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怀疑过可能是洗发水太便宜了,然后换了一款又一款,价格一个比一个高,可头发反而还掉的更严重了,有人怀疑是自己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导致的,但其实是因为很多洗发水中都“有毒”,严重可致癌,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洗发水出问题了?怎么分辨洗发水好坏?
[月亮]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洗发水变得越来越贵,你的头发是越洗越油,头皮屑还越来越多,而头发丝也越来越少了,感觉距离秃头已经越来越近了。
怀疑过可能是洗发水太便宜了,然后换了一款又一款,价格一个比一个高,可头发反而还掉的更严重了,有人怀疑是自己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导致的,但其实是因为很多洗发水中都“有毒”,严重可致癌,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洗发水出问题了?怎么分辨洗发水好坏?
你在选择洗发水时,是不是总被广告、香气和顺滑的假象迷惑,却很少会真正去研究瓶身上那张密密麻麻的成分表,那张表其实藏着一场关于健康、营销和认知的博弈。
而洗发水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那些你根本在成分表上找不到的“不速之客”,它们就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潜伏在生产环节里,最终通过你的头皮,慢慢渗透进你的身体。
其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幽灵”叫“二恶烷”,这东西可不是什么好玩意,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盯上了,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你翻遍任何一瓶洗发水的成分表,都绝对找不到它的名字,因为它不是被添加进去的,而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
问题出在哪?就出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分上,比如“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和各种以“PEG”开头的化学物质,这些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原料,在合成过程中非常容易携带上二恶烷这种杂质。
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可能要追溯到2010年那场轰动全国的霸王洗发水“致癌门”事件,当时这款主打中草药的国民品牌被曝出含有二恶烷,一时间人心惶惶。
霸王集团当时的回应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他们说这是生产中不可避免的微量副产物,而且含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上限,尽管后来霸王打赢了官司,但消费者的信任已经崩塌,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这件事第一次让公众意识到,原来洗发水里还有这种看不见的风险。
至于另外一个“幽灵”则更加狡猾,它就是“甲醛释放体”,这些成分本身不是甲醛,但它们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特定环境下会缓慢地分解,释放出甲醛。
你可能想不到,有一些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比如季铵盐-15、咪唑烷基脲等,它们通常被当作防腐剂使用,目的是防止产品滋生细菌。
霸王风波没过多久,国际巨头强生公司的婴儿洗发水也被推上风口浪尖,有报道指出,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里,就含有季铵盐-15,强生公司的解释和霸王如出一辙,声称适量添加是安全的,但央视的调查报道证实了样品中确实存在这些有害成分。
长期使用这类产品,对头皮的伤害是持续性的,甲醛会不断刺激你的头皮,可能导致敏感、脱发,甚至引起色素沉着,更可怕的是有研究指出,它还可能干扰女性的激素水平。
别以为这些东西停在头上几分钟冲掉就没事了,我们的头皮其实是全身皮肤里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之一,尤其是在洗头时,热水的蒸汽会打开毛孔,加上你用力的揉搓,这些有害物质的吸收率会大大增加,每天洗头可能真的就等于在进行一场“慢性接毒”。
如果说看不见的“幽灵”让人防不胜防,那么那些印在瓶身上,被营销概念包装起来的“美丽谎言”则更具迷惑性,商家们精准地抓住了我们的知识盲区,用一个个听起来安全、高级的词汇,引诱我们心甘情愿地掏钱。
最经典的莫过于“无硅油”这个概念了,曾几何时它几乎成了好洗发水的代名词,但无硅油真的就代表更安全、更健康吗?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硅油的作用是填充毛鳞片缝隙,让头发摸起来顺滑,去掉了硅油,为了不让头发干涩得像稻草,厂商就得添加更多的柔顺剂和乳化剂来弥补,这些替代品有可能比硅油的刺激性还强。
曾有患者就曾因为长期头皮红疹而苦恼,最终发现罪魁祸首就是她一直信赖的某款“天然”洗发水里的这个成分,所以别再迷信无硅油了,真正的温和需要你仔细核对成分表,确保里面完全不含带硅字的成分才算数。
还有就是儿童专用或天然温和的标签也常常是陷阱,很多父母以为给孩子买了最安全的产品,但翻开成分表一看会发现,像什么香精、防腐剂等各种复杂的化学成分一样不少。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所谓的“无泪配方”,它之所以不辣眼睛,并不一定是因为成分有多温和,而可能是通过添加某些可以麻痹眼部神经的成分来实现的,这听起来是不是比单纯的刺激更可怕?
就连那些主打草本、天然概念的产品也未必可靠,别忘了当年的霸王主打的就是中草药,不也照样陷入了化学风险的漩涡吗?
还有些产品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强效去屑”或“持久留香”的追求,也在玩火,比如一些去屑洗发水里会添加“吡硫鎓锌”,这个成分虽然有效,但它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
而那些洗完头能香好几天的产品,背后可能是过量的香精在作祟,香精是头皮最主要的过敏源之一,把它长时间留在头皮上,无异于一场“化学风暴”。
面对层出不穷的营销迷雾和潜在风险,我们普通消费者难道就只能束手无策吗?答案当然不是,我们不需要成为化学家,但只要掌握一套简单的方法,就能把那张“天书”一样的成分表,变成保护自己的地图。
第一步就是学会抓大放小,看排序,按照国家规定,化妆品成分表必须按照含量由高到低排列,排在越前面的含量越高,我们只需要重点关注排在前五位的成分,就能对这瓶洗发水有个大概的判断。
如果“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或者“甲基异噻唑啉酮”这些成分排在前几位,那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前两者是清洁力极强的表面活性剂,长期使用会过度剥离头皮油脂,破坏皮肤屏障,导致干燥敏感,而后者则是一种在欧盟已经被限制用于驻留类产品的防腐剂,极易引发皮肤过敏。
紧接着就是学会官方核验,查备案,你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网或者官方App,输入产品名称或备案号,查询到该产品的官方备案信息。
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核对商家宣传的成分表是否和官方记录一致,今年315期间就有消费者投诉,在直播间买的洗发水,包装上赫然标明含有甲醛,通过官方渠道购买并学会核对备案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买到这种成分虚标,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产品。
然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破除迷信,回归自身需求,昂贵的沙龙线产品,不等于绝对安全,有些高价洗发水其核心成分和开架产品大同小异,你多付的钱大部分都给了品牌溢价和营销。
至于一款产品卖得火,只能证明它的营销做得成功,并不代表它的成分就一定安全可靠,很多所谓的“热销爆款”,可能正是为了追求极致的使用感或香味,而在配方上做了妥协。
最终的选择还是要回到你自己的头皮和发质需求上,比如孕妇就应该注意避免使用含有维A类衍生物(如视黄醇)的产品,如果你是油性头皮,可以适度选择含有控油成分的产品,但也要注意频率,避免过度清洁破坏了头皮的微生态平衡。
信息来源:
来源:墨迷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