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下半年,市场传出SHEIN启动新加坡总部迁回国内的消息,核心目标是扫清回港上市障碍。这一系列“折返跑”,不仅暴露了其资本市场定位的摇摆,更凸显出在合规、税务、全球竞争层面的深层危机,上市之路仍布满荆棘。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作为跨境快时尚领域的“现象级”企业,SHEIN凭借“小单快反”供应链与数字化营销,15年内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巅峰估值超1000亿美元。
但自2020年启动上市计划以来,其进程屡屡受阻:目标交易所从美股转港股,2021年又将注册主体从南京、广州迁至新加坡,试图以“国际化身份”规避监管。
2024年下半年,市场传出SHEIN启动新加坡总部迁回国内的消息,核心目标是扫清回港上市障碍。这一系列“折返跑”,不仅暴露了其资本市场定位的摇摆,更凸显出在合规、税务、全球竞争层面的深层危机,上市之路仍布满荆棘。
从“离岸架构”到“备案难题”
SHEIN股权架构的复杂性,源于早期为海外上市搭建的“离岸架构”。2021年迁址前,运营主体为广州希音,实控人为许仰天团队;迁址后,通过开曼SHEINGroup控股新加坡ROADGET集团,构建多层境内外持股网络。
企查查数据显示,其在中国大陆关联企业数十家,涉及多领域且存在交叉持股、代持情况,这一架构在监管收紧后成为阻碍。
2023年3月《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明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是否备案需看“业务、资产、实控人是否主要在境内”。
从SHEIN实际情况看,三项标准均指向“境内属性”。公开数据显示,其大部分产能集中在广东,甚至早年在广州合作的供应商就超过3000家,90%以上供应链环节在中国。
与此同时,其全球超2万名员工,大部分常驻中国,核心高管为中国公民且无境外永居权;虽60%营收来自欧美,但部分商品“境内发货、境外销售”,跨境资金流动合规性存疑。按规定,SHEIN境外上市需备案,股权合规是核心。
备案中“独立交易原则”核查是SHEIN短板。《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监管人士消息,其境内供应商报价比同期对其他品牌低15%-20%,无合理定价依据,涉嫌“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国际监管同样质疑其架构。2023年下半年,SEC将SHEIN纳入“重点关注名单”,要求披露实控人关联及股权代持情况;2024年初,欧盟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其架构可能规避反倾销税与数据法规。双重压力下,“新加坡身份”上市计划落空,成为迁回国内的重要原因。
从税收合规到行业竞争,SHIEN难逃困境
SHEIN迁址新加坡,重要原因是当地低税率——企业所得税标准税率17%,符合条件企业前三年享税收减免;而中国企业所得税标准税率25%,跨境电商无类似优惠,税率差异直接体现在纳税数据中。
因此,其早年享受的低税率红利,如今也正在成为其发展掣肘,甚至成为其合规上市的主要障碍。
要知道,高盛《2024年全球IPO市场报告》显示,37%港股中资企业因税务被问询,平均耗时3个月,部分撤回申请。SHEIN若不解决税务问题,将延长审核周期、削弱投资者信心。
SHEIN迁回国内,显然是为其回港上市扫除障碍。然而,即便成功迁回国内,SHEIN想要摆脱激烈的行业竞争,恐非易事。
SHEIN凭借“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以及数字化营销手段,在过去15年实现了迅猛扩张,业务版图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巅峰时期估值超千亿美元。但自2020年启动上市计划以来,其进程饱受波折。
先是目标交易所从美股转向港股,2021年又将注册主体迁至新加坡,试图借“国际化身份”突破监管限制,可最终均未成功。如今考虑迁回国内,虽有望解决部分上市合规问题,却难以化解其在行业竞争中面临的诸多难题。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快时尚行业竞争已呈白热化态势。在欧美市场,SHEIN原本凭借低价策略占据了一定份额,但如今传统快时尚品牌如ZARA、H&M等加速数字化转型,不断缩短上新周期,提升供应链效率。
以ZARA为例,其推出的“ZARAQuickView”系统,使上新周期缩短至1周,与SHEIN的3-7天相差无几。同时,这些品牌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声誉和成熟的线下门店网络,对SHEIN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新兴快时尚品牌也在不断涌现,它们聚焦细分市场,以独特的产品定位吸引特定消费群体。如主打可持续时尚的Reformation,2023年营收增长42%,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消费趋势下,分流了SHEIN的部分客户。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监管政策趋严,也让SHEIN的海外拓展之路愈发艰难。美国取消“跨境包裹小额免税政策”,大幅增加了SHEIN的关税成本;欧盟实施《数字服务税指令》,按SHEIN在欧盟的营收规模,每年需缴纳巨额数字服务税。
此外,欧美监管机构还频繁对SHEIN发起调查,如法国因“虚假折扣”对其罚款4000万欧元,意大利因“误导性环保宣传”罚款100万欧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SHEIN的品牌形象与盈利能力,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从SHEIN自身来看,企业内部也存在一些影响竞争力的问题。供应链方面,尽管SHEIN依赖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取得了前期成功,但近年来,其与供应商的关系逐渐紧张。
为降低成本,SHEIN对供应商实行严格考核制度,导致部分供应商利润被严重压缩,甚至被罚款,这使得商品质量下降,退货率上升,进而拉高了仓储成本,削弱了其原本的价格优势。
有供应商表示,SHEIN单子的利润率只有国内批发档口单的一半,一些工厂每件衣服利润仅1-3元。而且,竞争对手TEMU的出现,更是对SHEIN的供应链造成冲击。TEMU将总部设在离SHEIN不远之处,抢夺供应商资源,致使SHEIN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下降。
再从财务数据来看,SHEIN的业绩增长也出现了明显放缓迹象。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增速降至23%,净利润低于4亿美元,大幅下降70%以上。
此前,SHEIN的高增长曾支撑起其高估值,但如今业绩下滑,估值也随之下跌,从巅峰时的1000亿美元缩水至如今的500亿美元左右,甚至面临进一步下跌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SHEIN在吸引投资、拓展业务方面都会面临更多困难,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发展空间将受到极大限制。
所以,SHEIN迁回国内,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市合规问题,为其资本运作带来新机遇,但并不能改变全球快时尚行业竞争格局以及自身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想要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SHEIN仍需在改善供应链关系、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品牌形象、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否则将难以摆脱行业竞争的泥沼。
从“快速扩张”到“生存挑战”
SHEIN崛起依赖欧美宽松监管与“低价快时尚”需求,但近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环保与劳工监管趋严,国际市场压力陡增,直接影响上市估值与投资者预期。
监管层面,欧美政策推高运营成本。美国2024年8月取消“跨境包裹小额免税政策”,SHEIN测算美国关税成本增12%-15%,按2023年美国300亿元营收算,年增成本36-45亿元;FTC还在调查其“虚假宣传”,若查实或罚1亿美元。
欧洲监管更密集:2023年11月法国以“虚假折扣”罚4000万欧元(约3.1亿元),2024年3月意大利以“误导性环保宣传”罚100万欧元(约780万元)。欧盟2026年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EcoAct测算SHEIN每件服装碳排放8.5千克,高于ZARA的6.2千克、H&M的5.8千克,按初期每吨80欧元税率,每件需多缴0.68欧元(约5.3元),进一步压缩利润。
竞争层面,SHEIN面临“前后夹击”。传统品牌加速数字化,ZARA2023年推出“ZARAQuickView”,上新周期缩至1周,接近SHEIN的3-7天,跨境电商营收同比增28%,欧美增速35%;新兴品牌抢占细分市场,Reformation主打“可持续快时尚”,2023年营收增42%,而SHEIN子品牌SheinCurve市场份额仅3.2%,远低于其8.5%;中国平台Temu以“低价+社交裂变”进军欧美,2023年美国下载量超SHEIN,加剧竞争。
地缘政治与消费需求变化添不确定性。2024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拟加强跨境电商数据审查;麦肯锡报告显示,62%欧美消费者减少快时尚购买,倾向环保产品,SHEIN欧美复购率2023年降5个百分点至40%。港交所数据显示,2023年港股IPO企业中,业绩波动超30%者平均市盈率仅15倍,远低于行业25倍,SHEIN业绩不稳将拉低估值。
从2020年谋美股上市,到2021年迁新加坡,再到2024年计划回国内,SHEIN上市路是跨境电商在全球监管与市场变化中求生的缩影。股权合规整改、税务问题解决、国际风险应对,每项任务都艰巨。若能突破,或借回港上市实现转型;若不能,上市恐再延期,甚至流失市场份额。对SHEIN而言,迁回国内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结语
SHEIN从美股到港股、从中国到新加坡再到迁回国内的上市“折返跑”,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资本抉择,更折射出跨境电商在全球监管变局中的生存困境。
股权架构的合规整改需打破多层嵌套的历史遗留问题,税务争议的化解要平衡国内外税收规则差异,国际市场的压力则要求其在成本上涨与竞争加剧间找到新出路,每一道关卡都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
对SHEIN而言,迁回国内只是上市征程的新起点。若能妥善解决当前危机,不仅能为自身打通资本通道,更可为跨境电商行业探索出合规化发展的路径;若无法突破瓶颈,其上市梦恐将再度搁浅,甚至陷入市场份额萎缩的恶性循环。
在全球商业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SHEIN的未来走向,既是对企业自身的考验,也是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韧性的一次重要检验。
来源:于见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