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9日至11月30日,“2024新质生产力、医工融合创新大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论坛以智能创新、多元共建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康乐、谭蔚泓、杨正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谢立信、王振常、范先群、吴世忠等超过10位院士及20多位权威专家学
11月29日至11月30日,“2024新质生产力、医工融合创新大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论坛以智能创新、多元共建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康乐、谭蔚泓、杨正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谢立信、王振常、范先群、吴世忠等超过10位院士及2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20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共同探讨创新药物、医工融合创新、眼科创新、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重要科学议题。会议同步揭牌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林顺潮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在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创新才有新质生产力。10年来,港中大(深圳)采取融汇创新的方式,担当为国家探索自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使命。医学院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深化科教融合、医工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端智库,是大学持续推进的重点任务。
白春礼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如何让重大成果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成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合作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港中大(深圳)十年实践和港中大(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的创新成立,为联通中外的眼科创新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平台。
大会上,港中大(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PIERI)揭牌。PIERI将聚焦眼科药械研发、临床研究创新及成果转化三大方向,积极构建“眼科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创新药物实验+技术成果产业化”。强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支撑打造眼科转化医学研究创新高地。所长林顺潮教授介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是国家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之一。研究所(PIERI)汇聚顶尖的顾问团队,打造联通中外的眼科创新医学研究平台,推动医疗技术持续进步,在粤港澳大湾区,为新质生产赋能。”
据介绍,研究所顾问团队院士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谢立信院士、中国工程院范先群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陈霖院士。国际专家团队包括德国科学院院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教授、英国摩尔菲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眼科教授等;中国香港及内地专家包括谭智勇教授、梁启信教授、彭智培教授、迟玮院长、张秀兰教授、王海波教授等。以张敬法教授为核心的特聘专家团队。
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院士、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左敏教授、国家宽带网络技术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士波教授、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刘瑾副教授、国家卫健委人体组织器官移植与医疗大数据中心主任王海波教授等专家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涉及脑机接口、智能感知、AI与医学影像等领域。专家们表示,人工智能不仅提升了医疗效率,也为精准医学、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在眼科创新治疗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教授、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张秀兰教授、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迟玮教授、港中大(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张敬法教授等专家分享了眼科疾病的最新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法,推动眼科疾病治疗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研讨会也引起了与会者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谭蔚泓教授分享了分子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来源: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