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村: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17:35 1

摘要:我村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为53米。地表土质由古漳河冲击物构成,土层深厚,地下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适宜种植粮、棉、油菜、瓜果等农作物。属表质地,村西为黏土质,村北村南为壤土质,村东为古漳河古道河带,由古漳河洪冲而淤积而成的沙质和沙壤土质,

我村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为53米。地表土质由古漳河冲击物构成,土层深厚,地下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适宜种植粮、棉、油菜、瓜果等农作物。属表质地,村西为黏土质,村北村南为壤土质,村东为古漳河古道河带,由古漳河洪冲而淤积而成的沙质和沙壤土质,并经过多年的洪冲和风沙淤积,逐渐形成了大小沙疙瘩30多个。

从上世纪中50年代起,因国家建设用沙和扩耕土地全部起平。粮食作物1945至1960年,全村粮食播种面积1500-2500亩左右,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平均亩产在120-175公斤左右。

1960年以后,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国家占地逐年增多,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9年春我村试种120亩水稻成功,当年亩产500公斤。1970年扩种600亩,总产24万公斤。

经济作物棉花20世纪50年代,在政府"爱国家种棉花"的号召下,我村棉花种植在300亩左右,多时达到500亩左右,多在村南地种植(史称南花地),亩产皮棉35公斤左右。1965年蔬菜面积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骤减到60亩左右。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制后,不再种植棉花。

花生,我村村东沙地适宜种植花生,除种植瓜类芝麻和小杂粮外,每年种植花生在500亩左右,亩产100-150公斤左右。1963年村东果树成林后,只在树行间隙内种植。解放前,由于受水利条件的限制,一般在房前屋后和村边种植少量的蔬菜,多为自食,少量出售。建国后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和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提高。

1958年在郊区农业"以菜为纲","郊区农业为城市服务"的方针指导下,我村被郊区划为蔬菜种植大队,实行蔬菜包产定销。蔬菜种植面积最高达到500多亩,年总产150万公斤,成为我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963年8月2日至10日,连降暴雨1033毫米,滏阳河支漳河洪水决堤,我村另外一片汪洋,严重灾害,秋季农作物基本绝收。同时,上级政府及时调来救援物资帮助群众度过灾荒。大队组织群众奋起生产自救,抢种蔬菜及晚秋作物,并获得了好收成。

来源:可润堂主李雪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