986 年)四大编,基本上没有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痕迹。这也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选择。左玉堂本则根据彝族社会历史的分期对彝族文学史进行了分期,即分为远古文学(公元前?~公元前 770 年,即远古至西周)、上古文学(公元前 770 年~公元 907 年,即春秋至南诏国)、
中古文学(公元 907 年~公元 1840 年,即宋至鸦片战争前)、近代文学(公元 1840 年至~1949 年,即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当代文学(1949 年~2000 年)。这个分期已经有明显的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断代特征,其一是把约公元前 770 年彝族六祖分支时期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纳为文学分期的重要根据;其二是把彝族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南诏国时期作为文学分期的重要根据,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它不只是一个历史、政治事件的历程,更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被收入《全唐诗》的南诏王骠信的汉语文诗歌《星回节》。
以上对彝族文学史的分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还可以进一步结合彝族历史文化的进程进行断代。例如蜀汉时期贵州彝族地方首领已经接受王朝封赐建立方国进行统治,同时彝族母语文学基础上的文艺理论已经产生,这在文学史上无疑是重大事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断代。又如清朝初年在彝族地区进行的大范围的 “改土归流”、“改土设流” 事件对彝族社会历史的深远影响,必定造成彝族传统文学的转轨和转型,甚至对运用母语进行创作都是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的。因此,这一时期作为文学史的断代亦具有其必要的关键节点的意义。
彝族文学可以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贵州彝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彝族古代文学的特殊性,根据这一特殊性,清朝实施 “改土归流”(17 世纪中期)以前的文学都是彝族古代文学时期;“改土归流” 以后至新中国成立是彝族近代文学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是彝族现当代文学时期,彝族文学的现代和当代特征区别不是很明显。
贵州彝族古代文学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即分为远古文学、上古文学、中古文学和近古文学。
远古文学时期是彝族历史上的开天辟地时期到洪水泛滥、笃米娶天女生下六祖时期。开天辟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彝族亦不例外,只是彝族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与其他民族有明显的不同。洪水泛滥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过各个民族关于洪水泛滥的记忆却并不相同,历史上发生的洪水泛滥事件也不尽一致,因此彝族洪水泛滥神话传说只是彝族自己的历史记忆。六祖分支是彝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彝族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彝族六祖分支时期是在笃米避洪水与天女结婚之后,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西周时代,洪水与笃米的神话和传说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记忆,先秦时期的彝族文学,可以列为彝族远古文学时期。而秦王朝时期,与夜郎国产生了许多曾经载入史册的事件,彝族关于夜郎(益那)的一些传说,即是起源于这个时代。
这一时期的彝族文学是民间文学时期,其代表性的文学类型是创世神话、创世史诗和创世歌谣,也有一些祖源神话类的作品,包括《天地祖先歌》《彝族古歌》《洪水纪》等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代表作,首推《天地祖先歌》。这部史诗与云南的《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与四川的《勒俄特依》一起被称为彝族的五大创世史诗。然而,与云南和四川的四部彝族创世史诗相比,《天地祖先歌》的研究和介绍都很不够。如果没有阅读过彝族文学史的人,许多读者甚至研究家都不知道这部创世史诗,这是因为这部史诗目前没有出版过一个书本,它只有一个发表于 1983 年第 3 期的《贵州民族研究》的文本。《天地祖先歌》一共有天的形成、风的产生、雾的产生、万物生长、野人根源、种粮、季节、女权、医药、农耕、权制、笃慕支系、君制、冶炼、养蚕、结亲、管天地、君臣分工、连天、大山和平地、繁衍、传知识、收妖、人的生死、战争和庆功、祭祀、
祭祀后等 27 节组成,共约 1400 行。所讲述的内容十分丰富,描绘了人类在 “一群一群居” 的时代,认识到清气上升形成天,浊气下降形成地,天地形成之后交给风来管,清浊二气交汇形成风雨。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学会了认识季节,种植粮食。过去(母系社会时期)是由女人管理一切,女的会行医,
女的会掌权,女的会办事。后来始祖笃慕与天仙结合生下彝族六祖,分支繁衍,形成了彝族。人类学会养蚕、冶炼、农耕、医药等知识,并且把各种知识传承下去。人类开始有了君臣分工、会收妖、祭祀,各部之间有了战争等等。《天地祖先歌》对彝族创世时代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包括自然形成、人类形成、文明初创、礼仪初兴、知识传播等,涉及到了物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这部史诗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通过奇异的幻想,运用比兴、夸张、重叠、复沓、排比、对偶等艺术表现手法,把彝族创世之初的生活与思想感情表达得具体形象又生动活泼。
上古文学时期是整个汉代时期,在贵州的历史上,即是夜郎国强大起来,并且由盛转衰,直至夜郎王兴被诛杀。夜郎的历史和文化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在汉文史志上记载寥若晨星,而在彝族民间传说和古籍记载中却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这是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传》《支嘎阿鲁王》《夜郎史传》《益那悲歌》等所依据的历史,其代表性文学即是英雄史诗。
在这些英雄史诗中,篇幅最长的是《支嘎阿鲁传》,有 15000 多行,整个长度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相当。这部英雄史诗有阿鲁祖谱、阿鲁后裔谱、鹰王降生、苍天商议、举祖访阿鲁、阿鲁测四方、巡视中部地、再返天宫、阿受赐宴、巡海除寿博、善本姻缘、智胜雕王、途中救弱女、阿鲁灭哼哈、古笃阿伍、阿鲁得贵子、阿鲁测苍天、阿鲁斩杜瓦、神鸽戏阿鲁、阿鲁尽孝道、阿鲁设宴席、阿鲁找布摩、测祭场、设置祭祀场、阿鲁迎布摩、阿鲁做杰姆、阿鲁射日月、封神划疆域、闻报忧讯、
天赐神鞭、阿鲁为民验疾苦、阿鲁为摩史、阿鲁为布摩、阿鲁为摩、阿鲁做祖等 40 个部分,约 15000 行。这部史诗叙述了彝族传说中的英雄支嘎阿鲁不平凡的一生。支嘎阿鲁出生在一个君长家庭,出生后就被父亲抛弃,他在人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了重重困难,成为了彝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事迹包括射落九个太阳和八个月亮、制服洪水、消灭妖怪、开辟疆土等。史诗通过对支嘎阿鲁的描写,展现了彝族人民在远古时代与自然、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风貌,歌颂了英雄的勇敢、智慧和正义。史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使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强烈的感染力。
《夜郎史传》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它以历史的笔触,记述了夜郎国的兴衰历程。书中详细描述了夜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夜郎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研究夜郎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它通过生动的叙事和人物刻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2.3 中古文学时期(公元 220 年 —— 公元 1279 年)中古文学时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等朝代。在这一时期,贵州彝族地区的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文学,在继承上古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多样,除了英雄史诗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诗歌、散文、故事等多种文学形式。同时,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更加广泛,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友情、战争、劳动、宗教信仰等。
这一时期,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也得到了重要发展,出现了举奢哲、阿买妮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和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是彝族古代文艺理论的经典之作。《彝族诗文论》对诗歌的起源、本质、功能、创作方法、体裁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举奢哲认为,诗歌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它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他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认为好的诗歌能够 “教育人规矩,教导人德行”,同时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了 “诗骨”“诗肉”“诗魂” 等概念,强调诗歌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彝语诗律论》
则主要对彝诗的韵律、格律、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阿买妮详细论述了彝诗的韵律规则,如押韵的方式、韵脚的选择等,她还对彝诗的句式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言、七言等不同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此外,她还探讨了彝诗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认为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文艺理论著作,对贵州彝族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彝族文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诗歌在形式上,大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句式,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在内容上,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歌颂,还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如一些描写彝族山寨美丽景色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一些爱情诗歌,则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彝族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散文作品,如彝族的历史文献、家族谱牒等。这些散文作品以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彝族的历史变迁、家族传承等重要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民间故事也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比如一些关于彝族民间英雄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为民除害,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2.4 近古文学时期(公元 1279 年 —— 公元 1644 年)近古文学时期从元朝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开始,历经明朝,一直到明朝灭亡。在这一时期,贵州彝族地区的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元朝在彝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司的管理。土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彝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也对彝族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由于土司制度下,彝族人民的生活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如土司的统治、赋税的压力等,因此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文学形式上,诗歌仍然是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但在风格上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抒情诗歌外,还出现了一些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这些诗歌以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在家族文学方面,这一时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彝族土司家族非常重视文化传承,他们组织家族成员进行文学创作,形成了具有家族特色的文学风格。这些家族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和荣耀,也反映了当时彝族社会的一些情况。例如,一些家族诗歌中,会记载家族在土司统治下的政治活动、经济发展以及与其他家族的关系等内容,为研究彝族土司制度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此外,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汉族文化对贵州彝族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彝族文人开始学习和借鉴汉族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将其融入到彝族文学创作中。比如,在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营造上,有些彝族诗人吸收了汉族诗歌的特点,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同时,彝族文学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其他地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些彝族的传说故事、诗歌等,在周边的汉族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所流传,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
三、贵州彝族近代文学时期(公元 1644 年 —— 公元 1949 年)近代文学时期从清朝建立开始,历经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贵州彝族地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朝初期的 “改土归流” 政策,对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土归流” 打破了原来土司统治的格局,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彝族地区的直接管理,促进了彝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也使彝族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文学方面,这一时期的贵州彝族文学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彝族民间文学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间歌谣、故事、传说等继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反映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例如,一些反映彝族人民在 “改土归流” 后生活变化的歌谣,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新的社会秩序的适应和对生活的无奈与抗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另一方面,随着汉文化在彝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一些彝族文人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并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上,既反映了彝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也融入了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文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在形式上借鉴了汉族古典诗歌的格律和技巧,在内容上则具有鲜明的彝族特色。如一些彝族诗人通过诗歌描绘了彝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之情;同时,也有一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有一些彝族文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的散文作品题材广泛,包括对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等。这些散文作品以流畅的文笔、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彝族文人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彝族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文学作品。在面对清朝的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时,彝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