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里,稻株高达2.1米,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米,穗子比扫帚还长,稻谷颗粒饱满——这不再是梦想,而是温州田间地头的现实。
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里,稻株高达2.1米,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米,穗子比扫帚还长,稻谷颗粒饱满——这不再是梦想,而是温州田间地头的现实。
在浙江省温州市的试验田里,一种令人惊叹的“巨型水稻”正茁壮成长,这些稻株高达2.1米,试种面积达300亩,预计9月即可收割,每亩产量可达600至800公斤稻谷。
这一突破性的农业成就让袁隆平院士曾经的“禾下乘凉梦”逐渐变为现实。
01 梦想照进现实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畅想的画面。
如今,在温州这片热土上,这个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金灿灿的巨型稻穗随风摇曳,形成了一片罕见的农业奇观。
02 科技赋能农业
这种巨型稻并非一夜之间诞生,它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团队研发的水稻新种质,于2017年10月正式发布。
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水稻种源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优中选优获得的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材料。
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改进,如今巨型稻已在全国22个省份100多个试点种植成功,涵盖了从传统水稻种植区到海边盐碱地的各种环境。
03 优势远超普通水稻
与传统水稻相比,巨型稻展现出多重优势。它不仅产量可观,米质也已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三级标准,适口性好,克服了以往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问题。
巨型稻根系发达,深度达到35厘米,比普通稻的根系长53%,根系总量是普通稻的3-4倍,因此养分流失少。
这种水稻还具有很强的抗逆境能力,耐旱、耐贫瘠、耐盐碱、抗海水,在稻田、旱地、贫瘠新垦地、盐碱地、海边滩涂等均可种植。
04 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双赢
巨型稻不仅产量高,还为农业创新提供了新可能。由于其植株高大,可以实现“稻鱼共养”生态农业模式。
普通水稻田最多只能蓄40厘米深的水,而巨型稻蓄水深度可达1米左右,这不仅可以提高鱼虾产量,还可以养鸭等经济动物。粗壮高耸的巨型稻,还能成为鱼虾遮阳和防范鸟类的防护屏障。
成熟时籽黄叶绿,秸秆纤维素比普通水稻高20%-30%,可用于制作青贮饲料,喂牛羊等动物。此外,秸秆也可以作造纸与建材用。
05 温州农业科技的飞跃
温州近年来在农业科技领域屡获突破,乐清市连续三次获评全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水稻整建制单产提升县)。
当地推广“麦—稻—稻”等周年三熟制,利用冬闲田增种大小麦,亩均增产粮食超300公斤。建成5家农事服务中心,水稻、大小麦、油菜三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7%,引入无人驾驶插秧机、智能育秧生产线等“黑科技”。
这些技术创新为巨型稻的成功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06 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巨型稻的试种成功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希望。在温州鹿城区,3000余名青年才俊已被吸引归巢入乡,在田野间谱写乡村振兴的青年担当。
“我想用我的行动告诉大家,土特产里藏着金钥匙,乡村天地大有可为!”在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田间地头,乡村CEO金智婉道出了许多返乡青年的心声。
这些农业创新技术和年轻人才的回归,正在重塑温州乡村的面貌,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巨型稻的种植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更带来了生态农业的新模式。据了解,温州当地计划进一步扩大巨型稻种植面积,并发展“稻鱼共生”试验项目。
金秋九月,这些“巨人”水稻将被收割,但它们的种子已经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正在神州大地变为现实,而温州,正是这个梦想成真的地方之一。
来源:时间不会说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