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欧洲,只有白俄罗斯相信,世界的未来在东方,不在西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06:28 2

摘要:要说东欧,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幅画面,不是宁静的村庄,就是连绵不断的边境口岸,兵荒马乱。走在外滩你问十个人,大部分能说出“俄罗斯”,可是“白俄罗斯”?听着像俄罗斯的“小弟”,还是颜色更白一点的版本?但你仔细琢磨吧,白俄罗斯其实一直活在悖论里面:既是斯拉夫大家

白俄罗斯,是如今东欧最太平的国家。

要说东欧,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幅画面,不是宁静的村庄,就是连绵不断的边境口岸,兵荒马乱。走在外滩你问十个人,大部分能说出“俄罗斯”,可是“白俄罗斯”?听着像俄罗斯的“小弟”,还是颜色更白一点的版本?但你仔细琢磨吧,白俄罗斯其实一直活在悖论里面:既是斯拉夫大家庭里的“最纯”,又常年被各路强权当成缓冲区,小国腾挪,像极了小人物夹缝求生。说它踏实稳定,也不全是福气——大时代来的风浪,总能刮到门口。

东欧从来都是多事之地,这点从街头小贩到大国总统都明白。立在欧洲地图中间,东欧既不属于早就富得流油的西欧,也不像边陲的小国能躲进自己世界。过去是苏联的后院,现在又夹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缠得厉害。邻居哪有省心的:乌克兰战争打得天翻地覆,俄罗斯内外交困,波兰一边看西方,一边担心东边;摩尔多瓦甚至存在感都快没有了。眼下,谁都在忙着填自家窗户的洞,只有白俄罗斯,好像兜里有把稳伞——自己不闹事,经济还算过得去,两边谁也不得罪,外表一派风平浪静。

但风平浪静只是表象。你追根溯源,发现白俄罗斯人的身份和命运,从来都是被卷着走的。他们自称“最正统的东斯拉夫人”,和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其实是同一家——祖上都是罗斯流域的部落,后来被历史推着分道扬镳。都说“血浓于水”,可真到分家时,莫斯科、基辅、明斯克之间的隔阂,比黄河还宽。更讽刺的是,这种分化,不是谁主动选择,而是不断有外部力量在切割你,想逼你站队,再用各种文化、宗教、语言把你锚定。

几百年前,东斯拉夫人在第聂伯河边扎根,建起了基辅罗斯——那是他们的黄金时代。维京人跑来抢地盘,结果被斯拉夫部落同化成自家人。后来蒙古人挥着鞭把基辅罗斯扫成废墟,一部分东斯拉夫人沿着西边逃走,成了后来的白俄罗斯人。听起来好像是一场冒险,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活命。蒙古人没彻底管着他们,反倒留下了点保护的钱粮系统——税收照收,土地还是自己的,也算夺命徒中带条生路。

白俄罗斯人就这样,在波兰和立陶宛的联邦下长了起来。一边保留斯拉夫人的家风,一边沾染点拉丁、日耳曼味道。别人眼里的“正统”,其实是在各种夹缝里勉强维持的纯净。东边的俄罗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蒙古统治,文化和血缘都混上了游牧民族的底色。西边的乌克兰,心里一直觉得自己才是斯拉夫文化的大本营。白俄罗斯,夹着这两个兄弟,不声不响地自称“白”,意思是血统还没掺杂过,算半个“老钱家族”。

转眼进了近现代,白俄罗斯又被卷进沙俄帝国、苏联的周期里。三兄弟,谁都有自己的下场:俄罗斯成了东欧“霸主”,乌克兰夹在东西之间反复摇摆,白俄罗斯则像个不出头的大号邻家少年,安静又倔强。苏联时期,白俄罗斯是整个工业体系里的一颗螺丝钉——有点技术,有点头脑,但权力始终不在自己手里。可白俄罗斯人也有个“认死理”的底子,许多人对苏联情感复杂:既觉得自己被强力同化,又心里实在割舍不下苏联对家园的投入。

到1991年,苏联说散就散。东斯拉夫三姐妹成了各过各的邻居,家里常年冷战,外面却是西方百般拉拢。俄罗斯本来以为自己能轻松赶上欧美,连普京都曾一度亲欧,后来慢慢发现,门前的西方不是请你吃饭的邻居,是看你不顺眼的老对头。俄白之间,国家利益和历史感情搅在一起,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兄弟情”。白俄罗斯不算富,也不算穷,经济倒是勉强能自己养活自己,但外部压力一大就容易出乱子。

白俄罗斯这几年稳得有点“诡异”:别人都闹事,它偏偏不动声色。说到底,是这个国家知道自己体量不够,底气有点虚,屁股还坐在俄罗斯的门槛上。这里有近千万人口,工业基础够用,经济总量随风飘。但稳定不是凭空来的。三十年来,这里只认一个人:卢卡申科。

你要是去明斯克街头逛一圈,会发现满城宣传画还带着苏联味。卢卡申科,农民出身,话不多,眼神里那点倔强是真实的。80年代他当过兵,搞过农业,自认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1990年他投下全白俄罗斯唯一一票——反对脱离苏联。你放在今天没什么,可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赶着去捞一张独立的身份,卢卡申科偏不。他的理由很简单:小国不能随便脱离大家庭,靠自己扛风险吃不消。

他进政坛后,凭着反腐的狠劲把前任拉下马,1994年上台做总统。第一步就废掉了极端市场化改革,坚决守住了一套苏联式的福利与计划经济,每个月只拿象征性的工资。花着俄罗斯的投资,却也没有全盘端上去。你说他独裁吧,他的确手腕强硬,权力集中。可把国家管得比邻居稳,一些老百姓还是服气的。街上见到卢卡申科,有人打招呼,也有人背后骂,但多半还是觉得“能过得下去就先这么着”。

当然,稳定也有代价。白俄罗斯的官僚体系像是从苏联穿越来的,保守、不爱折腾,但乌烟瘴气也少。腐败问题绕不开,但和隔壁的乌克兰、俄罗斯寡头垄断比,还算控制得住。卢卡申科被西方骂得挺狠,说他滥情,有上百个情人,选美冠军玛丽亚都传是“非正式第一夫人”。有点狗血,但也说明这个国家虽然小,却活色生香,不是只会堆政绩的大国模板。

卢卡申科六次连任,总统这顶帽子戴了快30年。支持率常年高,反对派不服气,上街游行,说他作假。亲欧盟、亲波兰的反对者想靠拢西方,找点新活法。不过明斯克的街头,总归还是平静的多。普京更是把卢卡申科看成自己的“弟弟”,俄白关系像一根粗绳,松不得,也断不了。

俄罗斯人看白俄罗斯,有点既羡慕又嫌弃——羡慕它的安稳,嫌弃它的小气。白俄罗斯年轻人更是心藏两个方向:一边琢磨着欧美的繁荣,一边又舍不得俄语、苏联的家底。每当国际形势一紧张,白俄罗斯就两边要援助,典型的小国生存智慧——既要钱、技术,又要身份、温情。

中国和白俄罗斯的关系挺特别。你要是去明斯克机场和地铁看看,到处都有中文标牌,连大街上的便利店里都有人会蹦几句中文问你要不要土豆。从1995年开始,中国对白俄罗斯的援助一拨接一拨,建学校、造地铁、给投资。有一次卢卡申科去汽车厂视察,发现零部件一多半是中国来的,怒火上头又转头释然:“幸好不是别家的。”这种“兄弟加朋友”式的交情,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人口不多的白俄罗斯,对中国免签30天,在整个欧洲独一家。

白俄罗斯女人对中国男人也“开小灶”,理由其实挺朴素:中国男人温柔顾家不酗酒,经济条件好,男女比例还互补。跨国婚姻是稀罕事,但大体话题还是离不开现实生活——“大明村”的华侨协会才3000多人,流动性强,更多是经商和留学的年轻人,说起生活都觉得,白俄罗斯有点落后,苏联味浓,但人情还是暖的。

说了这么多,你要是问白俄罗斯未来如何——其实没人能打包票。东欧的地缘政治,决定着这块土地始终绕不开俄罗斯的手指头,也离不开西方大国的目光。历史托着他们走,感情推着他们选,命运拧在一起。白俄罗斯人,兴许会继续在夹缝里活得稳稳当当——不出头,也不掉队。卢卡申科,“私德有缺,大德无亏”,评价他,也许还是多一分宽容。

到底这条路是不是最好?有没有更善变的选择?谁也说不清。历史总归是留给后人来评说的。或许,白俄罗斯最后的命运,不是“选边站队”,也不是“彻底独立”,而是在摇摆和守望之间,把自己的家和心都护得不易动摇——这大概,就是他们最难也最珍贵的本事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