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现在生活在历史上物质最丰富、最好的时代,不要以为“人人有饭吃,人人吃饱饭”是历史常态。“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度,历史上多次发生严重饥荒,“饿死人”甚至“人相食”、“易子而食”的现象也多有史书记载,屡见不鲜。
我们现在生活在历史上物质最丰富、最好的时代,不要以为“人人有饭吃,人人吃饱饭”是历史常态。“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度,历史上多次发生严重饥荒,“饿死人”甚至“人相食”、“易子而食”的现象也多有史书记载,屡见不鲜。
历史上记载的饥荒次数,依据史料记载呈现三个维度统计:西汉至清朝2000余年间有超过4000次饥荒记录,《资治通鉴》记载"人相食"事件403次,明清两朝灾荒总数达2132次。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温饱问题,无数中国人和国家为此做了大量努力。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同时也应该铭记那些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而努力的人们,感恩他们的付出。
一、中国原产的主要农作物主要品类与农作物困境突破
中国原产农作物。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原产农作物种类丰富,核心品类可分为以下几类:主粮类有水稻、小米(粟)、黍(黄米)、大豆;蔬菜类有白菜、萝卜、冬瓜、韭菜、葱、姜、茭白、莲藕。果树类有桃、李、杏、梅、枣、梨、柑橘(原生种)、柿子、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原产中国)。经济作物类有茶、桑(用于养蚕)、大麻、苎麻。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如果仅靠中国原产农作物供给,难以全面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
古代农作物生产局限。在明清之前,中国长期以水稻、粟、黍、大豆等原产作物为主粮。因受限于古代缺少杂交育种、化肥农药农业技术、原产作物对特定气候依赖强,如水稻需水、粟耐旱但产量低、抗灾能力弱,以及人口增长压力,粮食产量常不稳定、温饱问题在灾年或宋代、明代后期人口高峰时仍频繁出现。
近现代农作物物产不足。近代以来,中国人口激增,从清代初期的1亿多增长至当代14亿,原产主粮的传统品种产量天花板较低,如常规水稻亩产长期不足300公斤,仅靠原产作物无法满足庞大的粮食需求。
现代农作物现实互补政策。为解决依赖原产作物难以覆盖多样的种植环境和庞大的消费需求,如今中国的粮食安全体系是“原产作物+引进改良作物”共同支撑:原产水稻仍是第一大主粮,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农作物已成为重要补充,尤其在山地、干旱地区发挥关键作用,三者合计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40%。
二、中国历史上引进哪些农作物缓解中国粮食压力帮助中国解决“温饱问题”
为解决温饱问题,中国历史上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对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农作物:
商朝引进小麦小麦 。起源于西亚,商早期通过西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小麦产量较高,大规模种植后,我国北方旱作农业逐渐由依赖小米向以种植小麦为主转化,使得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的土地生产能力相匹敌,保障了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
五代至宋朝引进占城稻 。五代至宋时期,由泉州商人从占城国带回引种。占城稻具有早熟、耐旱、适应性强等优势,在江南地区迅速推广,同晚季稻配合形成双季稻种植,产量大幅增加,奠定了我国“北小麦,南水稻”的主粮生产格局,全国范围的抗旱增产效果明显。
明清引进玉米 。明清时期从美洲引入。玉米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能在荒山、丘陵、滩涂等难以利用的土地上种植,产量较麦类和高粱高,成为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增加了粮食耕种面积和产出,对缓解粮食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清引进番薯 。原产美洲,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番薯耐旱高产易种植,大旱之年仍可亩收千斤,清乾隆帝曾下令全国推广,作为“救荒之备”,极大程度降低了灾荒发生几率,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
明清引进马铃薯 。同样是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马铃薯具有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在多种环境下生长,成为贫穷地区的重要食物,对保障粮食供应、促进人口增长有重要贡献。
三、中国如何改进引进农作物,提高产量帮助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人通过对多种农作物的品种改进,有效解决了吃用无忧的问题。
改进水稻 。中国突破了籼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难题,实现“三系”配套成功,平均增产20%以上。创建了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国稻”系列、“中浙优”系列、“中嘉早”等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实现了水稻品种选育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改进小麦。首创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小麦大规模开展轮回选择的难题。创建以面条为代表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育成“北京8号”“丰抗系列”“中麦175”“轮选987”等一批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以上。
改进玉米 。在国内率先开展玉米群体改良,育成了白单4号、中单2号、中单808和中单909等一批优异新品种。中单2号累计推广3533万公顷;中单808是我国西南平坝地区推广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中单909实现了耐密抗逆高产的统一。李登海育成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2号”,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改进大豆 。近年来,我国审定通过了一系列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如吉育86、中黄301等,亩产超过300公斤,筛选推荐了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为保障大豆供给提供了支持。
改进油菜 。傅廷栋于1972年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株”,拉开了世界杂交油菜实用化的序幕,他培育的油菜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使油菜成为我国的第一大油料作物。
四、为解决中国温饱问题,中国取得哪些农业科技成果
杂交水稻技术科技成果 。1973年,我国在全球率先完成三系法杂交水稻的配套研究,以“汕优63”为代表的杂交稻品种问世,平均增产20%以上。后续又创建了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国稻”系列、“中浙优”系列等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实现了水稻品种选育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科技成果 。首创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小麦大规模开展轮回选择的难题,创立小麦远缘杂交新技术体系,破解了小麦与冰草属间杂交及其改良小麦的国际难题,育成了“北京8号”“丰抗系列”“中麦175”等一批优质高产小麦品种。
玉米杂交种培育科技成果 。20世纪70年代的“中单2号”玉米杂交种,成为我国玉米种植史上的里程碑;90年代的“郑单958”连续15年保持最大推广面积,这些杂交种的培育和推广,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
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科技成果 。李家洋院士率先提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理念,带领团队“精准设计”的40多个水稻新品种已播撒在我国数千万亩稻田。截至2019年,依托相关专项,创制了水稻、大豆、小麦、鲤鱼新品系200个,审定新品种27个,并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2025年,又育成37个“一增二减”先导型品种,在全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累计推广6521万亩。
中低产田治理技术 科技成果。1988年,李振声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开展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到1993年,我国粮食年产量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504.8亿斤。“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对环渤海地区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进行治理,使该地区增粮200多亿斤。
农业机械化技术 科技成果。我国农机装备领域实现了重大飞跃,可自主研制4000多种农业机械装备,自动驾驶拖拉机、农业机器人、农用无人机等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异军突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张骞
五、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为引进外国农作物做出重大贡献,帮助中国解决温饱问题
历史上有许多人在农作物引进方面做出了贡献,引进农作物帮助中国解决温饱问题。
张骞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带回诸多异域物产,如葡萄、石榴、苜蓿、胡瓜、胡蒜、胡荽等,大大丰富了中国的食物种类,开启了中国大规模引进域外农作物的先河。
徐光启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江南发生水灾时,积极推广从外国引进的甘薯,并将种植心得编成小册发送乡邻。通过反复试验和改良品种,成功将甘薯引种到上海、天津等中部和北方地区,进一步扩大了甘薯的种植范围。
陈振龙 :明代福州长乐县人,1593年,他不顾西班牙殖民政府不准带朱薯出境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藏匿于船中,从菲律宾带回福州,成功引种番薯。
金学曾 :明代福建巡抚陈振龙将番薯引种回福建后,其子陈经纶向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金学曾称赞其义举,通令各地如法栽种,使番薯在福建得以推广,缓解了闽中饥荒。
任志 :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任常驻代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职期间,从国外引进作物、果树、蔬菜优良品种45种,1600多份,包括玉米自交系、高赖氨酸玉米、高粱雄性不育系、硬粒小麦、啤酒大麦、向日葵、油橄榄等。
孙洪范 :印度尼西亚华侨生物学家,1950年创“印尼华侨生物学会”,至1966年共采集种苗标本计一万二千多号,约一万多种,分送福建、广东、北京、海南等地植物机构,为中国引入了大量植物品种。
雷贤钟 :被誉为“华侨橡胶王”,20世纪50年代,他冒着生命危险把100多斤优质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芽条带回中国,试种成功,为中国橡胶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曾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美好的时代,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该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中国引进农作物改进农作物生产和努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人!
来源:智慧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