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万件文物被掠夺,焚毁者不计其数;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珍贵文物遭到空前浩劫……惨痛的经历让国人痛心。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平津震惊,故宫国宝危在旦夕,文物迁移刻不容缓。1933年2月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万件文物被掠夺,焚毁者不计其数;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珍贵文物遭到空前浩劫……惨痛的经历让国人痛心。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平津震惊,故宫国宝危在旦夕,文物迁移刻不容缓。1933年2月5日深夜开始,1.3万余箱文物先后分5批运往上海,后转移至南京储存。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岌岌可危,故宫文物再次避敌向西迁移,分南路、中路、北路水陆并进向西南大后方疏散,最终转移至四川存放。故宫文物不仅在迁移往返时途经江西,文物的包装也借鉴采用了景德镇的一项非遗技艺。
南迁途中,故宫文物要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还要面临炮火轰炸、匪徒劫掠,如何确保国宝完整无损,尤其是许多国宝级陶瓷等易碎品的保护,成为文物南迁途中安全的重中之重。据景德镇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馆长赵水涛考证,在国宝南迁中,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为保护故宫国宝作出了特殊贡献。
起初,故宫工作人员无一人对文物装箱有经验,他们只得“师法前人”,从北京故宫的库房中,找出清代从景德镇运到宫中,一直原封未动的瓷器箱子打开来看。曾参与国宝南迁的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那志良,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中记载,清代从江西景德镇进贡的瓷器,皆以木桶装运,装桶时把10个碗一个个叠起来成一串,用稻草把碗扎紧,放在桶里,每束之间,再用谷壳隔开、塞紧至毫不松动,因而运到北京的瓷器虽千里跋涉,但没有一个破碎的。曾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史学家马衡,也在回忆文章中称:故宫工作人员借鉴了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在市场上买来普通的瓷器碗,用四层包装方法,纸、稻草、棉花、木箱……做试验,确保了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
参照和借鉴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他们在装箱时,先在箱底垫上一层稻草(棉花)。在靠近箱板处都塞满棉花,然后再覆上一层稻草(棉花)、放上一层瓷器,这样装进两或三层后,再盖上稻草(棉花),最后把木箱盖好钉牢,使箱子成为一个整体,其间无任何空隙。在后来的国宝南迁万里征途中,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得到了完美验证。
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转运便采用了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先把薄软的高丽纸浸湿塞进石鼓裂缝,用棉花包裹四五层,再在外面包上三四层棉被,用粗麻绳捆牢扎紧,石鼓装进定制的木箱后塞紧钉牢,外面再用稻草覆盖,最后用钢条绑扎封死。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故宫文物集中在重庆,全部由水路东归南京,由于石鼓重量大,水运危险,便由公路转运。其间,道路崎岖,运输车多次发生事故,石鼓却安然无恙。进入江西境内,石鼓经上栗、上高,抵南昌,运九江,再由水路运往南京。据那志良回忆,江西境内因遭受日军炮火和屠杀,人烟稀少,道路难行。此次行程走了近两个月,而在江西境内就逗留了一个月。
1.3万多箱文物,来回两万公里路程,在当时的运输和存放条件下,不仅要面临日军、土匪的炮火和劫掠,还要提防潮湿、白蚁和鼠患等。即便这样,在14年里,堪称旷世传奇的故宫文物南迁与东归,几乎无一损毁、遗失,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
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振了民众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在这次行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法历史悠久。赵水涛说,景德镇瓷器闻名世界,纵观景德镇陶瓷发展史,陶瓷包装历来都是陶瓷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景德镇古代陆上交通不发达,瓷器的外销运输多是采用水运的方式,以赣江、鄱阳湖水系为枢纽,运出江西,与国内各地商路相衔接,并进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古老又神奇的陶瓷稻草包装技艺,精心呵护了景德镇瓷器走向世界。
陶瓷稻草包装技艺从元末明初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末,历经600多年的发展,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艺术交流、商业贸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陶瓷稻草包装技艺就像那些故宫文物一样,它们的价值不只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而是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连接着我们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