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95岁孙燕教授:最好的抗癌运动并非慢跑和游泳,了解一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0:28 1

摘要:1959年,30岁的孙燕被调到北京日坛医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怀揣外科医生梦想的他,在组织的安排下,毅然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肿瘤内科。那时,全国仅有5张病床和4种抗癌药物用于肿瘤内科治疗。

1959年,30岁的孙燕被调到北京日坛医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怀揣外科医生梦想的他,在组织的安排下,毅然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肿瘤内科。那时,全国仅有5张病床和4种抗癌药物用于肿瘤内科治疗。

面对这样的困境,年轻的孙燕和他的团队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为中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开创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先驱之一。近七十载风雨历程,孙燕院士的医学生涯几乎成了中国肿瘤内科发展的缩影,他的努力与贡献,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29年,孙燕出生于河北乐亭。童年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农村疾苦和缺医少药的状况。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孙燕说:“小时候有病就吃点中药,所以我其实是先接触中医,后接触西医。”这样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医学之路埋下了伏笔。

1948年,孙燕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时,作为成绩最优秀的五位毕业生之一,他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然而,面对国家的需求,他最终选择了留在祖国,决定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在一位同学父亲行医济世的影响下,孙燕萌发了“悬壶济世”的理想。他认为“良医堪比良相”,最终报考了燕京大学医学专业,并顺利被录取。学医之路充满了挑战。严格的淘汰制让超过半数的同学纷纷放弃或被淘汰,孙燕也曾面临过巨大的压力。在日益繁重的学业面前,他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医学学习中,逐渐告别了篮球队、合唱团等社团活动。

1951年,孙燕顺利从燕京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进入北京协和医院继续深造。严格的24小时负责制、急诊病人的抢救和高强度的培训,使他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成长的阵痛,也为未来的医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孙燕被调到日坛医院工作。起初,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但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与周际昌教授共同承担起了开创中国肿瘤内科的任务。当时,中国的肿瘤内科几乎是一片空白,肿瘤治疗的医疗条件和药物极为有限。孙燕回忆道:“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个年轻人,周际昌教授和我,我们只有五张病床,五个住院病人,几乎什么药都没有。”尽管条件艰苦,孙燕与团队没有放弃,坚定地走在了肿瘤治疗的探索道路上。

1960年,国产新药的研制为团队带来了希望。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的N-甲酰溶肉瘤素被引入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并取得了突破性的疗效。孙燕团队开始试用这种新药,结果令他们惊喜:仅一周时间,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个成就为肿瘤内科的发展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也成为了中国肿瘤内科的第一个重大突破。

1962年,孙燕团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关注。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吴桓兴院长代表孙燕团队作了关于N-甲酰溶肉瘤素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报告。这项研究与宋鸿钊教授的治疗成果一同被誉为“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肿瘤的典范”,改变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肿瘤治疗能力的看法,为中国肿瘤内科争得了国际声誉。

到1965年,肿瘤内科已经初具规模,病床增加到30多张,独立的内科病房也已经设立,医生和护士团队逐步壮大,医疗和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孙燕的团队迎来了一段波折的历史。1970年,孙燕被下放到甘肃定西,带着家人一同前往。在定西,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段日子不仅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责任和使命,也为他日后探索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定西,孙燕注意到当地盛产黄芪这种珍贵的药材,却因缺乏认知而被当地农民当作柴火出售。这一发现引起了孙燕的深思,他认为中药可能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回到北京后,孙燕开始着手研究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扶正治疗的理念。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多个扶正中药制剂,如贞芪扶正系列,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外畅销,也促进了当地药业的发展,帮助定西地区摆脱了贫困。

1979年,孙燕赴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利用西医标准对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令美国同行吃惊。美国《医学会杂志》对他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今日美国》上报道了这一成果,成为国际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1983年开始,孙燕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活动,致力于肿瘤内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他组织了多次亚洲地区肿瘤内科学培训班,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临床肿瘤学专家。通过他的努力,中国肿瘤内科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

1996年,孙燕与其他学者共同倡议成立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并于2003年推动了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互认互惠合作。现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已成为国际认可的专业学术组织,推动了中国肿瘤治疗事业的发展。

如今,已经步入90多岁高龄的孙燕院士,依然活跃在医学领域,频繁出席各种学术论坛和会议,为广大的医学同行和公众传递防癌的科学理念。尽管年事已高,孙院士依旧不知疲倦地传播着一个核心的理念——

癌症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他常常在演讲中提到:“癌症并不可怕,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大降低它的发生风险。”

在他的数十年临床经验和医学探索中,孙院士发现了一个被许多人忽视却简单有效的防癌方法——运动。多年来,他坚持强调,适度的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血液循环,还能够调节激素水平,帮助身体释放压力,这些都有助于降低患癌的风险。

孙院士曾亲眼见证了无数患者在规律运动后体质改善,甚至有些患者因此提高了抗癌的能力,延长了生命。通过他的努力,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防癌手段,已经逐渐被更多的患者和家庭所认同。

那么,面对防癌的运动,究竟哪种最为有效呢?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慢跑、游泳或者打太极拳,然而当孙燕院士听到这些建议时,却总是微笑着摇摇头说道:“其实啊,大家都在忽略两个最容易做到、但效果极佳的抗癌运动,它们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很多人已经早就在打卡了……”

这两个运动便是步行和爬楼梯。它们并不需要特殊的场所,也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却能够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首先,步行作为最普遍且最容易实施的运动之一,它不仅是一项极为简单的有氧运动,还能给身体带来全方位的好处。每天坚持步行,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强骨骼密度,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重,并且对于改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

步行是一项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不像跑步那样对膝盖和关节造成过大的压力,因此非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或者身体条件不佳的人群。研究表明,每天30分钟的步行,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而这些慢性疾病正是导致癌症发生的潜在因素之一。步行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的体重,从而降低因肥胖引起的癌症风险。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增加了患癌的风险,而步行正是改善这种状况的最佳选择。

除了步行,爬楼梯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癌运动。爬楼梯不仅能锻炼到大腿、臀部和小腿的肌肉,增加身体的力量,还能提升心肺耐力,促进代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爬楼梯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活动,它也是一种优秀的运动形式,能够帮助人们增强骨骼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特别是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骨质疏松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而爬楼梯可以有效激活下肢肌肉和骨骼,帮助增强骨骼的强度,延缓衰老过程。

爬楼梯的好处不仅仅局限于骨骼和肌肉的锻炼,它还能够帮助调节激素水平。适度的爬楼梯运动,能够帮助控制体重,调节体内激素水平,进而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与肥胖和激素失调相关的癌症风险。爬楼梯的强度适中,既不至于让身体过度劳累,又能有效增强体力,促进脂肪燃烧。

此外,步行和爬楼梯还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常常让人处于高度的压力状态,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通过步行和爬楼梯,不仅能够放松身体的紧张感,还能促进体内分泌愉悦感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缓解压力,提高幸福感。这种心理上的放松与生理上的健康改善相互作用,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有助于全面提高免疫力,降低癌症的发生几率。

更重要的是,步行和爬楼梯几乎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设备和场地,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无论是在上下班的途中,还是在家中的楼梯间,都可以轻松进行。步行可以选择在公园、小区或者街头进行,既能享受自然环境的清新空气,又能放松心情。爬楼梯则是最适合办公室白领和上班族的运动形式,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几轮楼梯爬升,既不耽误工作,又能有效锻炼身体。

长期坚持这些简单的运动,不仅有助于防癌,还能够增强身体的耐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运动有助于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等。研究表明,规律的步行和爬楼梯能够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让人们保持长久的健康状态。

对于许多人来说,步行和爬楼梯这两项运动可能看起来非常简单,甚至显得有些不起眼,但事实上,它们的抗癌效果是经过大量科学研究验证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让很多人忽略了日常运动的意义,而这两项日常活动,却是最容易做到且效果极佳的抗癌手段。我们不需要特别的场地,不需要昂贵的健身房会员卡,只要有一个平坦的道路或者一段楼梯,就能为健康加分。

因此,孙燕院士的提醒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抗癌并不是一项遥不可及的任务,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运动来实现。步行和爬楼梯这两个看似平凡的运动,正是我们每个人可以轻松融入生活的健康习惯,它们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体质,抵抗疾病,降低癌症的风险,让我们拥有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只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我们就能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减少癌症发生的几率,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资料来源:

1.于康.孙燕院士的6条防肿瘤养生秘诀[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2,(03):80-81.

2.王明洪.“不吃对身体有害的食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的长寿经[J].保健医苑,2021,(12):9-11.

3.张双虎.孙燕院士:我国抗肿瘤药研发进入快车道[N].中国科学报,2021-09-17(003).

(《纪实:95岁孙燕教授:最好的抗癌运动并非慢跑和游泳,了解一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