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第一碑——韩国人拼命想毁掉的一件文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6-11 23:48 2

摘要:五一期间去了一趟沈阳,在辽宁省博物馆见到了这件著名的残碑,有人叫它“丸都纪功碑”,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毌丘俭(Guàn Qiū Jiǎn)纪功碑”,毌丘俭是人名,丸都是地名。

#喜欢笔者内容的朋友,感谢您能加关注、点赞、分享!#

五一期间去了一趟沈阳,在辽宁省博物馆见到了这件著名的残碑,有人叫它“丸都纪功碑”,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毌丘俭(Guàn Qiū Jiǎn)纪功碑”,毌丘俭是人名,丸都是地名。

这块残碑虽然残破,但是最重要的是上面留下了一句话:“正始三年高句丽反……督七牙门讨句丽……”

要特别注意这个“反”字和这个“讨”字,“反”的意思,意味着原本依附、臣属的一方向被依附、作为统御者的一方发起冲突、甚至发动战争,“讨”的意思则是“宣布罪行后加以攻击”,通常用于皇帝对郡县或藩国、上对下、统御者对反叛者。

中国史书用字是极其精确的,这句话以及这两个字,充分证明了至少在曹魏时期,高句丽就是中国管辖的地方民族、高句丽人生活的土地就是中国所属之地——韩国人再擅长乱画地图,再喜欢混淆高句丽就是高丽,有这么一件可作为历史实证的文物在,都只能是扯淡。

毌丘俭纪功碑拓片,摄制于辽宁省博

高句丽:从县域部落到弱小属国

实际上,高句丽(史书常写为高句骊)这个古代民族和他们所生活的土地归属于中国,比曹魏时代要早得多。

按照时间顺序,应该可以分成5个阶段来说:

箕子(jī zǐ)朝鲜时期:这个地方政权存续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120年~公元前194年期间,周武王灭商之后,帝辛(就是著名的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名叫胥余)跑到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史称“箕子朝鲜”或“箕氏侯国”。要知道这个小国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属国——《尚书大传》记载:周建国后,正式分封朝鲜给了箕子,箕子也接受了周朝分封,并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而且因为箕子带了5000人过来,基本上把当地应该还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和生产力按下了快进键。

要说明一点:韩国和北朝鲜长期以来不承认箕子朝鲜,两边的做法有所不同。北朝鲜是在1959年下令炸毁了公元1102年由高丽肃宗下令修建的平壤箕子墓(可见相隔800多年两个政权的历史观差异有多大);韩国没这么蛮,手法上更像文贼,就是硬在箕子朝鲜前面加上了一个成熟文明“檀君朝鲜”,可惜找不到足够的考古证据。

而箕子朝鲜不但有历史文献记载,更有在辽宁挖掘出的商朝青铜器作为证据。下图是我在辽博挤在人堆里拍的一张方鼎照片。要知道这是在殷墟外发现的唯一一个方鼎,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研究过青铜器的朋友应该知道,方比圆贵——方鼎要比圆鼎尊贵得多,通常代表了王权,因此也少见得多。

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商朝方鼎

而这个在殷墟之外发现的唯一方鼎,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推断这段历史:周灭商,乱世之中,纣王的叔父箕子带着极为尊贵的商国方鼎重器向东避祸,首先来到了辽西和辽河平原地区,之后因为未知的原因——很可能是受到当地旧有部落的侵扰——而继续向东,越过辽东丘陵地带向朝鲜迁移,因为是侵扰而离开,大概率是因为这些重器不方便跟着带走,只好匆匆掩埋,今天在辽宁省辽阳市北洞村的考古中被我们发现。

燕击朝鲜2000里时期:战国后期,乐毅攻齐使得燕国进入全盛的时候,燕王因此拥有了更大的战略期望,为了保证燕国华北腹地的安全,就派兵向东攻打真番、朝鲜,这次攻击为燕国获取了全部的辽河平原,以及辽东、箕子朝鲜的大片土地,从而形成对燕国华北核心土地的拱卫。燕国在新获取的土地上设置官吏,在边塞修筑防御城堡、关塞。但是要注意,此时箕子朝鲜并没有被灭亡掉,只是被夺走了大片土地而已。

战国时期燕国在诸侯混战中夺取辽西及朝鲜土地(图源网络,侵删)

后来秦国灭掉燕国,始皇帝努力巡视国家、抚平原来诸侯国的故地已经让他精疲力尽,秦国的辽东郡对辽东丘陵以东以南地区没有能力投射实力,因此地方政权箕子朝鲜趁机又恢复了大片的国土。所以,西汉初年的时候,箕子朝鲜应该又恢复到如下图所示的国土状态。

卫满攻打朝鲜之前的箕子朝鲜(图源网络,侵删)

卫满朝鲜时期:秦朝是个短命朝代,很快就被推翻。按《史记》 记载,到了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往匈奴管辖的地方逃亡,一个叫卫满的人也跟从了这次反叛,但是走到半路却分道扬镳,自己率领千把人向南进入了朝鲜半岛。此时箕子朝鲜的国王是箕准,这个国王收留了这一股叛汉势力,给了卫满一个“博士”的官职,还给了卫满一块儿靠西边的封地。但是卫满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暗中开始召集被秦国打散的齐国和燕国的亡命者,同时还开始交结箕子朝鲜国内的反对力量,到公元前194年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于是一举攻陷了首都王险城(也就是今天的平壤),这一年卫满登基即位,史称“卫满朝鲜”或“卫氏朝鲜”。

卫满朝鲜的大概国土(图源网络,侵删)

这个时间中国的皇帝已经换成了汉惠帝,实际的掌权者是他的母亲吕后。汉家天下此时实行的是黄老之学,对内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对外和亲、休战媾和,因此对于朝鲜这个属国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做出反应。

汉朝郡县时期:但是谁都知道汉朝后来成了强汉,到了公元前107年,汉武帝派大军灭了卫氏朝鲜(这个叛汉的属国也就存在了80几年),然后在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设立玄菟郡(玄菟发音xuán tú,字面意思是黑老虎)——其实一共设立了4个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不过高句丽在玄菟郡下面,是一个县级单位,叫做高句丽县。

西汉在辽东和朝鲜半岛设置的郡县(图源网络,侵删)

好了,地名有了,那么高句丽这个民族是不是同时也该出现了?对不起,还真不是,因为史书的记载到这里出现了混乱。我不想把这些混乱呈现给大家了,只说我的理解吧:

高句丽县这个地名应该是公元前2世纪就有的(可以参考《汉书》),有县治自然应该有人,大概率西汉是把一些当地部落或部落联盟安置在了高句丽县内,这就成了高句丽县成立后的第一批汉家子民;西汉政府应该还给部落的实控人(酋长)封了县侯的地位。到公元前37年(西汉建昭2年,这时候的中国皇帝是汉元帝刘奭shì),扶余部落的一个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跑到高句丽县内,打服了高句丽县内的原住民部落,开始建立政权“高句骊国”。但是西汉朝廷没有承认高句骊国,从官方看,高句骊县的管理仍然是由高句骊部落在掌握,而实际上大权应该已经落到朱蒙及其家族手中。到公元32年(东汉光武帝建武8年),中国大地上刚刚平息王莽之乱,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全部的精力用在抚平国家的战争伤疤、促使海内归附、收束云台诸将免生异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则无暇顾及。这个时候,玄菟郡高句骊县里的这支力量感觉时候到了,于是正式称王,虽然称王,但是他知道自己力量小,所以还是遣使向东汉朝廷进贡,其实也是申请批准封号的意思,光武帝是个善于隐忍和权衡局势的人,他选择承认高句骊国王的称号。

——由此,高句丽作为属国才开始登上中国的史书,并一直存在到唐朝高宗时代。

汉朝属国时期:高句丽这个属国其实一直就拿天高皇帝远当作自己逍遥自在的重要理由,但是事实很快就教育它——你就是个末流的小弟弟,不听话的话,大哥下面任何一个小弟都能修理你!公元53年,高句丽的太祖王开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到56年,太祖王开始扩张并吞并周边部落的领土。但是高句丽打一些部落还行,对付东汉则力量有限,甚至打不过东汉的地方军阀——到东汉末年,高句丽就受到了东北军阀公孙家族的控制。而公孙氏也没能活好久,景初二年(魏明帝曹叡cáo ruì的年号,也就是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在这小200年间,高句丽应该一直保持着“你强我就怂”这样一种状态,随时寻找着扩大自己的机会。

游戏中的毌丘俭形象(图源网络,侵删)

毌丘俭出场:“讨叛”的历史记载

与“毌丘俭纪功碑”相关的历史就在这个时候登场了。

先说说毌丘俭此人,毌丘是个复姓,名俭,字仲恭,是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

毌丘俭算是妥妥的官二代,父亲毌丘兴曾任武威郡太守,封爵为高阳乡侯。父亲死后,毌丘俭继承爵位,并担任平原王曹叡(cáo ruì)的幕僚;曹叡继位为帝后(魏明帝),毌丘俭被提拔为尚书郎,又升任羽林监、洛阳典农中郎将,后来又升任荆州刺史——官二代,又跟对了领导,就是这种火箭式升迁的模样。

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七月,曹魏打算讨伐辽东公孙渊时,任命毌丘俭为幽州刺史,加授度辽将军官职,持有节杖,并兼任护乌丸校尉。公孙渊被灭之后,随司马懿出征的毌丘俭因功晋封为安邑侯,封邑三千九百户。

这个时候高句丽就出场了。

大概是觉得公孙渊被干掉,压制着自己的力量消失了,高句丽想伸展一下腰肢,居然开始横挑强敌,向曹魏展开了主动进攻。

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芳在位,实际上是权臣曹爽秉政),高句丽叛乱,多次派兵袭扰魏国边境。毌丘俭于是统率步骑一万经过玄菟郡,兵分数路讨伐高句丽。高句丽王“位宫”(音译)率兵2万人,进军沸流水的上游;两军在梁口(今吉林省通化县西南)展开激战,位宫接连战败溃逃,毌丘俭乘胜追击,直接率军打到高句丽国的都城丸都山城(今吉林集安市西北);同年十月,毌丘俭攻破丸都山城后下令屠城,斩首和俘虏的敌军数以千计,位宫带着妻子儿女逃走。此时应该是天太冷了,大军难以得到补给,因此毌丘俭领兵退还。

第二年毌丘俭又来了,而且是兵分多路:

一路是玄菟郡太守王颀(qí),王太守先是出使扶余国(在高句丽北面),扶余王“位居”(也是音译,大概率跟高句丽王是亲戚)亲自来到郊外迎接,同时承诺供给魏军粮草。于是王颀率领远征军继续追击位宫,在竹岭击败高句丽的军队,位宫在战败后再次携妻女及亲信等人向北逃奔沃沮,王颀又继续率军追击,击败沃沮各部落援助高句丽的军队,斩获敌人首级三千余;位宫又逃奔北沃沮,王颀的军队穿过沃沮国又追了一千多里,直至肃慎国的南部边界。另一路是乐浪郡太守刘茂、带方郡太守弓遵率领另一支军队,向东讨伐濊貊(huì mò)等高句丽属国,这些部落随即投降并与高句丽断交,后来派遣使者向魏国朝贡,被封为不耐濊王。同时,毌丘俭发布檄文,要求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等八国归降,纳入魏国乐浪郡(这路数一看就是“强汉”精神的延续),引发当地诸国的反抗。毌丘俭派遣刘茂、弓遵率军讨伐,灭亡辰韩等国。

毌丘俭进军及战役情况图(图源网络,侵删)

到正始6年9月,位宫应该是在连续的逃亡中颠沛、惊惧加上伤病,实在受不了了就病死了——死之前不晓得他有没有对横挑强敌有所悔悟,高句丽之战到此算是大功告成。毌丘俭随即与众将士在丸都的山上和不耐城(今朝鲜江原道安边城)刻石立碑,以纪念此次功绩。

此战之后,毌丘俭再次高升——因功升任左将军、兼任豫州刺史,后来又先后转任镇南将军、镇东将军。

《三国志·魏书·丘俭传》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原文是:“正始中,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丽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宫将妻子逃窜,俭引兵还。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

——从上述记载来看,毋丘俭刻石纪功的地方应该有两处,我们今天看到的“毌丘俭纪功碑”应该是其中“刊丸都之山”的那一块碑

为何说毌丘俭碑是东北第一碑?

我国东北地区现存的重要碑刻非常多,为啥说毌丘俭残碑是东北第一碑?咱们先捋捋东北的主要碑刻有哪些类:

好太王碑: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碑刻之一,也是高句丽文化的重要见证。该碑高6.39米,文字部分最高5.6米,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重要资料。鸿胪井刻石:位于大连旅顺,是唐代与东北地方政权交往的历史见证,与好太王碑、毋丘俭丸都记功碑并列,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毌丘俭纪功残碑:是目前在中国东北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献资料,刻于三国时期,记录了毌丘俭讨伐高句丽的战功。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吉林省扶余市,是金代重要的碑刻,记录了金世宗完颜雍东巡上京的功绩,是研究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辽代石刻:如泰来县塔子城出土的辽“大安七年”刻石,对辽金泰州地理考证、辽代官职解读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明代碑刻:如阿什哈达摩崖碑,记录了明辽东都指挥司使刘清三次率军至吉林市修建龙王庙和造船运粮的活动,对研究明代造船沿革及东北地区开发史具有重要意义。清代黑龙江满族碑刻:包括德政碑、纪功碑、墓碑、神道碑、界碑、告示碑、建置碑、祠堂碑、宗教碑、庙碑及节孝碑等,这些碑刻记录了清代官员的政绩、宗教信仰活动、历史人物事迹、节孝妇女人物等内容。

从上面这些碑刻来看,说毌丘俭残碑是“东北第一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的证史价值:

首先,这块碑成了证明和破解《三国志》等史书千年悬案的关键物证:在发现毌丘俭碑之前,《三国志》中《高句丽传》与《毌丘俭传》对于毌丘俭征讨高句丽的时间记载是存在矛盾的,大家搞不清楚到底是正始三年出兵、五年出兵还是六年出兵。而碑文残存的“正始三年高句骊反……六年五月旋师”等字,结合王国维考证,确证毌丘俭于正始五年出兵、六年班师,属同一战役的延续。此碑以实物终结了文献争议,被王国维誉为“人间瑰宝”

其次,这块碑印证了中原王朝对东北的经略,证明了高句丽跟很多少数民族一样,都是中国的早期地方民族,证伪了韩国某些文丐、文贼所说的“高句丽就是高丽”这种说法。尤其碑文记载“悬车束马登丸都山,屠其所都”,与《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描述的战役细节完全吻合,实证了曹魏对高句丽的军事控制与疆域管理,是中央政权经营东北边疆的早期直接证据

你说,这么一块宝贝,韩国人恨得牙根痒痒的,可不就是东北第一碑吗

后话

那么,后事如何呢?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的乱世,后事确实只能是惨淡收场。

先说毌丘俭吧。结束高句丽之战后没有几年,曹魏朝廷风云变化,先是司马懿干掉了权臣曹爽,司马家独揽大权,到大将军司马师秉政时期,司马师废黜了少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máo)为帝。忠于曹家的毌丘俭对此心中愤恨,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假传太后懿旨,在寿春举兵反叛司马师。开始阶段,毌丘俭、文钦统领大军北渡淮河,向西推进到项县,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往征讨,结果镇南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等也率军进逼寿春,毌丘俭、文钦进退两难,于是兵败;乱军之中毌丘俭被射杀,死后又遭夷灭三族。

残念……

再说高句丽。

毌丘俭虽然打败了高句丽王,但是并没能斩草除根,此后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重新开始袭击辽东——这个民族还真是饱含着横挑强敌的冲动和勇气。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及辽东的大部地区,并开始与朝鲜的古代国家百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世界历史学家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来源:白袍虬髯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