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学目的地到企业出海热土:中国人这样看印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4 15:09 2

摘要:在日惹,飞机打开舱门后,温和的热带余晖照了进来。温热的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捎来充满活力的印尼语和爪哇语。我们拖着行李穿过走廊,兴奋地四处打量,偶尔和身着巴迪克蜡染布或穆斯林头巾的当地人对上目光。这便是我对于日惹这座印度尼西亚历史文化名城的初印象。

李昊朗:留学印尼,感受文化交流的魅力

在日惹,飞机打开舱门后,温和的热带余晖照了进来。温热的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捎来充满活力的印尼语和爪哇语。我们拖着行李穿过走廊,兴奋地四处打量,偶尔和身着巴迪克蜡染布或穆斯林头巾的当地人对上目光。这便是我对于日惹这座印度尼西亚历史文化名城的初印象。

2019年9月,我们一群印尼语专业本科生飞往印尼,准备在日惹国立大学开启我们大三的学习。这所学校的对外印尼语项目(BIPA)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我们不仅遇到了来自北京、天津、云南和广东的印尼语专业同侪,还见到了来自比利时、德国、埃及与日本等国的印尼语学习者。大家从天南海北齐聚于这里,都对在日惹接下来的体验满怀期待。

在日惹学习是一次探索当地艺术、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的奇妙旅程。我们在日惹国立大学的时光常有巴迪克纹样、学生戏剧和甘美兰的旋律相伴。我们曾一起歌唱流行于中国的印尼民歌《哎呦妈妈》,曾一起探索婆罗浮屠的佛塔遗址,也曾围坐共享爪哇民间传统祈福宴。我们还有机会参观当地电视台,并参与录制了一期广播节目。身处日惹,往日我们只在书中读到、从他人口中听到的社会文化景观,如今在我们眼前鲜活了起来。

2019年,日惹国立大学中国留学生参观当地电视台。

我最珍视的回忆是与印尼学生共处一室的课堂时光。我们在课上课下互相学习,迅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我们会讨论课上老师所讲的文学和语言学理论问题,对比我们各自从中文和印尼文资料中获得的发现。这些讨论常常掺杂着印尼学生对中国好奇的问题。“中国学生一般早饭吃什么?”“在中国也有像bakpia和martabak这样的糕点吗?”“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也有的问题深入我们的社会核心。“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也流行吗?”“中国大众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是什么?”每一个问题都是分享我们经历、想法和观点的窗口。同时,我们也得以了解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去印尼之前,我们曾听说印尼民众对现代中国普遍缺乏了解,容易受到一些刻板印象的影响。但是,我在与印尼民众面对面交流之后却感受到他们心中对于中国强烈的好奇,他们也在试图弥合对中国认识的缺口。当地学生对中国虽然接触机会有限,但兴趣却是显而易见的。学习讨论随时可能变成文化交流,话题从当地民间传说到全球思想潮流无所不包。

在一次日惹国立大学组织的校园文化节上,来自云南的学生设立了一个中国美食摊位,吸引了各个学院的印尼学生驻足停留,大家都对陌生而迷人的中国饮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我们对食物、音乐和艺术怀抱共同热爱,对知识、真理和美好品质有着共同追求。这让我们不仅找到了展开对话的共同基础,更建立起长期的友好联系。

过去75年来,中印尼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双边贸易蓬勃发展,文化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外交合作加强了地区稳定。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衷心希望,双方能够探索新的发展机遇,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书写更多合作与友谊的新篇章。

马晓程:在孔院,看印尼学生用中文追梦

马晓程(二排左四)和学生在三一一大学教学楼前合影。

2025年是马晓程在西华大学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任教的第三年。在过去的两年里,她见证了如“时代少年团”这样的男团组合和《卿卿日常》等古装剧俘获印尼学生们的心。“你都想象不到,他们唱的中文歌都好时尚、好年轻,比我知道的都要多。”马晓程笑着感叹道。

西华大学和三一一大学在孔院建设中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通过孔院和中资企业的合作项目,印尼学生将来可以向销售助理、职业翻译或总经理秘书等职业路径发展。马晓程感到她的学生在获得明确职业目标之后对于中文的学习也更加投入,同时,中国也在以其他的方式启发印尼学生。

一名学生在参观学习福建宁德脱贫攻坚成果后对马晓程说,自己将来也想把印尼建设成为中国这样美丽和谐的国家。在她看来,两国关系向好不仅有利于出海的中国人,也有利于学习中文的印尼学生。“他们可以趁着这股东风去做他们想要做的一些事情,去改变,去创造。”她说道。

尹楷珺:走进田野,用人类学探索文化交流

尹楷珺在印尼。

尹楷珺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三年级直博生。他去年向印尼政府成功申请到奖学金前往艾尔朗加大学学习。对他而言,印尼为他的学术道路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科毕业时他正好乘上国内区域国别研究热潮的东风,得以将本科四年印尼语专业学习融入之后的学习与科研中。他现在一边上语言课一边在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关注当地社会宗教信仰的多元共存。

尹楷珺接触的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出奇的好”。他正尝试以人类学的视角弥合与当地人的文化隔阂、促进彼此理解:“人类学的知识基础会让你更宽容和尊重地对待差异,然后你就反而会更感兴趣他们为什么不一样。”他认为中印尼之间民间交流有很大发展空间。“我觉得中国和印尼在传统文化的一些追求上还挺相像的。”他说道。在他看来,人类学不仅是一种学术工具,还可以用于增强两国关系纽带。

刘洋:回国任教,发现印尼成为学生眼中新热点

刘洋(左六)和学生结课合影。

刘洋观察到,中国学生对于印尼更感兴趣了。她本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时曾前往印尼加查马达大学留学,如今她重回母校成为了印尼语专业的青年教师。她介绍称印尼语班上的大一学生都很有学习热情,一些学生来自广西等东盟氛围浓郁的地区,另一些学生则将印尼与自身兴趣结合起来。刘洋笑道:“有个学生从小就想当足球经理,他觉得印尼足球还挺有发展空间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印尼足球经理呢。”

中国高校印尼语专业如今正面临新的挑战。刘洋告诉我们,如今高校印尼语课程呈现出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趋势,非语言课程则变得学术性更强。在她看来,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信息获取的便利化,另一方面也是中印尼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所致。不过,刘洋对未来依旧乐观:“中国整体上和印尼之间是走得越来越近。”她相信,情感与喜好能跨越国界在人与人之间互通,从而促进两国彼此互信,共同发展。

孔京华:随企业出海,看中印尼产业合作发展

孔京华在印尼。

孔京华在科兴工作时,对印尼卫生部的严谨与专业印象深刻:“基本上我们有的数据,他们都要过,也会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再次验证。”他感到中印尼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很有潜力。在他的讲述中,印尼本土机构在开展医疗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中国医疗产品又能为印尼研究者提供科研数据。“科学研究最终能服务于产品,带来确实的效益。”孔京华说道。

如今,孔京华加入了比亚迪,即将投身印尼电动汽车市场“蓝海”。他称比亚迪“对于印尼的市场是很重视的”。比亚迪印尼分公司员工大部分为本地人,并且已开始在印尼建厂。孔京华对于印尼电动汽车行业的未来十分乐观:“这肯定对带动印尼经济是很有帮助的,没准印尼以后就会成为汽车行业一个很大的生产阵地。”

撰稿:李昊朗

排版:李昊朗、郭熙贤

编审:鲁楠

来源:中国东盟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