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送你一朵小红花》《当我飞奔向你》等影视作品中热映,青岛的山海城巷也在这些影视作品中被观众熟知。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的城市,正从“影视取景地”向“文旅目的地”加速蜕变。
当《送你一朵小红花》《当我飞奔向你》等影视作品中热映,青岛的山海城巷也在这些影视作品中被观众熟知。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的城市,正从“影视取景地”向“文旅目的地”加速蜕变。
从“银幕背景”到“沉浸体验”:青岛的影视文旅蝶变
在东方影都附近的咖啡馆里,游客不仅能品尝《怪谈》系列特调饮品,还能与电影角色模型互动,这种“影视IP+场景消费”的模式,正是青岛破局的关键。自2025年“跟着电影去旅游”七大主题线路发布以来,“光影山海·诗意画卷”“未来镜像·科幻奇妙”等路线串联起崂山环海公路、东方影都产业园等50余处取景地,形成“一剧一景一体验”的文旅闭环。
这种转变源于青岛对影视资源的深度开发。太平山索道标注《送你一朵小红花》同款机位,即墨古城凭电影票根享门票优惠,崂山风景区推出《崂山道士之穿墙术》实景戏剧……这些举措让静态的取景地变成可触摸、可参与的文旅产品。更值得关注的是,东方影都与《蛟龙行动》合作打造的国防主题文旅研学基地,将影视工业场景与研学功能结合,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从“单点爆发”到“全链共生”:破解同质化困局
面对西安、横店等城市的竞争,青岛选择以差异化突围。藏马山“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的崛起便是例证:2024年接待剧组200余个,拍摄90部微短剧,涵盖出海剧、红色剧等题材,其中《大过节的》抖音播放量突破3亿,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120%。这种“微短剧+文旅”模式,既规避了与横店的正面竞争,又填补了青岛在腰部内容领域的空白。
青岛的优势还体现在全产业链支撑上。东方影都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以及虚拟拍摄、动作捕捉等尖端技术,吸引《流浪地球》《封神》等大片在此落地,累计票房超300亿元。产业链的完善带来“滚雪球效应”:物理特效公司希娜魔夫跟随《流浪地球》落户青岛,如今已发展成涵盖道具制作、影视服务的集团企业;服装、置景等配套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一个剧组带动一个产业”的生态。
从“流量思维”到“长效运营”: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短期热度需靠长期运营支撑。2025年出台的《青岛市支持电影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对开发电影文旅项目的企业最高给予800万元扶持,鼓励《封神》《流浪地球3》等IP转化为文旅消费场景。这种政策引导下,三江里民宿推出《快乐再出发》同款客房,八大关手作店将影视台词融入文创,实现“IP变现”。
在国际经验借鉴上,青岛也有新尝试。借鉴日本北海道“影视+在地文化”模式,青岛将里院建筑、啤酒文化与影视IP结合,如灵山卫街道的“影视啤酒街”,通过《流浪地球》道具展示、非遗体验等设计,让游客在喝啤酒、撸烤串的同时感受电影魅力。这种“轻资产、重体验”的策略,有效降低了对硬件设施的依赖。
从“城市景观”到“情感共鸣”:打造精神文化地标
影视取景地的终极竞争力,在于能否成为观众的“情感投射地”。金口三路的“大猫”楼梯因《抓娃娃》走红后,周边小店推出“电影同款”文创,游客在拍照打卡时,实则是在重温剧中的青春记忆。这种情感链接,正是青岛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优势。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文化认同的构建。当《你比星光美丽》中的游艇会、《当我飞奔向你》中的璇景祥蔬菜水果店成为游客必访地,青岛不再是地理坐标,而是承载着观众情感的“精神故乡”。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崔保国所言:“青岛应成为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电影聚集地。”这种定位,正是青岛从“影视城市”迈向“电影之都”的关键。
实现持续“吸睛”,青岛还需这三步
要实现持续“吸睛”,青岛仍需突破瓶颈:一是强化IP深度开发,避免“道具展示”式的浅层融合;二是优化基础设施,如灵山卫街道因游客激增导致的停车难、垃圾分类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利用东方影都的出海剧拍摄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影视文旅品牌。
当栈桥的海鸥掠过《送你一朵小红花》的镜头,当崂山的云雾缭绕《崂山道士》的传说,青岛正以光影为笔,在山海之间书写“影视+文旅”的新篇章。这场从“繁花”到“常春藤”的蜕变,不仅关乎城市形象的提升,更关乎如何让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滋养城市发展的活水。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碧琪
来源:首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