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孩,拥有“花样滑冰冠军”的头衔,却在最受瞩目的年纪,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回国代表中国出战。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孩,拥有“花样滑冰冠军”的头衔,却在最受瞩目的年纪,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回国代表中国出战。
她叫朱易。
有人说这个选择是“冲动”,有人质疑她是“作秀”,但她用冰刀划出的每一道轨迹,都是从心底流淌出的答案。
在拥有一切通向成功的捷径面前,一个16岁的姑娘,到底是凭着怎样的信念,走上了这条不那么容易的回家路?
异乡成长的中国女儿
2002年9月,朱易出生在美国洛杉矶。
这个冬暖夏凉、阳光常在的城市,成了她童年的全部风景。
她上的是美国学校,日常和同学用英语聊天,逢年过节父母会讲小时候的春节、端午、秋收节的故事。
父亲朱松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母亲崔洁曾经从事科技研究。
她的父母很早就告诉她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管你身处哪里,永远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
这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耳濡目染。
比如中秋节照样做一桌家乡菜,过年穿上带盘扣的红棉袄。
这样的日子久了,一个孩子的内心,自然有了另一种归属感。
“冰上蝴蝶”的出现
朱易第一次见到花样滑冰,是在七岁那年。
那天电视里播放着中国花滑名将陈露的旧影像,《梁祝》的音乐一响起,冰上的身影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又凄美的故事。
她看得出神,眼睛紧紧跟着那个在冰面上如蝶般旋舞的身影。
对别人来说,那只是体育频道里的一个节目,对她来说,却像有人点亮了内心深处的一盏灯。
试滑冰时,她没走几步就摔了个屁股墩,但下一秒,不服输的小劲头已经让她扶着栏杆爬起来继续试。
教练看了直摇头又忍不住笑,这孩子拼劲真足。
父母原本只是带她去体验,没想到她像着了魔一样每天惦记着冰场。
这项运动在美国不便宜,但父母还是咬牙给她报了专业课。
训练并不轻松。
清晨五六点的冰场像个巨大的冷库,呼吸间都是白雾。
别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她已穿着练功服,在冰面上一遍遍练着旋转和跳跃。
每一个四分之一圈的跳跃不容易,摔倒是家常便饭,但她从来没因为疼停下脚步。
教练很快发现,这个孩子在感知节奏和控制身体细微动作上很有天赋,那种融合力量与美感的东西,对她来说似乎是一种本能。
冠军的诞生
2018年,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少年组的赛场上,她几乎是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出现。
全程近乎零失误,结束时观众席爆发出响亮的掌声。
最终的分数出来,她的总分比第二名高了整整三十五分,这个差距,在同龄人比赛中绝对算得上碾压级。
这一战,让她成了媒体称赞的“冰上蝴蝶”,也是美国花滑界重点关注的后起之秀。
此后,各路机会接踵而来,顶级教练的邀约、商演合同等。
转身回家的信念
就在外界都以为朱易会按部就班走向“美国花滑一姐”之路时,她递交了一个震动所有人的申请:退还美国护照,加入中国花样滑冰队。
这并非一时兴起。
她的内心,其实早有归属的答案。
成长在异国的这些年,父母总会和她谈到中国花滑曾经的辉煌与低谷,那些赛场上的荣誉、退役后的低迷,她都听在耳里。
每当看到国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孤身与强敌拼到底的场面,她的心口都会有种又热又酸的感受。
现实的考量并不轻松。
从运动员的职业发展来说,留在美国,意味着更成熟的竞技环境、更丰厚的资源、更高的曝光和收益。
而选择回国,意味着重新适应、面对质疑、可能付出成绩下滑的风险。
但在她看来,这不只是运动员选择队伍的问题,而是认定了自己是谁,要站在哪里。
跨越与磨合
2019年,她正式加入中国国籍,进入国家队。
在花滑圈子里,回国的运动员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训练方式的不同,更有生活习惯、语言细节乃至饮食上的种种差异。
她能流利地用中文交流,但冰场上那种高压下的简短口令和技术术语,有时候反应速度还不到位。
训练强度也完全不一样,美国习惯的是小组化、个性化,而在国家队,集体节奏紧张有序,一整天连轴转。
伤病在所难免,那一年,她的脚背被冰刀划伤,休养了几个月。
对运动员来说,这样的停顿像是被生活硬生生按了暂停键,节奏被打乱,恢复后的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找回曾经的感觉。
通往冬奥的门票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脚步逼近,队内选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选拔方法简单而残酷:一系列积分赛,累计成绩最高者才能上榜。
那段日子,她几乎把自己关在冰场里,不断打磨动作的精度和表现力。
最终,她拿到了通往北京冬奥的票。
名单公布的同时,争议也涌了上来。
有人质疑她的名额,有人认为她挤掉了更资深的队友。
网络上的声音像潮水一样,有支持的,也有难听的攻击。
面对这些,她没有在媒体上多做辩解,只是照常训练。
冬奥的考验
北京冬奥会,对于她意味着梦想触手可及,但同样伴随巨大压力。
团体赛中国队取得了历史性第五,可在她个人的项目上,失误频频,让她的分数落到了预期之外。
比赛结束时,她忍不住落泪,那不仅是因为遗憾,还有积蓄已久的情绪释放。
体育赛场的残酷就在于,观众只看到成绩,不会计算你背后付出的每一次清晨早起、每一次带伤训练。
她在之后的采访中说,不会后悔选择代表中国,这是自己认定的方向。
赛场外的成长
冬奥会后,朱易并没有停下脚步。
她进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书,学业和训练双轨进行。
心理学的学习让她对竞技状态的波动有了更加理性的理解,也学会用更多方法来调整情绪。
她明白,运动员不只是身体的较量,也是心理的博弈。
伤病依然会出现,比如一次训练中脚骨的裂伤,让她再次短暂离开冰面。
但她回归的速度很快,因为害怕离开太久会生疏技术。
重回赛场后,她在一些国际赛中和队友拿到不错的成绩,比如世界花样滑冰团体锦标赛季军。
选择的重量
朱易的故事,表面看是一名运动员国籍的变更,实际上是一个年轻人对于身份和价值的思考。
她放弃的不只是美国的训练条件和未来可能的名利,更是选择面对未知的路。
这条路没有保证,没有现成的成功模板可复制,但她接受了这一切风险。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她的声音始终有两极。
有质疑,也有鼓励。
那些站在她身后的人,相信时间会证明,这个选择背后的坚持。
她则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继续训练,继续努力,让冰刀在赛场上画出更多漂亮的弧线。
虽然冰场是冷的,但人心可以是热的。
从异国的冠军领奖台,到祖国的冰面,她绕了远路,却回到了内心最坚定的起点。
未来的路,她还会摔倒、还会面对风言风语,但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为什么出发。
这一点,比任何奖牌都要珍贵。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对话丨朱易:冬奥让我成长,要为中国女子花滑多做贡献
新京报——花滑团体赛中国第5,朱易赛后落泪感谢大家的支持
观察者网——朱易:不后悔选择代表中国参赛,感谢美国和中国的支持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