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傍晚的宿迁奥体中心,夕阳刚把草坪染成琥珀色,看台上突然掀起一阵骚动。穿白T恤的男人刚在第一排坐下,就被前排大爷认了出来,一声“大强子”喊出去,半个球场的人都转过头——没人料到,这个凌晨还在夜市跟摊主碰杯喝啤酒的京东创始人,此刻会挤在普通观众席里,手里
8月30日傍晚的宿迁奥体中心,夕阳刚把草坪染成琥珀色,看台上突然掀起一阵骚动。穿白T恤的男人刚在第一排坐下,就被前排大爷认了出来,一声“大强子”喊出去,半个球场的人都转过头——没人料到,这个凌晨还在夜市跟摊主碰杯喝啤酒的京东创始人,此刻会挤在普通观众席里,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球票。
比赛是苏超的宿迁队对淮安队,算不上全国瞩目的大赛,但自从京东成了苏超战略合作伙伴,这场“苏北德比”就多了层特别的意思。6月签约时,京东的人说要让足球像快递一样跑起来,当时不少人笑这是句噱头,直到8月30日19:30哨声响起,看台上那个跟着球迷喊“宿迁队,加油”的身影,让这话突然有了实在的分量。
他没坐预留的贵宾席,身边挤着几个穿京东工服的小伙子,看球时比谁都投入。第73分钟宿迁队前锋破门,他猛地站起来拍身边大叔的肩膀,T恤后背汗湿了一大片,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场边的京东横幅被风掀得猎猎响,“多快好省”的字儿和球迷举的“为宿迁拼了”标语凑在一起,倒像幅挺热闹的画——商业的规整和体育的野劲儿,在他身上奇异地融成了一团烟火气。
这已经是他两天里第三次“扎进”宿迁的烟火里了。往前数12小时,楚街夜市的炸串摊主老王还在跟隔壁摊说“大强子是真能喝”。8月29日凌晨,穿格子衬衫的刘强东突然出现在夜市口,被认出来时,第一句就问“淀粉肠多钱一串?给我来两串,多刷辣”。摊主们赶紧搬来折叠桌,摆上臭豆腐、烤面筋,冰镇啤酒启开时“啵”的一声,他盘腿坐下,跟围过来的人聊起苏超:“前两场宿迁队踢得有点紧,你们觉得问题在哪儿?”有个年轻顾客喊“东哥,进球能不能送京东免单?”他笑着接话“他们敢赢,我就敢送”。
没人觉得这是作秀。老王记得,卖西瓜的张大爷举杯时手直抖,刘强东赶紧站起来跟他碰杯,说“大爷您坐着,我敬您”;有摊主想直播,他摆摆手“别播了,就聊聊天”。那几十分钟里,他没提京东的新计划,没说行业的大趋势,就聊哪家炸串最地道,哪个摊主的孩子该上初中了。这种熟稔劲儿,跟他早年骑三轮车在宿迁街头送快递时,好像没什么两样。
更早的时候,他还去了新开业的京东折扣超市。穿工装的店员说,他拿起货架上的临期牛奶看了半天,问“这价格老百姓能接受不?”走到生鲜区,又拉着采购聊“宿迁本地的菜能不能多收点,给农户多让点利”。这些细节传到网上,有人说“大佬下乡像走亲戚”,但懂行的人知道,这背后都是实打实的盘算:折扣超市扎根社区,苏超合作辐射全城,再加上早年捐的学校、建的医院,京东在宿迁的盘,早不是简单的生意,是把根往家乡土里扎。
有人算过笔账:京东在宿迁的员工超3万人,本地供应链带起200多家合作社,这次跟苏超合作,不光给联赛注了资金,还借着京东的物流和平台,把“宿迁足球”变成了城市名片。比赛当天,京东APP推了“为家乡加油”活动,买东西送球票,两小时里宿迁本地订单涨了三成。这种“体育+生意”的搅和,让一场城市联赛成了全城的热闹——球迷举着印京东标的加油棒欢呼时,没人觉得别扭,反倒觉得“这是咱宿迁人自己的事儿”。
刘强东对家乡的“偏心”,早不是秘密。当年把京东客服中心放宿迁,有人说成本太高,他回“就想让乡亲们不用往外跑”;后来办扶贫馆,先上架骆马湖银鱼、泗洪大枣,他说“家乡的好东西,得让全国知道”。这次来苏超,表面是给球队打气,往深了说,是用自己的名气给家乡体育搭台子。就像赛后他跟球员合影时说的“你们踢的不是球,是宿迁人的精气神”——话听着朴实,却说到了点子上:一个地方要起来,既得有经济的骨头,也得有文化体育的肉,企业能做的,就是把这两样拧成一股绳。
比赛散场时,有球迷冲他喊“东哥常回来”,他挥挥手“下次来给你们带炸串”。这话里藏着的,其实是最实在的理儿:当一个企业家把乡愁变成真真切切的动作,把生意经写成家乡的好日子,这样的故事,总比那些冰冷的商业报告,让人觉得暖得多。宿迁奥体中心的灯慢慢暗下去时,看台上的人都在说,这场被“大强子”搅热的球赛,怕是要成宿迁人念叨很久的念想了。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