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都吃不饱,还要交1376元社保?这就是2亿年轻人选择放弃的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07:41 1

摘要:但年轻人弃缴现象不减反增:2.15亿灵活就业者中缴费率不足25%,不少人主动说“不要社保”。

2025年9月1日社保新规落地,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社保。

但年轻人弃缴现象不减反增:2.15亿灵活就业者中缴费率不足25%,不少人主动说“不要社保”。

表面短视,实则无奈,生存压力让1376元成了奢望。

饭都吃不饱,还要交社保?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1376元背后的沉重现实

要理解年轻人为何选择放弃社保,必须先算清这笔账。

以浙江2025年的最低缴费标准为例,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每月962元,医疗保险加上附加费用,总计至少1376元。

看似不算多,但对月收入3000-5000元的年轻人来说,这笔费用几乎占了三分之一收入。

更关键的是,这笔钱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每个月固定支出,必须“雷打不动”。

数据显示,全国2.15亿灵活就业者中,有41%的人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

比如一个在杭州跑外卖的小哥,月收入4000元,看似比最低工资高,但除去房租1500元、日常饮食1000元、交通费300元,还要偶尔买衣服、应付一些社交开销,基本没有结余。

如果再拿1376元缴社保,意味着彻底月光,甚至还会陷入负债。

而在一线城市,这种压力更大。

北京、上海、深圳单间房租普遍在2500-4000元之间,一杯奶茶20元、一顿外卖30元已是常态。

在房租、餐饮、交通等刚性开支面前,年轻人根本无力为几十年后的养老“预缴”。

更现实的是,许多年轻人还需要给农村老家的父母汇钱。

父母没有稳定收入,甚至年过六十还在打零工,年轻人肩上不仅有自己,还背着整个家庭。

这时,要求他们为未来几十年的养老保险买单,确实是力不从心。

灵活就业群体的收入波动更是雪上加霜。

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受订单量和天气影响很大,今天可能赚800元,明天只有200元。

社保却要求按月缴纳固定金额,收入与支出的错配让许多人选择“弃保”。

他们不是不想为未来买保障,而是连眼前的温饱都成了难题。

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更是当前经济复苏缓慢、就业不稳定的大环境下,年轻人的集体焦虑。

对未来的焦虑

如果说收入压力是“看得见的痛”,那么对未来的不确定,则是“看不见的焦虑”。

目前的养老保险采取现收现付模式,年轻人缴的钱并不是存给自己的,而是直接用于支付当下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这种模式在老龄化压力下愈发吃紧。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2亿,且还在持续增长,而劳动人口却在减少。

年轻人心里会问:等我老了,谁来给我发养老金?

延迟退休政策让这种担忧进一步放大。按照新规,男性退休年龄逐渐推迟到65岁,女性也在延后。

我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76岁,女性81岁,这意味着男性平均只有11年左右时间领取养老金,女性约16年。

而这还是在理想状态下计算,未考虑工作压力、慢性疾病、环境污染等因素。

许多人担心“还没领几年就去世”,缴纳几十年却享受不到几年,这让他们对制度的信任大打折扣。

此外,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35岁猝死、40岁癌症的新闻频频出现,高强度的工作、996加班文化、不规律饮食和睡眠,使得许多年轻人的健康透支。

对他们来说,未来的养老金更像是一场“买不到的保险”。再加上养老金待遇的不平等,让年轻人心理落差极大。

他们看到的是,自己每月缴纳高额社保,钱却被用于支付陌生老人的养老金;而在农村,爷爷奶奶辛苦一辈子,每月却只领到几百元。

城乡差距、代际差距,让年轻人心中生出对制度的不公平感。社保缴费高、待遇不确定,成了年轻人选择“弃保”的心理根源。

他们并非完全否定养老保障的必要性,而是怀疑现有制度能否真正保障未来。

与其每月交1376元,不如存下来买商业保险,或者直接用于改善当下生活质量。

这种心态折射出的是对制度可持续性与公平性的深层担忧,也是当前社保政策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制度的适应性挑战

年轻人“弃保潮”的背后,不仅是收入问题,更是社保制度与时代发展的错位。

传统社保制度设计于工业化时期,假设劳动者在一个单位长期稳定就业。

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兴起后,就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

如今,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自由职业者、主播、博主等灵活就业者,占就业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但社保体系并未充分适应。

对灵活就业者来说,参保门槛高、流程复杂。

若无单位缴纳,个人需承担企业和个人两部分缴费,这意味着成本翻倍。

以北京2025年最低缴费标准为例,每月需缴超1500元,对于收入不稳定的群体而言极具压力。

很多人选择找第三方代缴,需额外支付服务费,进一步加重负担。

同时,社保的户籍限制、转移接续问题也让流动就业者头疼。

一个网约车司机可能一年辗转多个城市,无法在一个地方长期参保,制度的僵化让他们无所适从。

平台经济下雇佣关系也很模糊。外卖骑手是员工还是合作方?网红博主是劳动者还是自雇者?

这些新兴职业缺乏清晰的法律定位,社保缴费责任难以界定。

技术进步催生大量新职业,但社保制度仍停留在传统行业的逻辑,导致许多人被排除在保障之外。

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制度创新。

缴费方式要灵活化,可以探索按季度、半年或按年缴纳,按收入比例实行阶梯缴费,让收入波动大的人也能找到适配方式。

还要提高制度透明度,定期公布养老金收支情况,让年轻人看到自己未来能领多少,打消“空账”疑虑。

同时要优化待遇调整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代际差距,让不同群体都能感受到公平。

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外,还应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个人养老金等多层次保障体系,为不同收入群体提供多样化选择。

但最根本的,是要改善年轻人的生存状况。

只有当年轻人收入稳定、生活成本合理,他们才有能力也有意愿为未来养老储备。

政府应通过稳岗就业政策、发展新兴产业、降低住房和教育负担,让年轻人能看见希望。否则,再好的政策设计也难以落地。

结语

年轻人不是不想交社保,而是“现实不允许”

1376元不仅是一笔钱,更是一道选择题:是保障未来,还是活在当下?

当下的生存压力如此沉重,未来的承诺自然显得遥远。

数据显示,30岁以下年轻人中有20%未缴纳养老保险,这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必须面对的结构性挑战。

社保制度要想重获年轻人的信任,必须与时俱进,贴近现实,降低参保门槛,改善收入分配。

唯有如此,社保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老有所养的“安全网”,而不是年轻人肩上的沉重负担。

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希望,才是制度长治久安的根本。

来源:历侠听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