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灌木为主体组成的植被类型。通常具单层树冠,林层高度不超过5米,多呈簇生状,无主干,盖度大于30%~40%。
灌木林 shrubbery
由灌木为主体组成的植被类型。通常具单层树冠,林层高度不超过5米,多呈簇生状,无主干,盖度大于30%~40%。
生态幅度较乔木林广,分布范围常比乔木林大。在气候干燥或寒冷、不适宜乔木生长的地方,常有灌木林分布。
如法国的马基群落、加里哥群落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的沙帕拉群落,都是有名的天然灌木林;智利及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也有相似的灌木林类型。中国从平地到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也常见到天然灌木林。
灌木林对改善生态环境,如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还可提供燃料和饲料等。天然灌木林可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类。
1. 原生灌木林
分下列三种类型。
1.1. 高山、亚高山灌木林
存在于高山乔木林分布带以上,再往上是高山草甸或雪线。这一灌木林带较稳定,但一旦破坏不易恢复。它又分:
西伯利亚刺柏
①高寒常绿针叶型。多分布于大陆性高山与高原内部。其生境特点是土壤瘠薄、含石砾多或多岩石露头。灌丛间的草本层常由草原或草甸植物种类所组成。建群种中,针叶树种有圆柏属的一些种及西伯利亚刺柏(Juniperus sibirica)、偃松(Pinus pumila)等。
偃松
②高寒常绿革叶型。主要建群种由杜鹃花属的一些种(约20种)所组成。中国除新疆外,各地都有分布,而以西南高山地区为最多,成为杜鹃花属世界分布的中心。多见于山的阴坡和半阴坡,其海拔随纬度的递降而渐升,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喜酸性士,群落结构简单。
杜鹃
③高寒落叶阔叶型。由耐寒的中生或旱中生落叶阔叶灌木所组成。广布于中国西北高山,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和西藏高原,其生境介于高寒常绿针叶型与高寒常绿革叶型之间,但比前者凉湿,比后者寒冷。建群种有圆叶桦 (Betula rotundifolia)、柳属的一些种,以及锦鸡儿属的耐寒种类等。草本层与前两者相似。
锦鸡儿
1.2. 沙地、盐碱地灌木林
中国西北及内蒙古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及盐碱地,其中分布有旱生型的灌木林。
生境特点是冬季产寒,夏季酷热,日温差大;平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极干燥。土壤为风沙土或荒漠土,呈碱性或强碱性反应,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为盐碱土。
梭梭
树种组成单纯,随地域不同而异,在新疆的风沙土上主要有梭梭属和沙拐枣属,以及稀有的银沙槐(Ammodendron argenteum)、沙冬青属和野扁桃属等。
沙拐枣
一般风沙土上有岩黄蓍属、锦鸡儿属、沙棘和沙地圆柏(Sabina vulgaris)等。这些灌木不仅耐旱,而且有不同程度的耐盐碱能力。在盐碱地上适生的灌木有柽柳属、盐豆木属和白刺属等。
柽柳
灌木林结构简单,都由同种灌木密集成丛,这些灌木丛零星分布,丛间有少量草本植物,以菊科和禾本科为主,此外还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和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ioides)等。
甘草
1.3. 河谷地灌木林
在中国分布也很广,但成林面积不大。其建群种大多数是落叶阔叶灌木。最普遍的是沙棘灌丛,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以及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河漫滩和阶地上。除了过分萌蔽的环境外,不论土壤肥瘠,环境干湿,都能生长;垂直分布最高可达5000米以上。
2. 次生灌木林
一般是在乔木林被破坏(滥伐、火灾)后形成的,处于演替的不稳定阶段,但也有些具相对稳定性。次生灌木林的种类组成与破坏前的森林植物种类有关,种类多样复杂。这种灌木林经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来恢复原有森林。
苦豆子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8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