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不会无故患艾滋病,医生:这 4点或是 “罪魁祸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4:52 2

摘要:半年前出差时跟一个陌生女孩处过几天,当时觉得 “就一次,不用戴套”;还有一次早上赶时间,跟同事共用了剃须刀,当时同事下巴还刮破了点皮,他也没在意。

32 岁的小张拿到体检报告那天,手都在抖 —— HIV 检测那栏写着“阳性”

他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反复想自己平时没碰过毒品,也没输过血,怎么就染上了?

直到医生耐心问他最近有没有特殊接触,他才红着脸说:

半年前出差时跟一个陌生女孩处过几天,当时觉得 “就一次,不用戴套”;还有一次早上赶时间,跟同事共用了剃须刀,当时同事下巴还刮破了点皮,他也没在意。

医生听了叹气,说这俩行为大概率就是感染的原因。

小张这才悔得肠子都青了,以前总觉得艾滋病是 “别人的事”,没想到自己一时疏忽就栽了。

其实生活里很多人跟小张一样,没把一些 “小事” 当回事,最后却不小心踩了艾滋病的 “坑”

跟陌生或多个伴侣发生关系
网上认识人方便,有些年轻人聊几句就见面甚至发生关系,根本不知道对方有没有病。只要对方是艾滋病携带者,他的精液、阴道分泌物里就有病毒,一旦没保护,病毒很容易钻进身体。小张就是跟陌生女孩没戴套,才埋下了隐患。觉得“固定伴侣就不用戴套”
就算是处了一段时间的对象,没做过体检就不戴套,也有风险。有的人事先不知道对方以前的经历,或者对方自己都不知道感染了,这时候不防护,很容易被传染。曾有情侣男方感染却没察觉,半年无保护性生活后,女生也被感染,后悔都来不及。

感染后不是马上有感觉,部分人会在 2-3 周后出现症状:发烧到 38℃以上、喉咙痛、脖子和腋下小硬疙瘩,有的还会起疹子、拉肚子、浑身没力气。症状大约 1-2 周会自行消失,但病毒已在体内扎根。

很多人觉得 “都是熟人,共用点东西没事”,但剃须刀、牙刷这些可能沾血的用品 真的不能共用,尤其这两种情况:

共用剃须刀
刮胡子时稍微不注意就会刮破皮肤,留下小伤口,就算没流血,也可能有肉眼看不见的破损。如果跟艾滋病携带者共用,对方血液沾在剃须刀上,再刮到自己伤口,病毒就顺着伤口进入体内。小张就是这样被传染的。共用牙刷
早上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牙刷上难免沾血。若共用牙刷,对方血液里有病毒,就会通过牙刷传到自己嘴里,尤其是自己牙龈也出血时。

吸毒者共用针管风险更大 —— 针管里残留前一个人的血,只要对方有艾滋病,下一个人用就几乎百分百感染。即便只共用一次,也可能中招。

孕妇查出艾滋病,别绝望,只要及时处理,宝宝被传染几率很低。艾滋病传给宝宝主要有三个环节,但都可预防:

孕期: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给宝宝,但从怀孕早期就开始吃抗病毒药,能大大降低风险。分娩:宝宝经过产道时接触妈妈血和分泌物,选择剖宫产能避免接触,减少感染机会。喂奶:母乳里有病毒,宝宝可能通过吃奶感染,产后用奶粉代替母乳即可。

例如有孕妇从怀孕 3 个月就开始规范治疗,生孩子选剖宫产,产后用奶粉喂养,宝宝健康未被传染。

虽然正规医院操作很安全,但在不规范的地方或生活中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也可能有感染风险:

不规范医疗操作
在无资质小诊所打针、拔牙、纹眉、穿耳洞等,如果器械没彻底消毒,前面用过的人是艾滋病携带者,就可能感染。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
医护人员在正规医院工作时,不小心被带血针头刺伤;普通人在生活中帮别人处理伤口,如果自己伤口未愈合且没戴手套,也可能被传染。

这种情况少见,但风险高。选择正规医疗服务,日常处理伤口做好防护即可避免。

艾滋病没那么可怕,只要避开这些风险:

性生活戴安全套不共用剃须刀、牙刷孕妇及时治疗选择正规医疗服务并注意意外防护

如果有高风险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管),建议 3 个月后去医院或疾控中心检测(窗口期后最准确),早发现早治疗。现在药物可很好控制病情,不影响正常生活。

别像小张那样,等查出问题才后悔,平时多注意,才能保护好自己。

参考文献:

[1] 《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 年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2021-06​

[2] 《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2022 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11​

[3] 《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与干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2023-03

来源:彩牛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