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考上大学没钱读,村长为我摆宴每桌只有三个菜,我磕头道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7:08 1

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那年我辛苦考上了大学,却没钱读。

村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娃,咱村终于出了个大学生!”

我低头掩泪:“可是...我没钱去读。”

他沉默片刻,又拍了两下我肩膀:“别担心,我来想办法。”

那一天,在四个家常菜的香味中,我跪地磕头,眼泪模糊了整个世界...

01

我叫张有志,出生在广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八十年代初的那个夏天,一纸通知书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乡情亲情。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叫着,我坐在门槛上削着竹子,汗水顺着脸颊滴落。

村里的邮递员老王踩着吱呀作响的自行车,远远地向我家驶来,他的脸上挂着少有的笑容。

“有志,有你的信,看样子是好消息啊!”老王递给我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印着“华南师范学院”几个大字。

我的手有些颤抖,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高考,为了这一天,我点过无数个煤油灯,翻烂了好几本教科书。

信封里装着的是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了,这意味着我将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母亲闻讯从地里赶回来,她的手上还沾着泥土,接过通知书时,她那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每一个字,眼里含着泪水。

“有志,你争气啊,真的争气啊!”母亲的声音哽咽,她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自豪。

父亲回来得晚一些,他放下锄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接过通知书时,他的手也在微微发抖。

“考上了就好,考上了就好,”父亲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声音却越来越低,眼神也逐渐暗淡下来。

晚饭很简单,一碗稀饭,几颗咸菜,母亲特意给我多盛了半碗米饭,这在平时是很奢侈的。

母亲夹了一块自己腌制的萝卜干放在我碗里,眼神中满是心疼和慈爱,“多吃点,考上大学是好事,得补补。”

我望着碗里那块萝卜干,心里酸楚,知道这是母亲专门为过年存的,平时舍不得吃的。

父亲默默地扒着饭,眉头紧锁,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指紧紧握着碗,我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妹妹张小燕坐在对面,偷偷地把自己碗里的一块咸菜推到我碗中,小声说:“哥,你吃。”

我摇摇头,把咸菜又推回她碗里,轻声说:“你吃吧,我不爱吃这个。”

妹妹抿着嘴笑了,她知道我在撒谎,这是她最爱吃的腌萝卜,我怎么会不爱吃呢?

饭后,父母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低声计算着学费和生活费,通知书上写着学费一年八百元,加上生活费,至少需要一千五百元。

母亲的手指在桌面上一下一下地敲着,口中念叨着数字:“八百加七百,一千五...还不算来回的路费...”

父亲的手指在纸上划来划去,眉头越皱越紧,“咱家存款只有二百多,亲戚们能借的也就三四百,还差将近八百...”

煤油灯的火焰不时摇曳,照在父亲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深深的沟壑里仿佛藏着多年的辛劳与无奈。

母亲的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泪光,她迅速用袖子擦了擦。

院子里,一阵风吹过,吹得窗户吱呀作响,像是在为这个家庭的难处发出叹息。

父亲抬头看了看墙上的老照片,那是爷爷的遗像,他轻声说:“老爷子要是在世,一定会很高兴有孙子考上大学...”

母亲接过话茬:“是啊,张家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于出了个念书人。”

我坐在一旁,手指不安地绞着衣角,看着父母为难的表情,心如刀绞。

这一刻,我多么希望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这样就不会给家里增添这么大的负担。

02

父亲的手指在纸上画着圈,喃喃自语:“卖粮食...不行,那是口粮...借钱...可谁家有这么多钱借给我们呢?”

母亲突然说:“要不把那块地抵押给李财主,听说他最近想扩大田地...”

父亲摇摇头:“那是祖传的地,怎么能抵押呢?再说,抵押了地,以后吃什么?”

屋子里陷入了沉默,只有煤油灯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要不...我不去了?”我鼓起勇气,打破了沉默,看着父母愁苦的面容,我感到一阵揪心的疼痛。

母亲猛地抬头,“不行,必须去,这是你的机会,也是我们张家的希望!”

父亲深吸了一口气,“是啊,必须去,我和你妈再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把地里的收成提前卖了。”

他的嗓音有些沙哑,但语气异常坚定,那双长年劳作而粗糙的手在灯光下微微颤抖,却握得紧紧的。

提到卖掉收成,我的心更加难受了,那可是全家一年的口粮啊,卖了,下半年全家吃什么?

父亲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轻拍我的肩膀:“别担心,我和你娘这把年纪了,饿不死。”

母亲也跟着点头:“是啊,我们这代人苦惯了,饿几顿没什么,但你不能没文化。”

这句话让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了,说不出话来。

我的妹妹张小燕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听着,她今年十六岁,因为家里穷,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她说:“哥,我的那头小母猪可以卖了。”

她的声音很轻,但在这寂静的夜晚,每个字都像是敲在我心上的锤子,让我心疼不已。

那头小母猪是妹妹的嫁妆,是姑姑去年送给她的,妹妹每天都精心喂养,希望它长大后能多生小猪仔。

“不行,”我斩钉截铁地说,“那是你的嫁妆,怎么能卖?”

我的声音有些激动,心想着妹妹已经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怎么能再让她失去这唯一的希望呢?

妹妹倔强地看着我,“哥,你上了大学,以后就能找个好工作,到时候再给我买头更大的猪就是了。”

她的眼神那么清澈,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仿佛卖掉小猪对她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父母看着妹妹,眼中满是感动和不忍,父亲轻声说:“小燕,你的心意爸爸知道,但那是你的嫁妆,怎么能动呢?”

母亲也附和道:“是啊,你哥的学费我们会想办法的,你的小猪不能卖。”

妹妹固执地摇头:“我不需要什么嫁妆,我只要哥哥能上大学,这比什么都重要!”

听着妹妹稚嫩却坚定的话语,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个从小跟在我屁股后面的小丫头,什么时候也懂事了。

我走过去,轻轻抱住妹妹瘦小的肩膀。

夜深了,蛙声一片,我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通知书就放在枕边,我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该忧愁。

03

第二天一早,村长李德才来了,他是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在村里很有威望,听说我考上了大学,特意来看看。

村长坐在我家简陋的客厅里,接过母亲倒的茶水,品了一口,然后认真地看着我,“有志,听说你考上华南师范了?”

我点点头,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村长为什么突然来访。

村长的眼睛亮了起来,“好啊,真是好啊!我们村终于出了个大学生了,这可是大喜事!”

父亲苦笑着,“是喜事,可惜家里条件不允许,学费太高了,我们正发愁呢。”

村长沉思了一会儿,突然拍了一下大腿,“这样,我有个提议,咱们村为有志摆个升学宴怎么样?”

母亲惊讶地看着村长,“摆宴?这怎么行,我们家这条件...”

村长打断了母亲的话,“不是让你们家出钱,是村里集体办的,就当是村里表彰有志,也给村里其他娃娃树立个榜样,让他们知道,读书是有出路的!”

父亲迟疑地问:“这...合适吗?”

村长笑了,“怎么不合适?有志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当然要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我低着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心里既感激又忐忑,村长的提议让我看到了希望,但同时也担心给村里添麻烦。

村长站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就这么定了,下周日,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摆宴,我去安排,你们家不用操心。”

父母送走村长后,都沉默不语,这样的事情在村里从未有过,不知道村民们会怎么看。

晚上,村里的广播响了,村长亲自宣布了这个消息,“本村张有志同志考上了华南师范学院,为我们村争了光,村委会决定在下周日为其举办升学宴,欢迎全村村民参加,共襄盛举!”

消息一出,村里顿时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赞同,也有人质疑,毕竟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村是第一次。

第二天一早,村长召集了村里的几个小组长开会,决定每桌四个菜:炒白菜、炖猪肉、花生米,还有一个卤鸭蛋,虽然不算丰盛,但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很讲究的了。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的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负责准备食材,有的负责借桌椅,有的负责收拾村委会的院子,村里一下子忙碌起来。

李大娘提供了自家菜地里的大白菜,王婶拿出了自家养的老母鸡,赵叔则送来了自家酿的米酒,每个人都尽己所能,为这场升学宴出一份力。

母亲看着村民们的热情,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有志啊,你看,多少人关心你,你一定要好好念书,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啊!”

我点点头,心里暖暖的,这就是家乡,这就是我生长的土地,虽然贫瘠,却充满了真情实意。

04

周五晚上,村委会的院子里,几位大妈已经开始淘米洗菜,准备第二天的宴席,她们边干活边聊天,笑声不断。

我和妹妹也去帮忙,妹妹负责择菜,我负责劈柴,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气氛融洽。

忽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呵,摆什么宴啊,不就是变相要钱吗?谁家娃娃考上大学不是自家的事,非要搞得全村都知道!”

说话的是村里的王富贵,他家境殷实,是村里少有的富裕户,儿子王大刚前年考了两次高中都没考上,所以他对读书这事一直嗤之以鼻。

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都看着王富贵,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村长正好从办公室出来,听到了王富贵的话,他没有生气,而是走过去,拍了拍王富贵的肩膀,“老王啊,你这话就不对了,有志考上大学,是咱们全村的光荣,不是他们家一家的事。”

王富贵冷哼一声,“什么光荣不光荣的,不就是念了几年书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村长的脸色沉了下来,“老王,你这是嫉妒啊!你儿子没考上,就看不得别人家孩子出息,这心态可不好!”

王富贵被说中了心事,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转身就走,边走边嘟囔着什么。

村长看着王富贵的背影,摇了摇头,然后对大家说:“别理他,咱们继续准备,这宴席一定要办好!”

但王富贵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村里的一些人开始议论纷纷。

这些话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我心里难受极了,觉得自己成了村里的麻烦,给大家添了乱。

晚上回到家,我把听到的议论告诉了父母,提议是不是应该取消这个宴席。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说:“儿子,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重要的是听从自己的心,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母亲则更加直接,“不管别人怎么说,村长是为了你好,咱们不能辜负他的好意,宴席照办!”

看着父母坚定的眼神,我点了点头,决定不再纠结于那些闲言碎语。

周六一早,村委会的院子里更加热闹了,十几张桌子摆了出来,桌椅都是从各家各户借来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村里的几个会烧菜的大叔早早就来到了院子里,支起了大锅,开始烹饪,香味很快就飘满了整个村子。

到了中午,院子里已经坐满了人,不仅是我们村的,连邻村的人也来了不少,都是听说了这个消息,特意来捧场的。

令我意外的是,我的老校长陈老师也来了,他已经退休了,住在县城里,特意坐了两小时的班车来参加这个宴席。

“有志啊,你终于圆梦了,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啊!”陈老师拍着我的肩膀,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陈老师,如果不是您当年的鼓励,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陈老师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这是老师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你解决一些学费问题。”

我推辞不过,只好接了下来,心里充满了感激。

05

宴席开始前,村长站在院子中央,举起了酒杯,“乡亲们,今天我们聚在这里,是为了庆祝张有志考上了华南师范学院,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为我们村争了光!”

村民们鼓起掌来,气氛热烈。

村长继续说道:“有志从小就刻苦学习,三次高考,终于圆梦,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我站在村长旁边,低着头,不敢抬起来,感觉脸上火辣辣的。

“大家知道,有志家的条件不好,学费是个大问题,今天这个宴席,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献出一点爱心,帮有志圆他的大学梦!”村长的声音充满了感染力。

院子里顿时响起了嗡嗡的议论声,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皱眉摇头。

“李村长,这事不合规矩啊,摆宴是喜事,可这分明就是变相向大家要钱啊!”赵铁柱站了起来,声音洪亮。

赵铁柱的媳妇也跟着附和:“就是啊,家家都有难处,谁家不紧巴巴的,凭啥要我们掏钱?”

村长的脸色沉了下来,但他没有发火,只是平静地看着赵铁柱:“老赵,你儿子明年要高考,万一考上了没钱读,你会怎么办?”

赵铁柱一时语塞,憋红了脸:“那...那是我家的事。”

“乡里乡亲的,哪有只顾自家不管别人的道理?”李支书站起来帮腔,“咱们村穷是穷,但不能穷了精神啊!”

赵婶擦了擦眼角:“我家娃没福气读书,但看到有志能走出去,我心里也高兴,咱们都是一个村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就是啊,我们村好不容易出了个大学生,这是光荣事,不能因为穷就断了娃的前程啊!”老何也站了起来。

赵铁柱的脸色变了几变,最终悻悻地坐下,不再言语。

村长见状,声音更加坚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我们不能让有志因为钱的事情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这不仅是在帮他一个人,更是为我们张家村争光!”

话音刚落,不知道是谁带头,村民们纷纷从口袋里掏出红包,递给我,有的是一元两元,有的是五元十元,金额不大,但每一分钱都沉甸甸的,承载着乡亲们的期望和祝福。

我不停地鞠躬,不停地道谢,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力量。

村长看着这一幕,眼睛也湿润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好好学习,将来回报乡亲们!”

席间,我挨桌敬酒,向每一位前来参加宴席的乡亲表达谢意,虽然我不胜酒力,但我知道,这是我必须做的。

令我惊讶的是,王富贵也来了,而且还带了一个大红包。

他喝了点酒,脸红红的,看到我时,有些不好意思,“有志啊,叔叔那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叔叔是真心希望你能有出息!”

我赶紧鞠躬,“谢谢王叔,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王富贵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睛里有些湿润,“好好念书,回来了教教我家大刚,他明年还要再考一次!”

我重重地点头,心里五味杂陈,原来王叔不是真的看不起读书人,他只是因为儿子没考上,心里有些不平衡罢了。

正当宴席进行到高潮时,村长突然站了起来,拍拍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严肃地说:“乡亲们,我有一件事情要宣布!”

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村长,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村长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有些人说,这个升学宴是变相要钱,说得难听点,就是在乞讨!”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村长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起这件事。

村长的声音突然变得洪亮起来,“我要告诉这些人,你们错了,大错特错!这不是乞讨,这是我们全村对知识的尊重,对未来的投资!”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村长接下来的话。

村长环顾四周,目光中充满了坚定,“如果我们连供一个孩子上大学都做不到,那我们这个村还有什么希望?”

一些村民低下了头,似乎在思考村长的话。

06

“今天,我们不仅仅是在帮助有志,更是在为我们村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村长的声音充满了力量。

这时,一位年长的村民站了起来,他是村里的老支书,已经退休多年,“李村长说得对啊!我们村太需要知识分子了,有志能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全村的光荣,我们应该支持他!”

老支书的话引起了共鸣,村民们纷纷点头,脸上的疑虑逐渐消散。

村长看到气氛缓和,继续说道:“我希望从今天起,我们村形成一个传统,只要有孩子考上大学,我们就摆这样的升学宴,不是为了要钱,而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孩子努力学习,走出山村,改变命运!”

村民们开始鼓掌,掌声由稀疏到热烈,最后变成了雷鸣般的响声,村长的话触动了每个人的心。

宴席结束后,我和父母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向每一位离开的村民深深鞠躬,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情。

当最后一位村民也离开后,村长招呼我们去了他的办公室,我的班主任陈红梅老师也在那里,她是我上高中时的老师,一直很关心我。

陈老师拿出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今天收到的每一笔钱,她微笑着说:“有志,今天一共收到了三千五百二十四元,足够你上大学了!”

听到这个数字,我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三千五百二十四元,这是多么大的一笔钱啊,相当于我们家四五年的收入!

面对这么多的爱心和支持,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一遍遍地重复着“谢谢”。

村长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有志,你要记住今天,记住这份恩情,将来学成归来,回报乡亲们!”

我郑重地点头,然后跪下来,向村长和陈老师磕了三个头,这是我现在唯一能给的感谢。

村长连忙扶起我,眼中含泪,“孩子,你不用这样,好好读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

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用知识和能力回报家乡,回报这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两个月后,我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去华南师范学院的火车,全村的人都来送我,场面感人至深。

“有志,一定要好好念书啊!”母亲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嘱,眼泪不停地流。

父亲站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眼圈红红的,但他没有说话,只是用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村长和陈老师也来了,他们给了我一些生活上的建议,让我在学校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可以随时写信回来。

火车缓缓启动,我趴在窗口,看着站台上的亲人和乡亲们,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但他们的爱和支持,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07

在大学里,我刻苦学习,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敢浪费,因为我知道,我肩负着太多人的期望。

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这让我不再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我甚至可以攒下一些钱,寄回家里,帮助家里改善生活。

寒假回家时,我特意买了一些礼物,给村长、陈老师还有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乡亲们,虽然礼物不贵重,但代表着我的心意。

村长看着我买的礼物,笑着摇头,“有志啊,你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些东西就不必了,你能有出息,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在村里的那些日子,我挨家挨户地走访,感谢每一位曾经帮助过我的乡亲,他们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仿佛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功。

四年时光飞逝,我以优异的成绩从华南师范学院毕业,并被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

毕业典礼那天,我穿着学士服,站在校园的樱花树下拍照,想起了四年前那个忐忑不安的乡村少年,不禁热泪盈眶。

系主任找我谈话时说:“有志,你的表现很优秀,学校决定留你任教,你愿意吗?”

我毫不犹豫地点头:“愿意,这是我的荣幸,也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确定留校后,我第一时间写信告诉了家乡的父母和村长,与他们分享这个喜讯。

村长回信说:“有志啊,你真的出息了,我们全村人都为你感到骄傲!你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我们村的传奇!”

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村里,为村里的孩子们免费补课,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一个暑假结束时,有个小男孩拉着我的手,眼睛里满是坚定:“有志哥哥,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将来也像你一样回来教村里的孩子!”

听到这话,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原来,我播下的种子已经在生根发芽,这比任何成就都让我感到欣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了高中,其中不乏尖子生,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村长常常自豪地说:“我们村现在的风气变了,家长们不再让孩子辍学去打工,而是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三年后,村里又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他叫王小军,是当年反对升学宴的王大虎的儿子。

得知这个消息,村长二话不说,马上召集村民开会,决定按照当年的传统,再次摆升学宴。

“大家伙儿,咱们不能忘了老规矩啊!又有一个娃考上大学了,这是全村的喜事!”村长的声音洪亮地回荡在村委会的院子里。

那天,我特意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王小军的升学宴,并作为过来人给他分享经验和鼓励。

王大虎在宴席上红着脸向我道歉:“有志啊,当年是叔不懂事,多亏了你,才让我家小军也有了出息!”

我笑着摇头:“王叔,这都是小军自己的努力,我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08

升学宴上,乡亲们又一次慷慨解囊,为王小军凑齐了大学的学费,他激动得跪地磕头,场面感人至深。

王小军磕完头,走到我面前,郑重其事地说:“有志哥,我一定会像你一样,学成后回来回报乡亲们!”

我拍着他的肩膀,眼含热泪:“这不仅是对乡亲们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承诺,我相信你能做到!”

在我的影响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重视教育,考上大学的也越来越多,每当有新的“大学生”诞生,村里都会按照当年的传统,摆一桌升学宴,祝贺他们,资助他们。

三十九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是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主任,头发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铄。

每年清明,我都会回到村里,祭拜已经过世的村长李德才,感谢他当年的大恩大德,感谢他改变了我的命运。

去年,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申请材料,申请人是赵铁柱的孙女王小莉,她想来我们学校读研究生。

赵铁柱是当年那个质疑升学宴的王富贵的儿子王大刚的儿子,在我的影响和帮助下,王大刚最终也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现在,赵铁柱的女儿王小莉在申请信中写道:“张教授,您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我从小就听爷爷讲您的故事,讲那场改变了我们村命运的升学宴,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滋养了几代人的求学梦!”

读着这封信,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夏日的午后,村委会院子里的那场升学宴,乡亲们的笑脸,村长的谆谆教诲,还有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谢谢”。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贫困的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走出了数十名大学生,他们有的成为了教师,有的成为了医生,有的成为了公务员,还有的成为了企业家,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没有忘记那份来自乡亲们的爱和支持。

今年春节,我决定回村里参加村里的春节晚会,在晚会上,我将讲述这个故事,讲述那年我考上大学没钱读,村长为我摆宴,每桌四个菜,我磕头道谢的故事,让这份感恩与希望继续传递下去,滋养更多的梦想和未来。

那一年,我十八岁,青涩懵懂;而今,我已年过半百,鬓角斑白,但那份感恩之心,却从未改变,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身后的人。

那年的升学宴,不仅仅是为了凑学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它教会了我感恩,教会了我责任,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如今,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满是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孔,我都会想起那个夏天,想起那个院子,想起那些淳朴的笑脸,想起那句“好好念书,将来学成归来,回报乡亲们”。

来源:热血青年伊莱莎6w8X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