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朝时期,安次曾一度被改称为安城,但到了隋朝,这一地名又重新被恢复。元中统元年(1260年),朝廷将安次县更名为东安县,中统四年七月升为东安州。明初,东安州降格为东安县。1914年,因避免重名,湖南的东安县得以保留,而河北的东安县则恢复原名安次。
百年城垣图志
东安县城今廊坊市安次区仇庄乡光荣村。 汉高祖在登基后不久,就在现今廊坊市区一带设置了安次县,以期为当地带来安宁与和平。
北朝时期,安次曾一度被改称为安城,但到了隋朝,这一地名又重新被恢复。元中统元年(1260年),朝廷将安次县更名为东安县,中统四年七月升为东安州。明初,东安州降格为东安县。1914年,因避免重名,湖南的东安县得以保留,而河北的东安县则恢复原名安次。
因为永定河时刻威胁着安次县城,安次县治在历史上至少搬了六次家。 唐朝初年,永定河已摆动至今龙河流域,迫使安次县治远远南迁至石梁城(在今仇庄乡朱官屯东北的灰城村,该村已于1954年被永定河大水夷平淤没)。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县治又不得不向西北迁至常道城(今九州镇北常道村)。公元735年,安次县治迁至南岸的耿就桥行市南(今九州镇)。公元936年,安次县城移至菘城(今万庄镇稽查王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浑河水患,安次县治南迁至常伯乡张李店(今仇庄乡光荣村)。
明代后期,“卢沟水至东安,过耿就桥”,又回到安次境内。1572年“有奔县之势”,1612年“浑河徙,逼县城”,1617年“浑河溢西城下”,1626年“浑河溢入城,架巢而居。”县城已完全处于威胁之中。
1950年2月,桀骜不驯的永定河冲破堤坝,淹没了安次县城。安次县委不得不将县治迁至今廊坊,结束了张李店近600年古城县治的历史。
因为永定河时刻威胁着安次县城,安次县治在历史上至少搬了六次家
东安县城明洪武二年建,弘治十一年、正德六年、嘉靖二十八年增筑,二十九年包砖城角,隆庆九年建砖城。清康熙十五年重修,乾隆九年改筑土城,同治六年扩建。城周长7里240步,高9米,开四门:东升、西爽、南明、北拱。
1954年和1956年两次特大水灾,彻底将该古城埋入黄沙之下。1956年毁于洪水。
来源:历史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