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兰花香清味淡,清雅幽静,“不以无人而不芳”,生在荆棘丛中也具有君子之风和高洁操守,与儒家追求的人生宗旨不谋而合。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化矣。”意思是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象进入充满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香草的香味,因为和香味
世间芬芳花卉上万,我想它们是羡慕兰花的。估计很难再找出另一种能像兰花那样,从古至今让儒家、释家、道家同时欣赏认同并容入三教的文化里。
儒家修身,所谓近兰者香也;道家修心,所谓幽兰清静也;佛家修行,所谓见兰悟禅也。
儒家贤士进则立功,退则静养。立功不成就种花侍草,著书立说、授徒传道,或结社吟诗、写字画画。
兰花香清味淡,清雅幽静,“不以无人而不芳”,生在荆棘丛中也具有君子之风和高洁操守,与儒家追求的人生宗旨不谋而合。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化矣。”意思是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象进入充满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香草的香味,因为和香味融合在了一起。孔子把兰草比喻成贤才,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兰者香。
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雅士,把人的气质之清美称为“兰质”,把人的清美的精神称为“兰魂”,把人的仪容淑美称为“兰仪”,把人的容貌娇美天性聪慧称为“兰质蕙心”,把美丽的衣服称为“兰服”,把美好的思想称为“兰德”,把良友称为“兰友”,把贵客称为“兰客”,把优秀的文章称为“兰章”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给予充分的重视,儒家没有把人神化,却常以物喻人。
兰与儒学传统中的人格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对它的文化内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后,兰文化显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儒学人格进行调整、补充。人们说兰、赏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兰的品格中读自己的精神境界。将兰推为“王者之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念的赞赏。
道教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和兰花是“道”的演化物之一,是阴阳五行、精气神组成的有形体和生命。兰花本身就是一种中国人文精神的存在,爱兰、养兰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追求。兰花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明确了自己的志向,是一件风雅的事情。
修道人通过养兰,更能获得内心的恬静与和谐,这和道文化是非常吻合的。这也缘于道家“三才说理论”。其理论缘于:混沌初开,清者上而成天,浊者下而为地。天地既成,而后万物生,人居其中,自有道统。
道家山人的主旨是“道法自然”,主张人生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失衡,不冲突。兰花喜阴、性洁、花型对称,气韵高雅,神清色淡,很符合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藏于山林,空闻其香,不见其踪,忽远忽近,似有似无,契合道家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思想。
佛教传入我国后,兰花又融合进了佛文化。兰花瓣型端正、素心花色朴素纯清,遗世独立,安于淡泊,乐于恬静,和佛教中的“戒、定、慧”有相通之处。佛门将寺庙的清净之地也称为“兰若”,或者“兰室”,将兰花称为禅花。唐朝开始,寺庙中多辟有兰园,这个习惯一直流传到现在。
兰花在佛教中被视为禅花,象征着禅修的清净与超脱。佛教认为,从养兰到品赏闻香,能让佛教徒脱离世俗烦恼,获得清静无为的快乐。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兰一君子”与“见兰悟禅”之说是很有道理的。
人在红尘难免被染,养兰就是学习兰花清静,戒污染,守定心走正道的真善之路,争取修成人生的正果。 无论是儒、道、佛各家思想,都是讲做人的人生道理。做人要像兰花一样,要耐得住寂寞,要以诚信为本,立德修身,才能成大器。言不激行不偏,自爱爱人就是正,有兰心兰德的人必然心性不乱、言行不偏激,这就是君子,就是兰品。
来源:愙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