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多家药企扭亏为盈,中国创新药迎来“拐点时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20:05 2

摘要: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发展成果可观。2024年大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而在5年之前这一数字还是零。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3月24日电(记者杜康)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发展成果可观。2024年大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而在5年之前这一数字还是零。

不过,由于IPO低迷,不少创新药企融资遇冷,此外,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也让行业迎来挑战。高投入之下,创新药企自身造血能力一直是行业关注焦点。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药企在近两年间扭亏为盈。具体拆解来看,授权交易、产品销售增长是主要的盈利驱动因素。

不过,不论盈利与否,中国的创新药企业似乎仍在焦虑之中,能否找到下一个大单品,通过授权交易实现的盈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 Biotech(创新药企)向 Biopharma(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转型道路能否走通……中国的创新药产业仍在商业化道路上摸索。

出海成为行业关键词 多家创新药企依靠对外授权扭亏

近年来,中国从“仿制药工厂”不断向创新药大国迈进,国产创新药从原来的“Me-Too(同类产品)”“Me-Better(同类更优)”走向现在的“First-in-class(同类首创)”“Best-in-class(同类最优)”,可以看到,中国正在深度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链。

出海,也成为我国创新药行业的关键词之一。从为大家熟知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到新兴的“NewCo”(全称为“New Company”,指一种新兴出海方式),国产创新药走出去呈现“八仙过海”之势。“License-out” 也成为不少创新药企盈利的关键。

百利天恒、和誉医药等多家企业宣布2024年转亏为盈,其中,授权交易带来的收入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5年2月,百利天恒发布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58.23亿元,同比增长 936.3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6.58亿元,扣非净利润36.04亿元。报告指出,百利天恒首次实现扭亏转盈的主要因素是收到核心产品 BL-B01D1(EGFR×HER3 双抗 ADC)海外合作伙伴百时美施贵宝(BMS)基于合作协议支付的 8 亿美元不可撤销、不可抵扣首付款。

2025年3月,和誉医药公布 2024 年年度业绩,全年营收5.04亿元,同比大增 2544%,年内盈利 2830 万元。根据公告,和誉医药首次实现盈利的原因,除了通过提高业务营运效率改善成本控制以外,最主要的是收到合作伙伴默沙东 7000 万美元的授权收入。

2025年3月,康宁杰瑞发布盈利预告,2024年预计年度录得利润不少于人民币1.50 亿元,而2023年该公司录得亏损约人民币2.10 亿元。这是康宁杰瑞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康宁杰瑞本次转亏为盈,也主要基于三项授权合作。

事实上,早在2023年,创新药企业就已经出现了不少扭亏案例——康方生物、和铂医药在2023年实现了盈利,净利润分别为19.42亿元、2276万美元,均为首次年度盈利,依靠的也都是对外授权。

产品放量盈利在即 中国“医药一哥”易位

今年2月份,百济神州市值首次赶超恒瑞医药,成为新的“医药一哥”。市值大幅上涨的背后,是市场关于百济神州“只烧钱不盈利”的认知被打破。

从百济神州最新发布的财务业绩来看,公司2024全年总收入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55%;GAAP(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经营亏损持续收窄,首次实现全年非 GAAP 经营利润为正。2025年年初,百济神州首席执行官欧雷强在参加第43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时表示,百济神州预计将实现2025年全年经营利润为正。

产品收入成为推动百济神州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百悦泽®)和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在一众产品组合里成为了营收主力军。其中,泽布替尼早在2023年便实现13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成为百济神州首个“十亿美元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百悦泽®和百泽安®的收入在公司产品收入中占比高达86.4%,尤其是百悦泽®的超9成收入来自海外。百悦泽®目前在全球超过 70 个市场获批,且市场份额在持续提升。

A股科创板的另一家公司神州细胞,也是凭借独家产品放量,预计2024年首次实现盈利。此次让神州细胞成功扭亏为盈的产品,是针对血友病的重组凝血八因子产品安佳因®。该药于2021年7月获批上市,仅2022年首个完整销售年度,安佳因®便实现了超10亿元的销售收入。到了2023年,该产品的国内市占率已达第一,贡献了神州细胞超9成营收。

不过,神州细胞也坦言,安佳因®将面临集采“关口”,若中标,可能因销售价格的下调对产品销售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盈利能否持续?创新药企“各显神通”进行商业化探索

“越来越多创新药公司迎来盈利,与这一轮创新药研发周期也有关,到了产品上市收获阶段了。”有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说,“过去大家一直觉得,百济神州每年要烧掉那么多钱,盈利可能遥遥无期,如今‘烧钱一哥’也要盈利了。当然,在此之前,已经有艾力斯这样的盈利案例。往后看,再鼎医药等公司也都已经有了盈利节点预期。”

在该券商分析师看来,对于这些依靠产品销售实现盈利的创新药企们,至少未来一两年内可以对其盈利可持续性抱有较大期待。“这些公司的主力产品还在不断放量当中,由于规模化效应,利润也会增加。当然,决定远期盈利的因素是能不能有新的产品续上。我们观点比较乐观,认为对于这些最优质的创新药公司来说,研发管线是足够支撑公司未来收入持续上行的。”

与此同时,市场有观点认为,依靠对外授权获取的收入具有较大波动性。以康方生物为例,2023年,该公司靠授出PD-1/VEGF双抗依沃西的部分海外权益而获得约29亿元的首付款,贡献了64%以上的营收。但到2024上半年,康方生物的许可费收入仅有8532万元,随着总收入大幅缩水,公司报告期内由盈转亏2.39亿元。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2021年荣昌生物和百奥泰两家公司凭借产品授权合作首次实现盈利,之后又重回亏损状态。

“虽然创新药企的管线布局呈现梯次分布,但今年有管线授权获得收入,不能保证明后年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发生,所以创新药企容易出现收入的断崖式波动。” Pivotal bioVenture(鼎丰生科)管理合伙人柳丹表示,“当然,我们也看到有纯靠授权合作实现盈利的企业,比如和铂医药,目前公司尚未有商业化产品,但已经连续几年有产品的对外授权。”

在某种意义上,和铂医药给出了创新药企业的另一种发展逻辑,有行业人士评价为“不停地卖种子,连续卖了好几年”。目前和铂医药已经和阿斯利康、辉瑞、科伦博泰等达成过授权合作。对此,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劲松表示,“最核心的还是产品有差异化优势,能够满足现有治疗无法满足的疾病需要,这应该是所有合作的起点。”

同时,可以看到,一些Biotech公司已经走向了Biopharma的转型之路,在以大单品起家,走出亏损泥沼后,以相对充裕的现金流和成熟的商业化能力引进、补充管线,搭建产品组合。

艾力斯便是案例之一。艾力斯将自己定位于“非小细胞癌肺癌靶向药领域领先的创新药企业”,基于此,围绕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驱动基因靶点,其一方面自研管线,另一方面也在寻找相关的成熟管线或产品。其于2023年11月取得基石药业普吉华®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并在2024年获得加科思两款药物在中国相关权益的独占许可。

整体来看,不论是寻找下一个大单品,还是通过高频、持续的授权交易实现的盈利,亦或是努力从Biotech向Biopharma的转型,都是中国创新药企在商业化道路上的持续探索。事实上,中国创新药产业高速发展,迄今也只有10年时间。未来,随着医保丙类目录落地,创新药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也将看到更多中国创新药企的“拐点时刻”。

编辑:谈瑞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