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星舰第十飞炸了没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7:26 2

摘要:SpaceX的"星舰"(Starship)于2025年8月26日出色完成第十次试验飞行。这枚有史以来最大且动力最强劲的火箭,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26日19时30分(北京时间8月27日7时30分)从SpaceX位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星舰基地发射升空,开启了其第十次试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视频天象

翻译:钟 艺

校对:张国双

美编:朱宸宇

后台:朱宸宇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6日,SpaceX的巨型火箭——星舰 第10次飞行测试中成功发射。图源:SpaceX

SpaceX的"星舰"(Starship)于2025年8月26日出色完成第十次试验飞行。这枚有史以来最大且动力最强劲的火箭,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26日19时30分(北京时间8月27日7时30分)从SpaceX位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星舰基地发射升空,开启了其第十次试验任务。

此次飞行任务内容丰富且极具挑战性。SpaceX在当晚的任务情况说明中表示,"星舰"成功应对了挑战,"在研发世界首款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各项主要目标均已达成,为下一代星舰和超重型助推器的设计提供了关键数据"。

"星舰"系统由超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 booster)和星舰飞船(Starship upper stage,或简称飞船级)组成,其设计目标是实现完全且快速的重复使用。

SpaceX认为,这一特性加之其前所未有的强大运载能力,并将助力人类实现火星定居——这是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长期的梦想。

然而,"星舰"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今年1月、3月和5月进行的最近三次试飞(第七次、第八次和第九次)中,飞船部分均提前损毁。在1月和3月的任务中(第七次和第八次飞行),飞船在起飞后不到10分钟便发生爆炸;而在5月的发射中(第九次飞行),飞船再入地球大气层时解体。更悲催的是,今年6月,另一艘原计划用于第十次飞行的飞船在地面测试台爆炸中损毁,SpaceX不得不为此次任务准备了另一艘飞船。

星舰第7次试飞中,二级解体产生的绚烂流星雨

图源:James temple

但本周二的飞行中,飞船级表现良好。它完好地完成了太空往返之旅,在发射66.5分钟后,于印度洋西澳大利亚海岸附近的目标海域实现了受控软溅落。(PS:只能说基本完好,再入大气层的严酷环境确实导致飞船底部部分结构脱落。并且飞船在溅落水面后不久发生爆炸,但总体上在预料之中。)

SpaceX在第十次飞行中,还特意为飞船级增加了测试难度——出于研究目的主动移除了部分隔热瓦。SpaceX在飞行后的情况说明中写道:"星舰能够收集其热防护系统和结构在承受极限压力状态下的性能数据。

在溅落之前,飞船级还达成了诸多成就:它成功部署了有效载荷(8颗SpaceX"星链"宽带卫星的模拟器)——这是"星舰"飞行中首次实现此类操作。此外,星舰上部(即飞船级)在太空中短暂重新点燃了其中一台发动机,演示了未来执行实际任务所需的能力。这是"星舰"任务中第二次完成此类操作。

超重型助推器部分在周二的飞行中同样表现出色。与上级飞船分离后,助推器成功导向墨西哥湾的预定溅落区。而此前在第九次飞行尝试此操作时,引擎在准备着陆时点火,随即发生燃烧后并在短时间内爆炸。

SpaceX在周二的更新中描述道:"助推器下降并成功启动其着陆点火装置,在点火的最后阶我们故意关闭了三台中心发动机中的一台,并启动了中圈的一台备份发动机。超重型助推器在水面上方进入最终悬停状态,随后关闭发动机并溅落水中。"据SpaceX表示,这种人为关闭发动机的测试旨在提升未来超重型助推器的性能。

SpaceX总结道:"在整个飞行测试计划中,成功的衡量标准将始终是“掌握新知”。星舰的第十次飞行测试不仅全程非常刺激,而且将星舰的性能压缩到了极限,提供了宝贵数据。"

*文章封面:美国东部时间6月19日午夜左右,一艘正在为即将进行的第10次综合飞行测试做准备的星舰飞行器在测试台上爆炸。SpaceX 表示,爆炸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多个社交媒体账户上发布的视频显示,爆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Credit: @LabPadre/YouTube@LabPadre for Aviation Week

责任编辑:DAIKIN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A Dark Veil in Ophiuchus

The diffuse hydrogen-alpha glow of emission region Sh2-27 fills this cosmic scene. The field of view spans nearly 3 degrees across the nebula-rich constellation Ophiuchus toward the central Milky Way. A Dark Veil of wispy interstellar dust clouds draped across the foreground is chiefly identified as LDN 234 and LDN 204 from the 1962 Catalog of Dark Nebulae by American astronomer Beverly Lynds. Sh2-27 itself is the large but faint HII region surrounding runaway O-type star Zeta Ophiuchi. Along with the Zeta Oph HII region, LDN 234 and LDN 204 are likely 500 or so light-years away. At that distance, this telescopic frame would be about 25 light-years wide.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Katelyn Beecroft

谢谢阅读

来源:牧夫天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