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组雕塑我做得极为淋漓酣畅”,吴为山在介绍《逃难》时说。“逃难”的人群中有妇女、儿童、老人,有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僧人——其中,最为让人悲悯的是婴儿趴在死去母亲身上吮吸最后一滴奶的场面;最令人心酸的是年迈儿子搀扶着80岁的老母亲奔逃;最令人惊恐的是被日军强暴
8月29日
东台杰出乡友吴为山教授
接受《中国艺术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专题访谈
在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中
吴为山以艺术家的视角
重新叩响历史的回音壁
用雕塑的语言讲述中华民族血与火的历史
也用深沉的创作诠释着和平的珍贵
——吴为山的抗战主题雕塑
创作40年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亚萌
1985年吴为山身穿新四军军服,为雕塑创作摆造型。
铁军忠魂:从城市雕塑到文化标记
新四军东进 玻璃钢雕塑 吴为山
东进 雕塑 吴为山
铁军忠魂 青铜雕塑 吴为山
瞬间的永恒:从人到人民战争
左权 青铜雕塑 吴为山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青铜雕塑 吴为山
文艺的号角 浮雕 吴为山
走向大鲁艺 浮雕 吴为山
铁道游击队 浮雕 吴为山 (请横屏欣赏)
立足人类和历史的高度:从历史悲剧到雕塑史诗
吴为山全然忘我,激情投入,经常躺在雕塑架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家破人亡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一——求生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二——挣扎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三——孤儿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四——母与子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五——祖孙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六——老母亲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七——圣洁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八——小孙儿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九——最后一滴奶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十——抚魂 青铜雕塑 吴为山
“这组雕塑我做得极为淋漓酣畅”,吴为山在介绍《逃难》时说。“逃难”的人群中有妇女、儿童、老人,有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僧人——其中,最为让人悲悯的是婴儿趴在死去母亲身上吮吸最后一滴奶的场面;最令人心酸的是年迈儿子搀扶着80岁的老母亲奔逃;最令人惊恐的是被日军强暴的少女投井自尽的情景;最令人深思的是逃难僧人途中在死者干瘦的尸体边停留,替其阖上含冤不闭之目……21个人物,高低起伏、虚实错落,形成强烈的感情曲线,激扬沉郁、催人泪下。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逃难》将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精妙的写实和概括的写意、准确的塑造和变形的夸张、结构和比例的所有标准……只服从于艺术的“表现”。
冤魂呐喊 青铜雕塑 吴为山
对话:记住历史,祈望和平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9岁的常志强目睹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两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弟弟的泪水、鼻涕与母亲的血水、奶水冻凝一起,这个悲剧场面被吴为山凝固在雕塑中。78年后的2015年,87岁的常志强专门到纪念馆前去看了组雕——在化为永恒的母亲和弟弟面前,老人仍然声泪俱下,紧紧地拉住吴为山的手说:“感谢你!家庭的苦难、国家的苦难被你永远凝固在这里。”
“我常常在思索,如果真的存在灵魂,那当年的受难者会怎样告诉今天的人们,他们身心受到的创伤?”自1982年吴为山求学于南京开始,他常常在清明时节,祭扫死难的同胞;组雕作品完成后,他也经常陪友人、国际来访者甚至日本同行来此凭吊,也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人士抱着忏悔和赎罪的态度在献花。
多个版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威尼斯宫、韩国浦项美术馆、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等地展出,每到一地都引起各国观众的强烈反响。2014年6月,国家领导同志将此组雕小稿作为国礼赠送给以色列耶路撒冷亚德瓦希姆大屠杀纪念馆,成为人类共同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重要标志。许多韩国观众在浦项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前敬献白花,组雕还进入韩国最畅销的儿童图书馆。德国、乌拉圭等国驻华使节专程到南京参观组雕,让他们更深刻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带给中国人民的创伤。“他满怀对受难同胞的同情,将自己的才华完全展现在世界的面前。”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罗伯托·鲁吉说。
淮安的古淮河北岸,2017年开馆的张纯如纪念馆庄重典雅,朴素沉静,纪念馆大厅中一尊半身高的张纯如汉白玉雕像,成为对这位杰出华裔作家的深情纪念。2015年,在看过南京大屠杀组雕后,张纯如的父母从美国专程来到北京,邀请吴为山来创作张纯如的雕像。他们对吴为山说:“你应该与张纯如有着同样的民族情感,只有你能雕得出她的精神来。”雕塑《张纯如》凝结了她36载风雨人生,观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张纯如眼底眉梢间传递出的悲天悯人。张纯如以这份悲天悯人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对话”,而吴为山在与张纯如的“对话”中,更将这位正义作家的坚韧刚毅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纯如 汉白玉雕塑 吴为山
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拉贝日记》——约翰·拉贝这位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在上世纪40年代南京城陷于战火、百姓无助呻吟之时,与多位国际友人共同设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0多万平民,南京人民因而将拉贝视为“恩人”“活菩萨”。
吴为山创作的青铜雕塑《拉贝像》立于南京拉贝故居
然而,“恩人”的墓地却一度无碑无铭——1950年,拉贝在柏林去世,长眠于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他的墓碑一度被拆除。2012年,南京市委决定“以感恩情怀修葺好拉贝墓”,邀请2006年曾为南京拉贝故居塑造过一尊《拉贝像》的吴为山设计、创作柏林拉贝新墓。
“南京人民不能忘记恩人,中国艺术家更不能忘记。”吴为山邀请好友单踊共研构思,以南京雨花石铺设碑基,以河北曲阳花岗岩筑碑体,将“南京”首字母“N”嵌入碑身结构之中——在黑白石材构成的战争与和平交界线上,由他创作的拉贝青铜浮雕被安放其上,静静注视着那个他曾拼命守护的城市。浮雕上的面容,目光深远,似在凝望东方,“看他的眼睛,能读出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吴为山以“目光”“对话”拉贝——2013年冬,碑立柏林,心归南京。
“2018年5月,《马克思》雕塑在德国特里尔落成的时候,拉贝先生之孙托马斯·拉贝专程去特里尔见我。我告诉他:我是一个艺术家,我代表着南京人民的心声,代表着中国人对拉贝先生的敬意。”吴为山说。
在不断地“对话”中,“以颤抖的手抚摩三十万亡灵”“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的艺术家吴为山的创作中,没有出现过侵略者的形象,全部表现的是遇难同胞、中华儿女——他考虑的始终是“雕塑什么人”的问题:“我们是以和平祈望而塑魂的,是为纪念我的同胞而塑魂的——我创作的主题是: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中国人民曾经经受的苦难是世界人民曾经经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胜利,而其中最深刻的情感基础是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2007年吴为山在创作完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后曾深情地写下诗句并铸刻于其上:“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人物简介
吴为山,男,汉族,1962年1月出生于江苏东台,国际著名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现任中国美协第十届副主席,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
2017年12月10日,当选为民盟中央常委。
2018年1月,获得连任,荣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8年3月14日,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2022年12月,当选为民盟第十三届中央副主席。
2023年3月,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职)。
2024年1月30日,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
监制丨小东 编审丨小鹿
主编丨小飞 编辑丨小明
来源:幸福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