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汉臣张廷玉几乎可以说是完人般的存在,此人目光长远而行事谨慎,满腹经纶却不落于书生意气,既得到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高度信任,又未因此居功自傲,最终成为唯一配享太庙的清代汉臣。
▌李文畅
在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汉臣张廷玉几乎可以说是完人般的存在,此人目光长远而行事谨慎,满腹经纶却不落于书生意气,既得到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高度信任,又未因此居功自傲,最终成为唯一配享太庙的清代汉臣。
虽然影视创作多少存在演绎成分,但历史上真实的张廷玉却与剧中形象相差无几。细究历史,张廷玉的成功也绝非其个人的努力那么简单,还与他背后的桐城张氏家族密切联系在一起。
清代张英书法作品
清代张若澄绘《燕山八景图》
家族崛起
清代名臣张廷玉出自桐城张氏,而桐城张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初时人张贵四。张贵四一家原先居住于江西鄱阳湖一带,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明廷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淮河流域经济,鼓励地方移民,张贵四遂举家从鄱阳瓦屑坝迁到了今天的安徽桐城。
安徽桐城地区多世家大族,乡里求学之风浓厚,老张家也受到影响,在明朝隆庆年间出了第一个进士张淳。张淳是张廷玉的五世祖,即父亲张英的曾祖父,张淳科举高中后,仕途平步青云,从永康知县一路做到礼部主事。随着张淳一路高升,整个家族也受到激励,先后有数人走上仕途。如张廷玉的祖辈、张英的伯父张秉文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1610),官至山东左布政使。1638年,皇太极率清军主力入关攻明,绕过京畿地带突袭济南城,张秉文率军抵抗,不屈而死。但是在桐城张氏家族成员中,并非所有人都像张秉文那样对明廷忠贞。清军入关后,多铎挥军直扑江南,张秉文的兄弟、时任浙江巡抚的张秉贞屈膝归降,之后当上了清朝的刑部尚书。张秉贞的这一选择,也为桐城张氏家族成员继续出仕新朝埋下了伏笔。
与当时不少文士自愿为明朝守节相同,张廷玉的祖父张秉彝并未出仕清廷,但他不想把后辈上进的路也堵死,而是全力支持家族成员研习儒家经典,备战科举,张廷玉的父亲张英遂脱颖而出,先是在康熙二年(1663)中举,四年后中进士,成功入职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之后又因才华出众,以编修一职充日讲起居注官,得到了与康熙帝接触的机会。康熙帝亲政之初励精图治,格外重视学习儒家经典,并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张英则予以积极应和,但又不流于谄媚,因此逐渐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
到了康熙十六年(1677),张英和另一位名臣高士奇一同入值南书房参与机要,逐渐进入康熙王朝的核心决策圈子。为了让张英与自己沟通起来方便,康熙帝还专门为其在京师西安门内安排住宅,使其住在内城,免去其奔波之苦。《清史稿》称清代词臣居于内城的先例,正是从张英身上开始。而张英也不负所望,在“制诰”方面所作内容精炼得体,让康熙帝异常满意,但张英也没有被“圣眷”冲昏头脑,而是时刻保持谦逊。康熙帝评价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不过,张英的仕途也绝非一帆风顺,尤其还是以皇帝智囊的身份伴君左右,难免受到处分。如张英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的时候,其下属编修杨瑄为康熙帝的舅舅一等公佟国纲撰写祭文。按照常理,这篇祭文在交给皇帝裁决前,需要由张英先进行质量把关,可是等到祭文最后送到皇帝手上后,康熙帝瞬间大怒,认为祭文内容“极为悖谬”,张英因为审核不严遭到降职处理,之后又因为教习下属不严被连降三级。在这两件事上,张英或许存在疏忽,也可能遭嫉妒之人暗算,但并未影响到康熙帝对其信任。康熙三十一年(1692),张英官复原职。九年后,张英顺利退休,衣锦还乡,临行前康熙帝还专门为其设宴于畅春园,由此可见康熙帝对于张英之看重。
出于对张英的欣赏,康熙帝不但让他参与决策机密,还曾让他辅导日后成为雍正皇帝的四皇子胤禛功课。此举虽为无心插柳,但却为桐城张氏在康熙帝身后的继续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张英在乾清宫为胤禛等皇子讲解儒家经书,胤禛也服膺于老师的人格与学问,并在继位后不久追赠张英为“太子太傅”,并赐御书榜额揭诸祠宇,雍正八年(1730),皇帝又下诏旨,将张英入祀贤良祠。此举虽有拉拢张英之子张廷玉的政治深意,但也反映出张英为诸皇子授课时的恪职尽责,给少年胤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塑造家风
皇帝对臣下的提拔常常会导致大臣凭恃君恩而变得忘乎所以,在政坛春风得意的张英也曾面临这样的考验。有人知道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俸禄微薄,于是奉上千金,但被张英的夫人婉拒,并在事后得到张英的称许。有时候皇帝在任免官员上征求张英的意见,张英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朝廷举荐了不少人才,但却从未和任何人提起过这类事情,免去了给皇帝造成“结党营私”的观感,也彰显了自己的公心。张英在北京做官时,安徽桐城的家人为扩建宅院和邻居产生矛盾,试图借助张英在京的势力压服对方,而张英得知事情原委后,仅用一首七言诗便促使家人与邻居主动寻求和解,最终成就了“六尺巷”的民间佳话。
张英退休回归乡里后,寄情于山水田园,尽可能避免卷入京师的政治漩涡,但仍延续了维护社会公正的精神底色。康熙帝南巡时,张英虽年事已高,但仍然亲自到江苏淮安的清江浦去迎驾,并在康熙面前力保被两江总督阿山诬陷的江宁知府陈鹏年。
张英在政治上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家庭生活中更是如此。皇帝曾多次赐给张英金银布帛,而张英夫妇并未将其买房置地或大肆挥霍,而是拿出来解他人燃眉之急。有一次恰遇寒冬,张英命人将原先给自己办寿宴的钱拿来制作冬衣,分发给宅院附近的穷苦人。在皇帝的恩宠下,张英仍然保持了清廉的家风,将其所得贡献给社会。张英以身作则,为家人树立了榜样。其子张廷玉也延续了父亲的做法,曾将雍正帝赏赐的三万五千两白银用于置办公田来资助家族内的贫寒学子。
此外,张英还高度强调读书为学的重要性,其中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读书赶考改变了桐城张氏的家族命运,还与张英认为读书即便读到最后“迂腐不通”,亦能“教学授徒,为人师表”,也就是在保证自己温饱的前提下得到他人的尊敬,于是“自英后,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为讲官。”为了让子孙后代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张英将读书与为官心得总结归纳为《聪训斋语》与《恒产琐言》两部著作,流传于后世。张英的这两部著作影响了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成为曾国藩书写家书的思想来源之一。
青出于蓝
张英的子嗣众多,且基本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延续了父辈的道路。其中,张英的次子张廷玉更为出众。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廷玉考取进士,后进入翰林院供职,或许是张廷玉身为名臣张英之后,康熙帝念及旧情,对张廷玉也很器重,曾以七言律诗出题测试其才能,又召入南书房参与机密要务。到康熙病逝前夕,张廷玉已经做到了吏部尚书。康熙的四皇子胤禛还“龙游潜邸”之时,便对张廷玉的政治能力有所了解,继位后更是公开夸赞张廷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精敏详瞻,悉当朕意”。
张廷玉政治人生的巅峰,出现于雍正帝在位时期,这与清代君主集权前所未有的加强关系密切,可谓“时势造英雄”。雍正帝继位后,为整顿康熙晚年积压的弊政,先后推出“摊丁入亩”与“改土归流”等改革举措,对于盘踞在西北边疆的蒙古叛军,雍正帝也一改往昔的防御策略,采取主动出击,政务瞬间增多,这对于清朝统治中枢的日常运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张廷玉父子两代人均曾“蒙受皇恩”、张廷玉又总能迅速领会皇帝意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施政纲领,因此备受雍正帝的器重。雍正朝内阁每有面奉谕旨,都倚重张廷玉来书写草拟。随着西北战事的加剧,雍正帝为提高决策效率,成立了军机处,张廷玉以内阁大学士充任军机大臣,成为领导核心成员。为了保证统治中枢的高效运转,张廷玉在雍正帝支持下专门制定规章制度,将文武百官日常奏事的情况与机密要务传递区别开,将后者集中到军机处统一办理。军机处一般草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交由雍正帝审核通过,再由皇帝用朱笔批发,清代的不少密谕出自此流程。
雍正八年后,随着雍正帝病情加重,他对于张廷玉更为依赖,平时让张廷玉和蒋廷锡、马尔赛共同“赞襄机务”,但布置完任务总要单独留下张廷玉进一步商讨要事,且经常持续到黎明时分。在“秘密立储”如此关乎国本的大事上,雍正帝也只让张廷玉和鄂尔泰参与。到了雍正帝的最后岁月,皇帝又作出让张廷玉日后配享太庙的承诺,由此可见,雍正帝对于张廷玉的信任程度和康熙帝与张英之间的关系相比,实属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乾隆帝的继位,张廷玉逐渐萌生出了回归山野田园的乡思,恳求致仕。对于张廷玉的请求,乾隆帝则采取了拖延战术,他同意张廷玉让儿子张若澄入值南书房,充当张廷玉与朝廷之间联络的纽带,也同意张廷玉不需要再起早贪黑地辅佐新君,但是对于张廷玉接二连三的退休申请,乾隆帝却变得愈发不耐烦,甚至拿先帝曾答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一事来胁迫张廷玉效法先贤“鞠躬尽瘁”,君臣二人的矛盾逐渐加剧。
经过张廷玉的软磨硬泡,乾隆帝终于给张廷玉的退休申请开了绿灯,但是张廷玉却担心乾隆帝在自己身后配享太庙一事上反悔,要求其作书面保证,让乾隆帝心生不悦,等到乾隆又得知张廷玉只是派儿子来谢恩后,更是盛怒。但是还没等到皇帝下旨责问,张廷玉在军机处值班的门生汪由敦就将此事传递到了张府,张廷玉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连忙亲自来谢恩,但这又让乾隆帝对汪由敦以及张廷玉在朝廷内部的影响力产生了疑虑。手足无措的张廷玉接连触及乾隆帝的痛点,在乾隆帝的长子永璜丧事刚结束不久就申请返乡,最终让这对新君老臣关系彻底破裂。
为了展现自己的绝对权威,乾隆帝收回了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的所谓恩遇,并发动朝野上下展开对张廷玉的清算。为清王朝的统治殚精竭虑一辈子的老臣,终究还是没能“安享晚年”,而乾隆帝在张廷玉病逝后又恢复对其“配享太庙”的决定,则向外界趁机展示了他那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
张廷玉在政治上是不完美的,但是桐城张氏的兴盛并未因此中断,张英父子重视教育和处事恭谨的人格魅力,使得他们的后裔继续活跃于清代政坛。张廷玉虽退居二线,但他的次子张若澄却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其画作还曾得到乾隆帝题诗。另外据统计,张英之后的五代之内,竟有146人获得功名,占其子孙总数的82%。到了清同治十三年(1874),张英的七世孙张绍华成功考中进士,延续了家族的辉煌。联系当时动荡波折的时代环境,张绍华能够取得此成绩实属不易,而这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桐城张氏崇尚读书为学的家风历久弥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