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收礼钱想疯了?”南阳一女生考上大专举办升学宴,本是一件喜事,评论区却骂声一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09:05 2

摘要:在社交媒体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个体分享生活点滴本是寻常事,却时常因外界评判陷入舆论漩涡。2025年8月16日,河南南阳一名女生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考上大专后举办升学宴的照片与视频,这本是家庭庆祝孩子学业阶段性成果的温馨场景,却意外引发大规模网络争议,评论区充

在社交媒体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个体分享生活点滴本是寻常事,却时常因外界评判陷入舆论漩涡。2025年8月16日,河南南阳一名女生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考上大专后举办升学宴的照片与视频,这本是家庭庆祝孩子学业阶段性成果的温馨场景,却意外引发大规模网络争议,评论区充斥着质疑与嘲讽,将“学历鄙视”这一社会议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

当日,女生发布的内容里,升学宴现场布置细致而用心。浅色系的彩带从天花板垂落,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随风轻轻晃动;各色气球被精心捆绑成簇,有的贴在墙面,有的悬浮在餐桌上方,营造出热闹又不失温馨的氛围。一张铺着白色桌布的长桌上,摆放着一个双层蛋糕,底层是淡粉色奶油,表面用巧克力酱勾勒出简约的花纹,上层则是纯白色奶油,顶部插着“前程似锦”的装饰牌,蛋糕周围还点缀着新鲜的草莓与蓝莓。女生身着一条淡蓝色的新裙子,裙摆上绣着细碎的白色小花,她站在蛋糕旁,嘴角上扬,眼睛弯成月牙状,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双手比出“耶”的手势,身后的背景板上清晰印着“寒窗苦读十三年”与“敢于与众不同”的字样,每一个字都用金色边框修饰,显得格外醒目。

然而,这份喜悦在社交平台发布后,并未如预期般收获祝福。评论区很快被负面声音占据,大量网友留下尖锐的评论。有人直接质疑“考个专科也好意思摆宴?这不是明着收礼钱吗?”,文字里满是不屑;还有人拿分数对比,“我家孩子高考考了五百多分,都没想着办升学宴,你考这点分还好意思大张旗鼓庆祝?”;更有网友对女生的努力提出否定,“寒窗苦读十三年就考300分?这十三年怕是白读了”。这些评论像冰冷的石子,不断砸向分享喜悦的女生,将原本温馨的升学场景蒙上一层阴影。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女生起初试图在评论区解释,她打字回复道“我考了300分,不是200分,我也为了高考付出了努力”,字句间带着一丝委屈与不甘。但在海量的负面评论面前,她的解释显得微不足道,几乎没有网友愿意停下嘲讽的脚步,反而有更多人加入讨论,指责她“找借口”“虚荣心强”。在持续的舆论压力下,女生情绪逐渐失控,干脆在评论区留下“对,我就是为了捞钱”的回复。这句话不仅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被部分网友当作“实锤”,成为攻击她的新理由,有人截图传播,称“这就是承认了办升学宴就是为了收礼,吃相太难看”,让女生陷入更深的舆论困境。

事实上,女生考上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并非“野鸡学校”,而是一所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设有多个贴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均符合国家高职院校办学标准,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但在这场舆论风波中,学校的正规性被忽略,焦点完全集中在“大专学历是否有资格办升学宴”上,凸显出部分网友对学历的片面认知。

从现实背景来看,河南作为高考大省,每年高考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升学竞争异常激烈。2025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突破百万,本科录取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大量考生最终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公办大专,意味着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举办升学宴既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也是家庭分享喜悦的一种方式,这种情感需求本应得到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高职学历的认知与现实就业情况存在明显脱节。2025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全国高职(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1.3%,其中信息技术、护理、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就业率更是超过95%,这一数据已高于不少本科文科专业的就业率。在企业招聘中,不少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评价颇高,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愿意从基层做起”,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行业等领域,高职毕业生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目标群体。但即便如此,“专科是失败者的退路”“大专生不如本科生”的观念仍在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这种认知偏差成为引发此次争议的重要原因。

类似的学历歧视事件并非个例。2025年6月,四川一名高职女生在微博晒出自己穿学士服拍摄的毕业照,照片中她戴着学士帽,穿着黑色学士服,站在学校教学楼前,笑容灿烂。但这条动态发布后,同样遭到大量网友嘲讽,“专科生也配穿学士服?别丢人现眼了”“这是把学历的含金量拉低了,以后学士服都不值钱了”等评论层出不穷。事实上,学士服最初只是高校毕业生用于纪念毕业的服饰,并无严格的学历等级划分,部分高职院校为了给学生营造毕业仪式感,也会为毕业生提供学士服拍摄毕业照,却没想到会成为被攻击的理由。

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学历焦虑问题。2025年8月,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平台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8.5%的受访者表示学历焦虑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生群体还是职场人士,都或多或少受到学历相关压力的影响。其中,四成专科在校生表示,曾在社交场合或网络平台因学历受到歧视或负面评价,不少人甚至会刻意隐藏自己的学校信息,担心被贴上“低学历”的标签,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从法律层面来看,网络上对女生的学历羞辱与人格贬低已涉嫌侵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990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禁止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此次事件中,部分网友使用“要钱想疯了”“丢人现眼”等侮辱性词汇,对女生进行人身攻击,已经超出正常评论范畴,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害。若女生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些带有攻击性的评论可作为侵权证据,涉事网友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

但现实情况是,受害者维权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网络暴力具有匿名性、扩散快的特点,要找到具体的侵权责任人并非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维权过程中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等成本较高,对于普通个体而言,可能难以承受。相比之下,网络上的侮辱与嘲讽行为成本极低,部分网友无需为自己的言论承担实质性后果,这也导致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类似的学历歧视争议难以从根本上杜绝。

回归事件本身,升学宴的本质并非“收礼”或“炫耀”,而是一种情感表达的仪式。早年间,升学宴多以“谢师宴”的形式存在,学生与家长通过设宴感谢老师的教育与培养,后来逐渐发展为家庭庆祝孩子升学的方式。就像生日时吃蛋糕、结婚时办婚礼一样,升学宴的核心意义在于“认可”——认可孩子多年来的学习努力,认可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付出,是亲人朋友之间传递祝福的载体。对于南阳这名女生而言,举办升学宴或许只是想和家人一起分享考上大学的喜悦,记录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却没想到会被过度解读,甚至被贴上“捞钱”的标签。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既需要顶尖高校培养的科研型人才,也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考上985、211高校的学生,还是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都有权利获得尊重与祝福。在城市的运转中,清华北大的博士能为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而高职毕业的技术工人能保障工厂的生产、维护城市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服务,他们的劳动同样重要,不应因学历差异而被区别对待。

南阳女生背景板上“敢于与众不同”的字样,或许正是她面对外界质疑时的态度。在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资格庆祝”的环境下,她选择坚持自己的喜悦,举办升学宴纪念这一时刻,这份勇气值得肯定。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成功的标准也不应只有“考高分、上名校”这一种,尊重个体的努力与选择,摒弃学历歧视,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包容与温暖。

如今,这场关于大专女生升学宴的争议虽已逐渐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仍在继续。如何打破学历鄙视链,如何营造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如何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努力。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取得怎样的学历,而是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追求,这份坚持与努力,比任何标签都更有意义。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FM9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