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2025中期业绩出炉:成本结构双线优化,绿色保险快速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5:23 1

摘要:2025年8月29日,中国太保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中国太保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004.9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保险服务收入1,418.24亿元,同比增长3.5%;集团归母净利润为278.85亿元,同比增长11.0%;集团内含价值为5,889

2025年8月29日,中国太保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中国太保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004.9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保险服务收入1,418.24亿元,同比增长3.5%;集团归母净利润为278.85亿元,同比增长11.0%;集团内含价值为5,889.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

观察中国太保旗下子公司业绩,中国太保寿险上半年新业务价值达95.44亿元,同比增长32.3%,个险和银保渠道价值贡献占比分别达到60%和37.8%,结构更加合理。

中国太保产险着力优化成本结构,加强营运管理,赔付率与费用率实现双降,综合成本率同比降低0.8个百分点至96.3%,承保利润大幅增长。

2025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成绩值得关注,该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27.60亿元,同比增长0.9%,保险服务收入968.31亿元,同比增长4.0%;承保利润同比大增30.9%,达35.50亿元。承保利润大增的背后,离不开其对综合成本率的持续优化。

综合成本率是财险公司的“生命线”,它不仅决定短期盈利,更影响长期竞争力、资本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在利率下行、竞争加剧和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控制综合成本率已成为财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国太保也通过成本结构双线优化实现了承保利润的大增。

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承保综合成本率96.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承保综合赔付率69.5%,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承保综合费用率26.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这份成绩背后,既有对车险经营的深化,亦有对非车险结构的优化。

车险方面,中国太保产险持续加强渠道专业化建设、品质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数字化赋能,借助科技赋能提升风险筛选与精准定价能力,持续深化费用管理,强化车物、人伤案件管理,完善监督体系,降低“跑冒滴漏”损耗。此外,中国太保产险不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增厚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车险占车险保费比例达19.8%。

中国太保集团副总裁俞斌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保费收入接近106亿,总体经营情况较好,目前已经进入了盈利空间。俞斌还分享了中国太保在降低新能源车的综合成本率方面的做法:“一是和主机厂强化合作,加强生态合作,来降低赔付成本;二是利用数据做好风险控制、风险选择。我们对未来有信心,因为新能源车是发展趋势。”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中国太保产险还积极支持行业组建“车险好投保”平台,有效化解供需矛盾,满足所有新能源车主的投保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非车险通过优化业务结构驱动价值增长,全面推进“防减救赔”一体化风险减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国太保产险持续推动政保健康险、雇主责任险等领域的“剔劣增优”,积极拓展优质业务领域。2025年上半年,政保健康险保费占比及雇主责任险在团体责任险中的占比均实现同比下降,业务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作为国内主要的巨灾承保人之一,中国太保因地制宜开发救助型、创新型、指数型等多种类别的巨灾保险,2025年上半年,提供巨灾风险保额超6,000亿元。此外,中国太保产险积极总结以往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推动巨灾风险管理系统化体系建设,成功上线台风灾因风险累积模型,并计划逐步拓展其他灾因模型的应用,持续提升巨灾风险管控能力。

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农险业务保费增速优于行业,实现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风险减量在农险业务的有效推进,也进一步发挥了保险“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例如,中国太保产险不断完善“保防减救赔”农业保险大灾应对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创新“太保e农险”数智运营服务体系,综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风险减量管理,2025年上半年风险减量触达20.6万户次农户。

成绩亮眼、盈利高增的背后,有着中国太保对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与决心。同时,中国太保通过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主责主业,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并重的发展道路,绿色保险则是其典型体现。

绿色一直是中国太保可持续发展的“底色”。聚焦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及生物多样性等重点领域,中国太保持续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供给,推出首创产品超37款,包括“零碳乡村”保险、航运业欧盟碳排放成本价格指数保险、碳配额质押保险、CCUS项目碳资产损失保险等。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保绿色保险保额超97万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13.03%,占整体业务比例超30%。其中,在新能源车险领域,累计为超536万辆新能源车提供保险保障,占车险保费比例达19.8%。在生态农业领域,提供风险保障超8000亿元;在清洁能源领域,提供风险保障超18万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携手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MSIG)及中怡保险经纪,与国内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实现泰国市场多批次保单落地,成为国内险企在新能源车险国际化服务领域的首个成功案例,通过“技术输出+本土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为中国车企“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此举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也成为我国保险业服务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事件。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耐心资本,在绿色投资方面大有可为。作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金融力量,中国太保旗下太保资产通过深化绿色金融布局、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举措,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绿色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太保资产自2025年起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实践,重点聚焦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交通与绿色建筑等领域,推动国民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保险资金债权和股权计划投资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绿色领域,绿色债权和股权计划存量投资超过360亿元。

例如,太保资产持续对绿色轨交项目加强投资,其中武汉地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第二期和第三期共投资43.5亿元,专项用于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一系列绿色交通类绿色产业项目。经测算,该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3181.65吨,节约标煤1485.96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且项目均获得联合赤道最高等级G1级绿色认证。

此外,太保资产自取得资产证券化(ABS)业务资格以来,主动抢抓发展先机,以交易所ABS产品为重要载体,在推动绿色金融服务中小微实体经济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实践,通过盘活融资租赁资产,将资金精准输送至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

当人形机器人走进工厂与家庭,当无人机编队点亮城市夜空,当AI算法融入各行各业——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临界点。但每一项颠覆性技术的落地,都伴随着不可预估的风险暗流。面对这些未知风险,财产险行业正以创新险种和险资服务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4年7月,中国太保产险制定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实施方案及科技保险专项计划,成立科技保险专项工作组,并在全国各分公司同步组建科技保险专业团队,从战略层面系统推进科技保险业务供给体系和供给能力的优化升级。

同时,在监管部门及政府机构的指导下,中国太保产险牵头上海市科技保险工作专班,成立临港新片区科技保险服务工作站,打通从“窗口”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服务链条。此外,中国太保产险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协助发布首期《上海市科技保险产品目录》及2024年《上海科技保险创新发展报告》,为行业提供政策支撑与实践参考。

此后,中国太保产险推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创无忧”综合服务方案,上半年服务科技企业7.5万家。据介绍,“科创无忧”综合保险聚焦科创企业在研发、生产、运营等关键环节的痛点与风险,量身定制了一套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险服务方案。该方案采用组合保障模式,可根据企业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专属保险方案,并通过创新员工福利计划,为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中国太保产险不仅积极为科技企业的创新环节提供风险兜底,更加大保险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上半年末科技投资余额1,197亿元。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正在面临爆发式增长,推动保险业务流程优化和生产效率提升,成为重塑保险价值链的重要力量。中国太保既对外积极服务科技型企业,自身亦深入推进大模型应用在具体场景的落地,在销售、运营、风控等重点领域形成多个解决方案。

例如,赋能客户经营,在识别客户保障需求、高效匹配产服资源方面,用智能筛选替代普遍触达,用精准供给避免重复投入,推动销售转化率、客户加保率明显提升;提升运营效率,目前中国太保AI坐席已经覆盖了近一半的客户服务总量,健康险理赔自动化率达到16%,大模型对责任认定的准确率达到99%,件均成本减低47%;助力风险识别,建立基于图像识别的车险理赔风控工具,有效甄别欺诈风险,破解理赔地域差异难题,已累计检出风险金额上千万。

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中国太保以一份“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中期答卷,诠释了头部险企的担当与远见。从综合成本率的精益管控到新能源车险的全球化突破,从科技保险的生态布局到绿色金融的规模跃升,中国太保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共荣,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奋勇争先,全面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来源:保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