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父母习惯把菜咬碎再喂给孩子,或者用嘴给婴儿“试奶”温度,殊不知这是给孩子送去了细菌。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中国儿童群体中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和家庭内传播脱不开关系。
近几年,越来越多体检报告里出现了“幽门螺杆菌阳性”这几个字。
不少人一听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脑海里就浮现出胃癌的阴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幽门螺杆菌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传播和我们日常的一些习惯密切相关。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其实反复在给胃埋雷。
尤其是以下5种生活习惯,被医生认为是最容易“养胃癌”的高危行为。
很多家庭吃饭时都是一桌菜,大家你一筷我一勺,热热闹闹。但这种传统的共餐方式,其实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通道。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尤其是唾液。吃饭夹菜、喂孩子吃饭、甚至是情侣之间用同一个餐具,都可能让细菌悄悄转移。
很多父母习惯把菜咬碎再喂给孩子,或者用嘴给婴儿“试奶”温度,殊不知这是给孩子送去了细菌。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中国儿童群体中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和家庭内传播脱不开关系。
都市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三餐不定,外卖成了“续命”的标配。炸鸡、烧烤、麻辣烫这些油腻又辛辣的食物,不仅让胃受不了,还容易破坏胃黏膜屏障。
胃黏膜一旦变薄,幽门螺杆菌就更容易“钻空子”定居下来。特别是经常吃夜宵的人,胃在原本该休息的时间还在加班,胃酸分泌紊乱,给细菌创造了有利环境。
一些不正规的外卖店卫生不达标,餐具不洁、食材储存不当,也可能让食物表面沾染幽门螺杆菌。久而久之,胃病反复,感染风险也在累积。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情绪紧张、睡眠不足,已经成了“标配”。这些因素都会削弱身体的免疫能力,让本来能抵御的细菌趁虚而入。
当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时,胃酸分泌紊乱,胃黏膜容易受损。特别是经常熬夜的人,胃的修复时间被打乱,细菌更容易繁殖定居。
研究发现,持续的精神压力还会激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一步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换句话说,身体的“守门员”打盹了,幽门螺杆菌就能长驱直入。
很多人觉得抽烟喝酒只是“活跃气氛”,但这两个习惯在伤胃方面是出了名的“合伙人”。
香烟里的尼古丁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流量,使胃壁变薄,防御能力变差。而酒精则直接刺激胃黏膜,使其充血、糜烂,严重时甚至出血。尤其是空腹喝烈酒,对胃的伤害极大。
当胃黏膜反复受伤,局部炎症就会加重,幽门螺杆菌不但更容易附着,还会加速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情发展。如果此时再不治疗,长期下去可能朝胃癌方向演变。
不少人觉得自己讲卫生,不会被感染。但有些看似干净的习惯,实则暗藏风险。
比如不注意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家里厨房的砧板、菜刀常年不消毒,细菌早已在缝隙里安家;甚至是刷牙杯共用、毛巾混用,这些都可能成为幽门螺杆菌的“潜伏地”。
很多人喜欢生吃蔬菜、水果,却忽视了农残和细菌残留。尤其是外皮粗糙的水果,如果不充分清洗,幽门螺杆菌可能就藏在缝隙里,随着一口下肚进入胃里。
真正的干净,不只是看得见的整洁,更是细节上的防护。忽略这些“看不见”的危险,长期下来,对胃的伤害不可小觑。
虽然感染幽门螺杆菌不意味着一定得胃癌,但它确实是慢性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的高风险因素。它会慢慢破坏胃黏膜,让胃功能逐渐退化。
一旦确诊感染,尤其是伴有反酸、嗳气、胃痛等表现,建议尽早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正规医院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出三联或四联疗法,搭配抗生素和抑酸药,疗程一般在10~14天。
治疗期间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擅自停药。否则不仅杀不死细菌,还可能让其产生耐药性,治疗难度更大。
治疗之后也要改变上述高风险生活习惯,否则“治完又中招”,胃始终得不到休养。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林国乐,李宁,朱彤彤,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10):1112-1116.
[2]王海燕,赵文静.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3,29(3):540-544.
[3]陈永红,李志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4,17(11):19-21.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