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MASH诊疗突破不断:2款药物上市,3款在研药数据亮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9:32 2

摘要:截至2025年8月末,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诊疗领域可谓成果丰硕,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例如,8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MASH治疗[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撰文 | 毛毛

截至2025年8月末,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诊疗领域可谓成果丰硕,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例如,8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MASH治疗[1],紧接着,8月20日,瑞美替罗(暂译名)在欧盟获批用于治疗MASH[2]。

本文将系统梳理2025年该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期望能为临床同仁们提供参考。

01司美格鲁肽8月15日,司美格鲁肽获得FDA批准,用于联合低热量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治疗伴有中度至重度肝纤维化(2期或3期)的非肝硬化型MASH成人患者。这一批准标志着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首次应用于MASH治疗。作为一种代表性的GLP-1RA类药物,司美格鲁肽通过减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抗炎作用以及调节脂肪代谢,显著改善肝脏健康,帮助减轻肝脏脂肪积聚,进而促进肝脏纤维化的逆转[3]。在72周的治疗过程中,62.9%的患者肝脏炎症和脂肪积聚显著减少,36.8%的患者肝纤维化有所改善,平均体重减轻了10.5%[4]。此外,司美格鲁肽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适[3,5]。02瑞美替罗2024年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肝纤维化MASH,是首个在FDA获批的用于治疗MASH的药物。其是一种甲状腺激素受体β(THR-β)选择性激动剂,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并减轻肝脏炎症,从而有效缓解MASH的症状[6]。MAESTRO-NASH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52周的随访中,80mg和100mg剂量组的患者在改善肝脏纤维化方面显示了显著效果。具体而言,瑞美替罗100mg组中,24.2%的患者实现了肝纤维化改善至少一个阶段,且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活动评分未恶化14.2%。在部分患者群体中,瑞美替罗还显示出对血糖和脂质代谢的改善作用[6]。二、在研药物及其临床试验01Efruxifermin作为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类似物,该药物可通过改善脂肪代谢、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促进肝纤维化逆转三大核心机制,有效改善MASH患者的临床症状[7]。今年8月16日,《柳叶刀》发表了HARMONY 2期试验的长期数据。结果显示,长期治疗96周后,高剂量组中49%的患者实现了纤维化改善至少1期,且MASH未出现恶化75%,且30%患者的病情几乎完全逆转[8]。02SurvodutideGCG)双重受体激动剂。其通过同时激活GLP-1与GCG受体,调节脂肪代谢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直接作用于MASH的病理生理过程[9-12]。在2025年亚太肝病年会上,发布了Survodutide在MASH伴肝纤维化患者中Ⅱ期临床研究东亚亚组的分析结果。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urvodutide组肝脂肪含量(LFC)降低>30%的患者比例为62.5%,23.1%[13]。LIVERAGE-Cirrhosis研究是国内首个针对MASH代偿性肝硬化(4期)患者的大型Ⅲ期临床试验,2025年5月已完成首例患者入组[14],该试验将填补中国人群系统性数据的空白,并为我国MASH终末期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体系提供了突破性支持。03玛仕度肽玛仕度肽是一种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受体和GIP受体,实现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肝脏脂肪浸润及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治疗MASH[15-17]。2025年5月,玛仕度肽在中国超重或肥胖受试者中的Ⅲ期临床研究(GLORY-1)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在基线肝脏脂肪含量≥10%的受试者中,玛仕度肽6mg治疗48周,LFC相对基线下降80.2%,76%的受试者成功实现了脂肪肝的完全消退(LFC,这一发现表明,近八成的单纯肥胖症患者在接受玛仕度肽治疗后,脂肪肝得到了完全逆转[18]。小结:

2025年,MASH治疗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多个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FDA已经批准了首个用于MASH治疗的GLP-1RA类药物——司美格鲁肽。这些药物的批准标志着MASH治疗的新时代,然而,MASH的治疗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高纤维化患者中的疗效以及药物的长期安全性。未来,随着更多新药的研发和联合疗法的探索,MASH治疗将进入一个更加个性化和精确的治疗时代。

参考文献:

[1]

[2]

[3]Newsome PN,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4 Dec;60(11-12):1525-1533.

[4]Arun J. Sanyal, et al. N Engl J Med 2025;392:2089-2099.

[5]Nowak K, et al. Ann Pharmacother. 2025 Oct;59(10):928-936.

[6]Harrison SA,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Feb 8;390(6):497-509.

[7]Puengel T, Tacke F.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23 Jan-Jun;32(6):451-461.

[8]Noureddin M, et al. Lancet. 2025 Aug 16;406(10504):719-730.

[9]Tschöp MH, et al. 2016 Jul 12;24(1):51-62.5.

[10]Tan TM, et al. Diabetes. 2013 Apr;62(4):1131-8.6.

[11]Cegla J, et al. Diabetes. 2014 Nov;63(11):3711-20.7.

[12]Sanyal AJ, Bedossa P, Fraessdorf M,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Jul 25;391(4):311-319.

[13]Lai Wei, Samina Ajaz Hussain, Mandy Fraessdorf,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OP0013.

[14]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632457

[15]Andreasen CR,et al.Diabetologia. 2023 Oct;66(10):1846-1858.

[16]Del Prato Stefano, et al. Obes Rev. 2022; 23(2): e13372.

[17]Hope DCD,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1; 12: 735019.

[18]Ji L, Jiang H, et al.N Engl J Med. 2025 Jun 12;392(22):2215-2225.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