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厦社区活动室里,16名少年正将环保理念转化为视觉语言。五年级学生陈雨桐设计的"光合作用徽章"引发关注:叶片状轮廓中嵌套着太阳能板图案,"希望植物都能变成清洁能源站"。这些创意成果将制成可佩戴徽章,成为社区环保志愿者的身份标识。
——平湖街道青少年成长实践侧记
春日的平湖街道,两场别具匠心的成长课堂正在社区间流转。山厦社区的环保创意工坊与平湖社区的家风研习营,以不同维度编织着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绿意萌芽:童笔勾勒生态密码】
山厦社区活动室里,16名少年正将环保理念转化为视觉语言。五年级学生陈雨桐设计的"光合作用徽章"引发关注:叶片状轮廓中嵌套着太阳能板图案,"希望植物都能变成清洁能源站"。这些创意成果将制成可佩戴徽章,成为社区环保志愿者的身份标识。
活动突破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观察-思辨-创造"教育链。VR眼镜中,孩子们目睹塑料微粒在海洋生物体内穿梭;沙盘推演时,他们用磁贴规划社区废弃物处理站布局。最具生命力的是"绿芽成长档案",参与者通过旧物改造、废弃物分类等实践积累能量值,解锁植物盲盒或自然观察课程。社区工作者透露,首期学员已自发组成"生态侦查小队",定期巡查社区绿化带。
【家风流转:时光胶囊里的温情编码】
平湖社区图书馆内,60组家庭正在进行跨代际对话。8岁的吴子涵与外婆共同完成"记忆漂流瓶",瓶中装着老照片扫描件和手写家书。"外婆说她小时候在祠堂听祖训,我要把家风故事录进二维码。"孩子举着自制的语音木牌介绍。
活动以"沉浸式解码"重塑家风教育。《朱家故事》阅读会后,亲子家庭用数字油画拼贴"家务协作树";在"家庭时光胶囊"环节,每个孩子封存年度家风践行目标。这些承载着文化密码的手工艺品,将在社区"家风驿站"持续展出,形成流动的教育场域。参与者张女士发现,孩子主动绘制"夸夸日历",记录家人每日闪光点。
【成长赋能:社区里的第二课堂】
两个社区实践看似独立,实则构建起育人共同体。山厦社区将环保创意转化为"生态微更新"方案,孩子们设计的蚯蚓塔正在社区花园落地;平湖社区组建"家风小讲师团",小讲解员带着自创绘本走进楼道议事厅。这种"参与式共创"模式,让青少年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社区治理的共建者。
"教育不应困于教室围墙。"社区文化负责人表示,正筹划"成长能量站"计划:环保徽章设计者可参与街角花园改造,家风手作达人能加入社区文化墙创作。数据显示,83%的参与家庭开始实施废弃物分类,76%的青少年持续参与社区服务,文明习惯如蒲公英种子在社区生根。
暮色中的平湖街道,少年们手绘的绿意爬满社区墙绘,家风传承的暖流在楼道间荡漾。当实践课堂与真实生活产生共振,那些播撒在春日里的文明种子,终将在时光中长成守护家园的精神绿荫。
来源:杨双说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