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6日,星凯先生从成都新都区邮政支局寄给我一枚明信片,那一枚"升庵桂湖"风景日戳很是吸引眼球。在明信片旁边还加盖了一枚“状元邮局”纪念章,在方寸之间浓缩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这枚直径30毫米的圆形邮戳,以升庵桂湖的双亭为主体图案,环绕着桂湖荷花与明代云纹,当
聞鍾記郵(5251)升庵桂湖风景日戳里的文化密码
3月6日,星凯先生从成都新都区邮政支局寄给我一枚明信片,那一枚"升庵桂湖"风景日戳很是吸引眼球。在明信片旁边还加盖了一枚“状元邮局”纪念章,在方寸之间浓缩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这枚直径30毫米的圆形邮戳,以升庵桂湖的双亭为主体图案,环绕着桂湖荷花与明代云纹,当油墨在信封上绽放的瞬间,千年蜀地的文脉传承与城市精神便跃然纸上。
也许初见这个“升庵桂湖”会有所疑惑,难怪,这本身就不是一个词。这四个字可以两两拆开,一为“升庵”,二为“桂湖”。升庵者,杨慎也。这位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的文化巨擘,在新都故里留下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千古绝唱。桂湖园林以"三亩地"为核心,通过"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将江南园林的灵秀与川西民居的朴拙完美融合。现存的1700余株古桂树,每逢金秋便形成"桂蕊飘香三千里"的奇观,这种独特的生态景观已成为新都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
别说不知道“杨慎”是谁啊,因为当年罗贯中写下《三国演义》的时候,开篇就是一首《临江仙》,写下这阕《临江仙》的,就是杨慎。如果还背不过这阕词,那就哼唱一曲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保准都会将这首《临江仙》一字不差唱下来。杨慎在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这也是明信片上“状元邮局”纪念章的由来吧。在贵阳的青岩古镇也有一家状元邮局,是为了纪念贵州的第一个状元赵以炯。这次又知道了成都也有一家状元邮局,这是为了纪念杨慎。
而说到了杨慎,不能不提明世宗朱厚熜的大礼仪事件。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发生了一场关于皇统的政治争论。世宗皇帝以藩王入主圭臬,在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上引起了争论。最终嘉靖皇帝笑到了最后,并将以杨廷和为首的官僚集团削官为民,嘉靖皇帝掌握了朝堂的实权。而杨廷和就是杨慎的父亲,受大礼仪事件的影响,杨慎也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往返川滇,在川的时候就居住在新都。嘉靖三十八年在戍所逝世,明穆宗追封光禄寺少卿,明熹宗追封谥号文宪。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明朝那些事》,如果对嘉靖皇帝感兴趣的不妨读一读《大明王朝1566》。
升庵桂湖的水域里倒映着明代状元杨慎的身影,杨慎在此创办的"桂湖书院",开创了川西地区私人讲学的先河。现存的"升庵祠"内,《全蜀艺文志》《升庵集》等珍贵文献,与桂湖碑林的300余通碑刻共同构成了蜀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这种"以文载道"的传统,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新都的城市品格。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湖承载着明清时期四川书院文化的辉煌。站在天府文化的维度审视,升庵桂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个体存在,更在于它与周边文化遗产的协同效应。与桂湖相距3公里的宝光寺,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者共同构成"一文一佛"的文化双核。随着"新都文化遗产走廊"项目的推进,桂湖、宝光寺、锦门等节点将串联成线,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验带。
风景日戳作为"流动的城市名片",其设计理念与城市文化特质形成镜像关系。"升庵桂湖"日戳采用传统线刻技法,虽然只展现了桂湖双亭,却是把现代邮政元素与古典事物有机结合,构成了新都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自2003年首枚"宝光寺"日戳发行以来,新都区已累计推出32枚主题邮戳,构建起完整的城市文化传播体系。在网络时代,实体邮戳的文化价值被重新发现。"升庵桂湖"风景日戳记录着城市变迁的瞬间。为集邮者的收藏行为提供了新鲜的素材。也使风景日戳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集邮者集体记忆的载体。
来源:闻锺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