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回响中探寻科幻之光——专访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22:40 1

摘要:8月30日上午,宇宙回响《三体》海外十年影响力发布会在郑州举行。著名科幻作家、《三体》三部曲作者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这位科幻文学界的领军人物用沉稳而富有洞见的分享,带我们走进他眼中的科幻世界与现实图景。

大河网讯 8月30日上午,宇宙回响《三体》海外十年影响力发布会在郑州举行。著名科幻作家、《三体》三部曲作者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这位科幻文学界的领军人物用沉稳而富有洞见的分享,带我们走进他眼中的科幻世界与现实图景。

创作:“把科幻写得像新闻一样真实是我追求的目标”

谈及《三体》的创作起点,刘慈欣的思绪回到了对“三体问题”的最初认知。这个物理学中著名的难题——人类无法用现有科学预测仅含三个有质量质点的极简宇宙运行状态,曾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如果这么简单的宇宙都无法预测,现实中宏大复杂的宇宙又藏着多少未知?”正是这份疑问,让他开始想象一个由三颗恒星构成、做无规则三体运动的星系,而这也成为《三体》构思的源头。最初,《三体》只是一个短篇故事,却像植物般在他脑海中逐渐生长,最终发展为一部描述人类与外星文明战争的三部曲。

创作过程中,他曾有过一个“狂妄”的想法:以现实主义手法构建厚重的未来历史,打造“科幻版《战争与和平》”。他坦言,“把科幻写得像新闻一样真实”很难,即便在《三体》中,也未能完全实现。要想让读者产生现实感,甚至更高级的“历史感”——仿佛在记录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这对小说或电影都是极高的要求。但他说:“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称之为‘科幻的圣杯’。”

传播:“海外的成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慈欣说,《三体》在海外的成功,是他未曾预料到的。2014年,《三体》英文版开启海外出版之路,如今已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经典案例。提及这一历程,刘慈欣首先感谢了中方出版代理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与中文出版方科幻世界杂志社,“是他们的努力让《三体》走出国门成为现实”。

“《三体》在十年前开始海外出版,最先是英文版。现在看来,出版过程中的各种决策和选择,无论是美国出版社的选择还是宣发的方式,都是正确和具有远见的。这无疑是中国文学海外出版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刘慈欣感慨道。

但即便如此,作为熟知中国科幻百年艰辛的“老科幻迷”,刘慈欣仍对《三体》的海外成功抱有“不真实感”。“就像天文学家形容恒星的话:如果不是真的发生了,我们很容易证明它不可能发生。”他强调成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乏偶然机遇。

刘慈欣表示,科幻文学本身的世界性特征使得《三体》能够跨越文化和种族的界限,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在《三体》中,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这一共同主题,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共鸣点。其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这也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在世界舞台上受到了更多关注。

科幻:“并非预测未来,而是展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面对《三体》情节逐渐照进现实的现象,刘慈欣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认为科幻并非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科幻变为现实带来的失落感时,他幽默地比喻道:“就像一个不走的表,一天也能准两次。”他强调,科幻的魅力在于其无限的可能性,而非具体的预测实现。

对于AI等新兴技术对写作的影响,刘慈欣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认为,写作的最大乐趣在于创造性的过程,而AI的介入可能会让这一过程变成一种劳动,削弱写作本身的乐趣和价值。尽管如此,他也承认AI在信息处理和创意生成方面的潜力,但强调人类的创造力和独特性仍是不可替代的。

在采访的最后,刘慈欣表示对科幻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认为,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中国文化必然会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他希望中国科幻文学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对星空和未来的独特想象。同时,他也鼓励青少年多读科幻小说,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刘慈欣的科幻世界,是梦想与现实的交织,是未知与探索的碰撞。(杨露露 王双飞)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