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他发现星球绕太阳旋转能使星体运动轨迹的解释更为简单。尽管哥白尼因挑战上帝权威而遭受迫害,但他的思想为后续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牛顿之前,人类对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的运动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
古代东西方普遍持有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星空绕地面旋转。
然而,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他发现星球绕太阳旋转能使星体运动轨迹的解释更为简单。尽管哥白尼因挑战上帝权威而遭受迫害,但他的思想为后续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日心说,提出无限宇宙学说,却同样因触动宗教权威而被烧死。第谷通过长期夜观天象,积累了大量天体运动数据,他虽未完全认同哥白尼的观点,但其 “星绕日,日又绕地” 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伽利略察觉到物体在不受外力干扰时会保持最初状态,这一惯性定律的雏形为牛顿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和伽利略对惯性的思考,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吸引苹果,进而思考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关系。他认为地球绕太阳旋转是因为太阳对地球施加了引力,地球有初速度,在引力作用下偏离原初速度方向绕太阳运动,如同平抛运动。
同时,牛顿指出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后来,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精确测量出引力常数 G,完善了万有引力公式,人类得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然而,牛顿提出万有引力之后,面临着一系列难以解释的问题。
首先,是什么推动了引力?
牛顿将其归结于上帝,这一解释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难以从科学本质上令人信服。其次,在宇宙中,两个星球的引力通过什么传递成为困扰牛顿的一大难题。
在日常生活中,力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手搬动桌子、空气吹灭蜡烛、水使小球颠簸,但在宇宙的真空环境中,引力的传播介质却难以确定。牛顿引入亚里士多德的以太概念,认为宇宙中充满的以太是引力传播的介质。
但此后的 100 多年里,众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试图验证以太的存在,却均以失败告终。其中,迈克耳逊 - 莫雷实验更是直接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这使得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陷入了 “超距作用” 的困境,即引力似乎可以在没有任何介质的情况下瞬间作用于两个物体之间,这与人们的日常认知和科学常理相悖,连牛顿本人也不愿接受这一结果。
直到 1915 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时空弯曲理论,为解决引力的本质问题带来了曙光。
在时空弯曲理论中,引力并非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力,而是时间和空间的弯曲所产生的表象。太阳具有巨大质量,其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发生了显著弯曲。地球在太阳周围弯曲的时空中运动,就如同车辆在弯曲的道路上行驶,必然会沿着弯曲的路径前行,从而呈现出绕太阳旋转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引力。
时空弯曲理论与传统的万有引力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万有引力理论认为引力是物体之间的超距作用力,而时空弯曲理论则将引力归结为时空的几何属性。这种全新的视角不仅解决了引力传播介质的难题,还能解释一些万有引力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例如,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光线在经过大质量天体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这一预言在 1919 年的日全食观测中得到了证实。当时,科学家观测到恒星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太阳附近时发生了弯曲,其弯曲程度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相符,这一观测结果极大地支持了时空弯曲理论。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在低速、宏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准确地解释和预测地球上物体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轨道运动,如卫星的发射、行星的轨道计算等。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万有引力理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则在更广阔的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它不仅能够解释宏观宇宙中的现象,如黑洞的形成、引力透镜效应等,还对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科学家通过对星系旋转曲线的研究发现,星系中可见物质产生的引力无法解释星系的整体旋转状态,从而推测存在大量的暗物质,而时空弯曲理论为研究暗物质与引力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来源:宇宙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