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你盯着手机屏幕,瞳孔比加班时还亮——不是不想睡,是身体不听劝。老板的微信还在弹“明天方案要改”,前任的朋友圈刚发“新欢比你懂我”,外卖的烧烤在胃里蹦迪,而你的大脑,像刚看完《甄嬛传》大结局,兴奋得想写万字复盘。这就是当代人的“夜间加班”:明明身体累成
凌晨三点,你盯着手机屏幕,瞳孔比加班时还亮——不是不想睡,是身体不听劝。老板的微信还在弹“明天方案要改”,前任的朋友圈刚发“新欢比你懂我”,外卖的烧烤在胃里蹦迪,而你的大脑,像刚看完《甄嬛传》大结局,兴奋得想写万字复盘。这就是当代人的“夜间加班”:明明身体累成狗,精神却在996。
然后你开始焦虑:明天开会会不会打瞌睡?下周体检会不会查出脂肪肝?发际线是不是又后退了0.5毫米?更扎心的是,科学家说睡不够还容易长胖——合着连长胖这种“成年人世界最容易的事”,都要怪失眠?
就在你对着天花板数羊数到羊都睡了的时候,大洋彼岸传来消息:一张智能床垫融了7个亿。红杉中国连夜排队打钱,孙正义追着投,连F1车手夏尔·勒克莱尔都把它当“续命神器”。AI睡眠科技,到底是失眠党的救命稻草,还是资本给焦虑开的新处方?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你有多久没睡过一个“没被闹钟吵醒、没被梦惊醒、没被尿憋醒”的整觉了?
当代人的睡眠,早被生活拆成了碎片。工作压力是“夜班监工”,感情失意是“午夜场电影”,睡前刷手机是“蓝光蹦迪”,夜宵是“肠胃加班通知”。结果就是:躺下两小时,大脑还在开年会;好不容易睡着,凌晨四点准时睁眼,像被按了“强制开机键”。
更可怕的是失眠的“连锁反应”:白天昏昏沉沉像没充电的手机,情绪暴躁得像一点就炸的鞭炮,头发掉得比KPI还快,脸上的痘比老板的大饼还多。最新研究更狠:睡不够的人,内脏脂肪堆得比存款还快——合着你胖不是因为吃得多,是因为睡得少?这锅甩得,连脂肪都得说“我谢谢你”。
于是,“睡个好觉”成了当代人的奢侈品,也成了资本的“富矿”。从褪黑素卖成爆款(年轻人的床头柜比药店货架还全),到冥想APP融资过亿(“正念呼吸”成新玄学),再到高压氧舱、胶囊酒店进驻商超(连午休都要付费吸氧了),资本比你更懂你的睡眠焦虑。
但这些“解决方案”效果如何?褪黑素吃多了第二天头晕,冥想APP听着听着刷起了评论区,高压氧舱躺完觉得还不如小区长椅睡得香。说白了,都是“安慰剂经济学”:你买的不是效果,是“我在努力睡觉”的心理安慰。
直到AI来了。资本突然发现:卖“智能解决方案”比卖“安慰”值钱多了。于是,Eight Sleep横空出世——一张能连Wi-Fi、调温度、放白噪音,甚至号称能“治疗更年期”的智能床垫,D轮直接融了1亿美金,估值近10亿。投资人说得比唱的好听:“这是睡眠科技的未来!”翻译成人话:“焦虑的生意,终于能包装成科技股了。”
Eight Sleep的产品叫“Pod”,官网全是gif动图,搞得跟科幻片似的:一张床垫+一床被子+一个像PS5的主机,号称能“改变你的床,而不是取代它”。具体功能嘛,听起来挺唬人:
实时调节温度:冬天被窝不冰脚,夏天不闷汗,比对象的体温还稳定;动态调节角度:翻身时床垫自动适应,号称“比你妈还懂你的睡姿”;白噪音+睡眠监测:能记录心率、呼吸,还能给你生成“睡眠报告”,比健身APP还卷;终极杀招:申请FDA认证,要治“呼吸暂停综合征”(打呼噜)和“卵巢功能衰退综合征”(更年期)。前三个功能,顶多算“智能床垫的基本素养”,但最后这个“治更年期”,我直接瞳孔地震。咱就是说,床垫要是能治更年期,那我妈当年何必吃半年中药?难道是通过调节被窝温度,让卵巢回心转意?还是床垫里藏了个AI妇科医生,半夜给你发“雌激素保养小贴士”?
更离谱的是投资人的逻辑:F1车手勒克莱尔抢着投,理由是“优质睡眠是竞技表现的秘密武器”。这话没毛病,毕竟车手开赛车跟开飞机似的,睡不好确实容易出事故。但普通人和F1车手的睡眠需求能一样吗?人家是“如何在高强度训练后快速恢复”,你是“如何在刷完手机后别胡思乱想”——这就好比用运动员的营养餐给熬夜党当夜宵,不是不行,就是有点“杀鸡用牛刀”,还贵。
扎克伯格倒是老实人,在朋友圈夸“睡得香”,结果被Eight Sleep截图挂官网当活广告。网友锐评:“可能是首富的床太贵,换个便宜的反而睡得好了。”
Eight Sleep的创始人马特奥·弗朗西斯切蒂,故事比产品还抓马:体育特长生→律师→两次创业失败→被YC连拒两次→扎根中国供应链→逆袭成准独角兽。标准的“硅谷励志剧本”,但细节里全是资本的“小心机”。
这哥们最早是职业运动员,退役后当律师,后来跨界搞清洁技术公司,结果全被收购了。按说该消停了,他偏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床垫”,就拉着朋友创业做智能床垫。2015年众筹搞到10万美金启动资金,然后就开始了“融资翻车记”:
体育特长生+律师跨行做硬件,VC听完直摇头:“你这故事还不如罗永浩卖手机有说服力。”YC连续拒两次,理由估计是:“产品概念不错,但商业模型像空中楼阁。”直到2017年,马特奥玩了把狠的:带着团队住办公室,开启“007模式”——白天改产品,晚上当“人肉测试员”,最后在YC第三次路演时,把“睡眠实验报告”甩导师脸上:“你看,我用自己的睡眠数据证明,这玩意真有用!”
果然,职业运动员的“不服输”劲儿起作用了。进了YC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导师们一句话点醒他:“别沉迷技术,先搞个能赚钱的最小模型。”于是,马特奥干了件最关键的事:肉身飞往中国。
他在长三角逛了三个月工厂,跟老板们砍价、聊账期、看生产线,连工厂门口的公交站都摸得门儿清。最后,中国供应链帮他把“概念产品”变成了“能量产的货”。现在Eight Sleep的核心产能还在中国——说白了,这张融了7亿的“美国智能床垫”,骨子里是“中国制造”。
资本当然懂这个逻辑:中国供应链负责把“科技概念”落地,欧美市场负责为“焦虑买单”,红杉中国这种投资方,左手牵中国产能,右手牵欧美资本,两头通吃。所以你看,HSG(红杉中国)投完,转头就帮Eight Sleep规划“进军中国市场”——毕竟,中国的失眠党,可比欧美多得多。
Eight Sleep想进中国?怕是没听过“内卷”二字。国内的睡眠科技早就杀疯了:
小米投资的趣睡科技:智能床垫能连米家APP,监测睡眠数据,还能联动台灯、窗帘,搞“睡眠场景自动化”,价格只有Pod的三分之一;慕思股份:玩了十几年睡眠科技,搞出个“AI潮汐算法”,号称分析百万级人体数据,能实时调节床垫硬度,广告词比Eight Sleep还敢吹:“让你的脊椎比对象更舒服”;还有各种跨界玩家:华为搞睡眠监测手表,阿里健康卖智能枕头,连罗永浩都差点直播卖床垫——在中国,想靠“智能”二字割韭菜?先问问消费者的“性价比之魂”答不答应。更扎心的是文化差异。Eight Sleep英文名是“睡满八小时”,四川人建议译名叫“巴适睡”,听着挺亲切,但功能上的“水土不服”怕是绕不开:
中国家庭习惯“夫妻共睡一张床”,Pod的“单人睡眠监测”怕是要变成“夫妻矛盾导火索”:“你昨晚醒了8次,是不是又在想前女友?”国人失眠的头号原因是“压力大”,不是“床垫不够智能”。与其花几万买个能调温度的床垫,不如花几百块买个静音耳塞+遮光帘,效果可能还好点;最关键的“治疗更年期”:中国大妈们信中医、信保健品,信广场舞,就是不信一张床垫能治潮热盗汗。要是Eight Sleep敢在国内宣传“床垫治更年期”,怕是要被卫健委请去喝茶。聊到这儿,突然想问:人类睡了几百万年,什么时候开始需要AI来教我们睡觉了?
爷爷辈没智能床垫,听着收音机就能睡着;爸妈辈没褪黑素,看看报纸就打哈欠;到了我们这代,有了智能手表监测睡眠,有了AI床垫调节温度,却连“自然入睡”都成了技能点。到底是科技不够先进,还是我们把睡眠活成了“需要KPI考核的项目”?
科学家早就说了:睡眠的本质是生理需求,不是科技产品的实验场。睡前少刷手机,少喝奶茶,少想老板的破事,比什么智能床垫都管用。但资本不会告诉你这些——毕竟,卖“自律”不如卖“产品”,卖“产品”不如卖“智能产品”。
所以,当你看到“7亿床垫”“AI治失眠”的新闻时,不妨冷静想想:你缺的是一张智能床垫,还是一个不被打扰的夜晚?你买的是“睡眠解决方案”,还是“被科技包装的焦虑税”?
最后说个冷知识:F1车手勒克莱尔虽然投了Eight Sleep,但他的队友说,他夺冠的秘诀不是床垫,是“每天雷打不动睡够10小时,且睡前绝不碰手机”。
你看,科技再牛,也干不过最朴素的道理:想睡好觉,先把手机放下。
至于那张融了7亿的床垫?祝你在中国市场“巴适”得起来。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