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冬天,气温很低。风刮过西安城边,人们总说那次冲突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硬是把蒋介石请到了兵营里。其实哪有什么请?更多的是推着走,张学良和杨虎城不得不摊牌。抗日这件事,原本绕不开,也没人敢直接碰。这一场风波,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命运。可
1936年冬天,气温很低。风刮过西安城边,人们总说那次冲突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硬是把蒋介石请到了兵营里。其实哪有什么请?更多的是推着走,张学良和杨虎城不得不摊牌。抗日这件事,原本绕不开,也没人敢直接碰。这一场风波,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命运。可是在这场事变前后,张学良身边那些警卫,命运究竟朝什么方向去了?有人好奇,毕竟风暴的中心总是吸引人。
说到这些警卫,最有名那个何世礼,很多老一辈香港人都听说过他。出生地挺特别,是香港。小时候的人生路并不顺,每次遇到国家动荡,他总是心神不宁。何家家底不错,家里是商人,大家都以为他会继承家业。可他偏要报国。从小只会琢磨国家大事,军人梦想特别真实。1925年他就远赴欧洲去学军事。炮兵知识学得扎实,学成归国那会儿中原大战正打得厉害。他没急着入伍,反而在上海静坐,自己分析一下国内局势。上海报纸、广播机都成了他的情报渠道,琢磨着东北局势和日本的下一步动作。
东北军当时公开招贤,他很快做出决定。沈阳那边战云密布,他觉得到前线才能帮得上忙。头一次见张学良,何世礼就摆了不少事实,还预测两年内日本一定打过来。建议修建军港,加强炮兵,张学良很认同。可事情始终卡在国民政府不给力量,连设备都缺。张学良对他评价很高,成功让他做了高级参谋。何世礼却坚决不要太高的官,当时说自己反正没带过兵,放他去基层吧?这还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结果他成了警卫和副官,张学良常带着他见各种人,事情也逐步熟悉。
西安事变那阵子,何世礼人在香港。消息一出来,他第一反应不是逃避,反而挺相信张学良的人品。怎么都觉得外界不靠谱,国民政府的话也可信度打折。但就是因为和张学良关系深入,到了部队又回不去,军职被撤了。流转到南京,结识了宋子文。两人因为抗日目标相近,成了朋友。从宋子文那儿得到一些工作,但没多久,七七事变又打响。他果断离职奔赴前线。指挥作战能力那一阵真正发挥出来,打完抗战成了国民党中将。
等到解放战争时候,蒋介石又升他的官,还是希望感情留住。可何世礼这回不想再掺和了,早已厌倦内战。就算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心里还想着一个统一的愿望。见蒋介石始终分裂,他还是说要回香港接管家业。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将来成了香港首富。晚年他有过两次赴美探望张学良,也是唯一一个和张重逢的保镖。到他去世那年,家族已然在香港成了顶尖的大族。
反倒谭海,故事看起来又是另外一条路。辽宁出生,家里没钱。小时候靠跟父亲学鞋匠糊口。可武术对他的吸引力根本挡不住,最后彻底弃了家业去参军。武艺很快就用在了保护张学良身上。几次张家遇险,都被他挡下来。1931年日本突袭东北,张学良压力山大,满城风雨。外出都怕,谭海没离开过半步。一到上海,又遇到斧头帮麻烦,张学良正戒毒,谭海亲自上前警告王亚樵。斧头帮头目也没敢轻举妄动,结果平安无事。每次险情面前,谭海都在。
而西安事变之后,原来谭海是跟着走的,陪张学良一路到南京。可就这一次,张让他留下。守着家族家业,谭海一丝不苟,连半点张家的财产也没碰。一直到1954年生病去世,没有机会再见老主人。唯一的纪念是一副油画,背面全是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可惜没人看懂他的心思!
姜化南这个人,算是命最短的那一个。出身吉林梨树县,家里条件差点意思。从小丧父,自己闯军政路。去保定军校,和同龄人张学良拉上了关系,也很快被提拔做警卫队队长。1927年跟着张学良去剿匪,没想到行动里牺牲。年龄只有26,命运终结得太早了吧!张学良伤心,帮他家人安排宅邸和墓地。陵墓上的诗句也算张学良亲笔。有人说那几句话里藏着哀思,只是读来让人心凉。也未必所有人懂。
还有刘多荃,同样出自保定军校。入伍东北军,姜化南推荐了他,警卫队副队长很快坐稳。西安事变的时候,张学良委他全权指挥,刘带队扣押蒋介石。时局转变,刘多荃成了49军军长。打过淞沪战役,后来又碰上了解放战争。可这一次,他没选继续打下去。本来蒋介石希望能用升官留人,但刘不想参和。直接迁居香港,后来宣布起义,对新中国算有不小贡献。那种人生路,好像全都是权力漩涡下的选择。
保镖们的忠诚,贯穿张学良的一生。可每个人命运却天壤之别。见识江山风雨,能留下什么?有人觉得感慨,有人说没意思。何世礼最后还是去了香港,做生意也干得漂亮。可那时候,国家还是没统一。说不清到底谁最幸运,也没法评判谁最遗憾!
其实他们选择的路都各有不同。有人踏进了军政漩涡,有人悄悄回到家乡。有些人说忠诚是信仰,但也有人觉得更多是无奈。每个人在国家变局时都做了自己的决定。不是所有忠诚都能安全善终吧?姜化南的牺牲永远也换不来真正的平息。
或许时代的洪流里,没有人生能完美无缺。何世礼一度在台湾坚持理念,到头来选择了商业道路,也许他只是看淡了权力。谭海忠诚但身世孤苦,走之前把张家记忆藏进油画,这种细节里其实是个谜。刘多荃起初是保镖,后来又成了建设新中国的将军,途中选了放弃,也不是谁都理解这种反复。
每个人走过的路,不见得都有意义,但他们确实成了某段历史的旁观者。局势变幻,不久前还在身边的朋友,转眼间就各自分散到天涯。谁会想到,抗日风暴的中心,是几位保镖自己命运的分岔口?
看完这些故事,谁又能肯定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只有人生路上的种种选择,才是真正没法预料的呀。
来源:Atop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