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看浙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5:14 1

摘要: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苏俊威副主任医师代表《传染病学》课程团队,斩获课程思政副高组全国一等奖,这是浙江大学团队首次在课程思政赛道拿到一等奖。

教学竞技,课堂创新

锚定一流,培养人才

近日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决赛中

浙江大学斩获

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

在潜心育人中彰显浙大担当

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苏俊威副主任医师代表《传染病学》课程团队,斩获课程思政副高组全国一等奖,这是浙江大学团队首次在课程思政赛道拿到一等奖。

苏俊威(右起第三)

获奖的背后

浙大团队的“独家秘籍”是什么?

还藏着哪些教学巧思?

快跟随小浙一起来看看吧!

“明知救不回,但学生亲眼看着老师死磕到底,不抛弃,不放弃。和死神抢人哪次不是靠科学家精神破局?这就是活教材!”汇报台的大屏幕同步切换“浙大人”将教学、科研做在临床一线的拼搏身影,从打破传统教育矩阵到形成“五好”育人生态。

基于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新突发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对标学校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定位,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课程团队对《传染病学》进行全面升级,以“知识、临床、科学、社会”四问重构内容体系,通过四问全流程贯穿,构建教学方法创新、环境拓展、多元评价的课程格局,形成五好育人生态,树立学生“传染病科学防治”的理念,达到育人目标,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模式。

“临床见习是学生真正直面生死。”苏俊威说,同学们要把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解决患者临床问题的能力,更要从老师们的身上看到“求是创新”,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敢于挑战最疑难的科学问题,勇于承担传染病全社会防治的重任。

惊艳亮相的背后,是传染病学王季午教授、马亦林教授、刘克洲教授和李兰娟院士等一代代“浙大人”的薪火相传,更是一门核心课程的厚积薄发。作为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金字招牌”,浙大一院传染病教研室开设的《传染病学》课程,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和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平台支撑下,形成了 “6次理论授课+1周临床见习”的特色模式,年均培养300余名本科生。该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和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奖等。

从学生到医生,再到临床教师,很多人都好奇,临床医生已经够忙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做课程思政?苏俊威说,他的初心来自“战疫”一线的班会课,同学们对他说:“老师,我们要快点成长,跟您一起并肩作战。”正是学生最淳朴的感悟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促使他更潜心于传染病临床和教学中。“浙江大学培养的医者定是在生命战场上‘迎得上、顶得起、扛得住’的铁军。”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自2020年启动以来,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被称为全国高校教学界的“奥林匹克”。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全国共设立32个赛区,涉及14个学科门类,1308所高校的12.7万名教师参加校赛,3.4万名教师参加省赛,最终588门课程的2253位教师(含团队教师)参加本次全国赛,其中包含来自31所军队院校的840名教师和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内32所学校的923名教师,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

此次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蒋鸿杰代表《神经外科学专题》团队获产教融合部属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组二等奖,赵昕玥代表《工程图学》团队获新工科副高组三等奖,张园园代表《儿科学》团队获新医科正高组三等奖,赵瑜佩代表《全球传播》团队获新文科正高组三等奖,许亚萍代表《公开水域安全与救援(初级)》团队获基础课程副高组三等奖。

产教融合部署高校

(含部省合建高校)组

二等奖

医学院 蒋鸿杰

《神经外科学专题》课程

该课程采用专题化“1+1”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兼顾神经外科学的广度与深度,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及多样化教学场景,构建“三维导师制”引领下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教学模式,着力培养“视角全、拔尖型”“思维广、复合型”与“自主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评价方面积极创新,推行“一专题、一建议”机制,强化过程评价与综合创新能力评估,进一步提升人才在产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

新工科组副高组

三等奖

机械工程学院 赵昕玥

《工程图学》课程

《工程图学》是一门讲授工程图样表达与交流的工科基础课程,开设范围广、受众规模大,对未来工程师的培养起到入门与筑基的重要作用。依托首批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课程团队面向建设制造强国需求,夯实未来工程师设计制图基础,以培养“会画图、知设计”的新工科人才为目标,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庞杂知识融会贯通难”“三维空间想象构建难”等真实问题,从智能助学资源、沉浸式教学手段、以及“创意-模型-实物”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的积累、到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价值观的塑造。

新医科正高组

三等奖

医学院 张园园

《儿科学》课程

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团队在“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和“新医科”建设要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多元进阶课程体系、打造理论实践融合模式、探索专业育人融合路径、优化课程考核反馈机制等举措,实施基于“全周期”理念的混合递进式《儿科学》课程创新,为培养新儿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文科正高组

三等奖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赵瑜佩

《全球传播》课程

《全球传播》课程积极回应教育对外开放和培养国际传播急需紧缺人才等战略需求。依托双一流学科,该课程作为省一流课程,从理念转向、方法创新、环境创设三大路径全面展开:一是加入“对话-对比双驱动”的教学内容理念转向;二是构建“沉浸-调研”双轨并行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三是创设“基建-创作-实战”为一体的三大数智协同教学环境。

基础课程副高组

三等奖

公共体育与艺术部 许亚萍

《公开水域安全与救援》课程

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课程团队在国内高校率先开设《公开水域安全与救援》课程。该课程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海洋精神为目标,依托专业师资和真实水域环境,在教育环境、自然疗愈、教学过程与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进行教学创新,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水上救援本领,更促进学生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实现从技能学习到人格塑造的全面育人。

一直以来,浙江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以教学创新为重要抓手,持续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生态。

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示范效应,激励教师潜心育人、追求卓越,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一流教师队伍,更加彰显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浙江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