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你突然被一阵钻心的痒惊醒。掀开被子,雪白的床单上爬着几只芝麻大的褐色小虫,而你的腰腹、手臂早已布满连片的红色疹包——这不是恐怖片场景,而是正在全国28个城市真实上演的“床虱危机”。
凌晨两点,你突然被一阵钻心的痒惊醒。掀开被子,雪白的床单上爬着几只芝麻大的褐色小虫,而你的腰腹、手臂早已布满连片的红色疹包——这不是恐怖片场景,而是正在全国28个城市真实上演的“床虱危机”。
这些被称为“床虱”(又称臭虫)的寄生虫,曾在20世纪90年代后几乎绝迹,如今却通过酒店、民宿、地铁座椅甚至快递包裹,悄悄潜入普通家庭。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床虱投诉量较2020年暴涨370%,一线城市五星级酒店也频频曝出“床虱门”。更令人担忧的是,现代床虱对传统杀虫剂耐药性提升了80%,常规喷洒根本无法根除。
床虱,这种曾伴随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吸血昆虫,在20世纪40年代因DDT等化学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在欧美国家一度被宣布“灭绝”。
然而近20年来,床虱正在全球40多个国家卷土重来。从巴黎地铁的布艺座椅到香港机场快线的车厢,从首尔江南区的高端公寓到伦敦西区的百年剧院,这种体长仅5毫米的昆虫正以惊人的速度重返人类生活空间。
在我国,2023年床虱投诉量相比2020年猛增370%。虫害防治专业人员表示:“上世纪90年代后就很少见了,现在每月能接到十几起求助”。
床虱的传播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它们主要通过家具、床品、行李、箱子、衣物等传播到新地点。当你入住被污染的房间,它们会藏在行李箱缝隙中“搭便车”回家,30天内就能繁衍出上千只。
这些害虫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床虱成虫可在-10℃环境存活2周,在无食物状态下休眠18个月;其若虫体型仅0.5毫米,能钻入iPhone充电口大小的缝隙。
令人担忧的是,床虱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耐药性是2000年的160倍,普通家庭使用的喷雾杀虫剂反而会刺激虫卵提前孵化。
床虱叮咬不仅引发剧烈瘙痒,还可能传播多种病原体。皮肤科医生介绍,被床虱咬后,会感觉到剧烈瘙痒,可引起皮疹,临床诊断为丘疹性荨麻疹。
与蚊子叮咬不同,床虱叮咬引起的皮疹像一个个“红疙瘩”,形态上比蚊子包要圆、鼓、大,在皮肤上呈线状分布。如果不处理,这些红疙瘩可能一周以上才会逐渐消退,甚至感染、发炎、过敏。
更严重的是,长期被床虱困扰会导致失眠、焦虑。《美国医学杂志》病例报告显示,持续床虱侵扰可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出现反复检查床铺、不敢坐公共座椅等强迫行为。
要想及时发现床虱侵袭,可以通过三个步骤自查:
睡前检查床垫边缘,若发现黑色点状排泄物或褐色虫蜕,立即警惕。大约20%的成年床虱和大型若虫在进食时会排出锈色或焦油状斑点。
晨起观察身体,若出现成排分布的红色疹包(与蚊子叮咬单个分散不同),大概率是床虱所致。
用手电筒照射床板缝隙,成虫会发出微弱的荧光。
面对床虱侵袭,专家推荐五种科学防治方法:
发现床虱后,立即将床单、被套用 6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高温可杀死虫卵)。床虱在50°C以上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和繁衍。
床垫用密封塑料袋包裹,放置阳光下暴晒4小时,或冷冻处理24小时。需要注意的是,床虱耐寒(即使在-10℃环境仍可以存活5天),因此冷冻处理需低于零下-32℃并持续一小时才有效。
用硅藻土粉(食品级)喷洒床底、墙角,物理破坏虫体结构(比化学药剂更安全)。
行李箱回家后先喷酒精消毒,衣物单独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若虫害严重,务必请专业除虫公司,使用热蒸汽处理(可渗透床垫深层)。
预防床虱入侵比治理更重要,专家建议:
尽量遮盖皮肤:床虱不太爱钻进衣服下面,所以穿着能覆盖大部分皮肤的睡衣可能会有一定帮助。
仔细检查二手物品:在把二手床上用品、床垫和软垫家具带回家之前,务必仔细检查。
减少杂物:家里杂物越少,床虱的藏身之处就越少。
使用床垫和弹簧床垫保护套:使用防床虱的保护套将床垫和弹簧床垫完全包裹起来,这样可以消除很多藏身点。
经常吸尘:定期吸尘,特别是缝隙和裂缝,可以清除那些搭便车的床虱。
外出旅行时,抵达房间后立即检查:入住酒店房间后,先不要把行李摊开。仔细检查床垫的缝隙、床头板和行李架,寻找床虱的排泄物(黑点)、血迹、蜕皮和虫卵。
面对全球性的床虱危机,各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8。
在香港机场快线的清洁车间,高温蒸汽枪正对着座椅缝隙喷射140℃的蒸汽。港铁公司自2023年11月起,将非金属座椅列车的清洁频率从每周1次提升至每日3次。
新加坡害虫防治协会推出的“床虱保险”,为投保家庭提供年度检查和紧急处理服务,三个月内参保用户突破10万户。
专家强烈建议寻求专业帮助——自行处理的失败率高达76%,反复使用杀虫剂反而会加剧抗药性问题。
床虱的回归是一场沉默的流行病,已席卷全球40余个国家。从巴黎到首尔,从纽约到香港,这种体长仅5毫米的昆虫,正以远超新冠疫情的传播速度,重构现代人的卫生观念与生活方式。
随着国际旅游贸易的频繁往来、二手物品交易增加及抗药性问题,这场危机可能持续蔓延。专家提醒,预防胜于治疗,从日常细节做起,才是抵抗害虫入侵的最佳策略。
来源:象棋张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